指導專家·左小霞(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
陳偉(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
游潔玉(湖南省兒童醫院消化營養科主任醫師)


消費者購買特醫食品,需要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并嚴格遵循說明書中的使用方法,單獨食用或與其他食品配合食用。特醫食品雖然由醫生或臨床營養師指導使用,但它并非處方藥品。
日前,湖南“大頭娃娃”事件調查結果公布,名為“倍氨敏”的食品只是一款蛋白固體飲料,而銷售該產品的母嬰店將“倍氨敏”宣稱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涉嫌虛假宣傳。實際上,特醫食品是為了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食品,在我國實行嚴格注冊管理和出廠批批檢驗。
由于特醫食品不具備針對某種疾病的治療效果,從形態(粉劑或溶液,且體積較大),成分(主要是各種營養素),以及臨床用途(營養支持或代餐等)來看,都更接近食品,所以很多國家逐漸將其從“藥品”過渡為“食品”。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特醫食品以腸內營養制劑的形式進入我國,經藥品注冊后進行上市銷售。后來,特醫食品被納入《食品安全法》,歸屬特殊膳食用食品的范圍,因此特醫食品不是藥品。我國對于特醫食品的管理,有著完善的規定,只有符合嚴格標準,并完成注冊的才能夠被稱作“特醫食品”,并且獲得相關標識。
我國的特醫食品主要分為0~1歲嬰兒特醫配方食品,以及1歲以上特醫食品兩個大類。通常情況下,嬰幼兒食用普通的嬰兒配方奶粉即可。為0~1歲嬰兒研發特醫配方食品,是因為很多嬰兒容易出現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過敏等癥狀,這些嬰幼兒都需要食用特殊配方奶粉,如無乳糖配方或水解配方奶粉。而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嬰兒,也可以食用相應的配方奶,或使用母乳營養補充劑。還有一些遺傳代謝的患兒,如苯丙酮尿癥患兒需要適合氨基酸代謝障礙的配方食品。1歲以上特醫食品又分為全營養、非全營養和特定全營養3個類別。其中,全營養配方食品主要針對廣泛意義上的因進食受限、消化吸收有障礙的患者,而非針對某一類型的特殊患者。
低出生體重兒是生長遲緩、發育落后的高風險人群,當母乳喂養不能滿足或不能進行母乳喂養時,患兒需使用相應配方奶進行強化。一般來說,需應用至矯正胎齡38~40周后,再轉化為早產兒過渡配方。其中,中危、生長速度滿意的患兒需繼續過渡配方強化至糾正月齡3月,而高危及宮外生長發育遲緩的孩子需要強化至糾正月齡6月,甚至更久。但此過程中,需要定期監測生長發育指標,并在醫師指導下終止強化。
為滿足早產兒的特殊營養需求,可以使用母乳強化劑(又稱“母乳營養補充劑”)。母乳強化劑包含多種營養素,使用對象包括出生體重<1800克的早產兒、宮外生長遲緩早產兒、尚未完成追趕生長的小于胎齡早產兒,以及因疾病狀況限制液體入量的早產兒。母乳喂養量達50~80毫升/(千克天)時,可以使用母乳強化劑,從半量開始。若患兒可耐受,應于3~5天內達到足量的強化;若耐受性差,可適當延長,以達到足量的時間。母乳強化劑使用時限主要由患兒體格生長狀況決定,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漸停止添加。
食物過敏在兒童中常表現為嘔吐、喂養困難、拒食、腹脹、腹瀉、便血、濕疹、哮喘與生長發育障礙等。醫生診斷為食物過敏的患兒,由母乳喂養者仍繼續母乳喂養,但母親需嚴格回避奶制品。人工喂養患兒需更換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喂養,回避至少6個月,或至9~12月齡,逐步嘗試轉換深度水解、適度水解、普通奶粉。水解配方奶粉營養豐富,可滿足患兒生長需求,但仍需監測患兒的營養、生長發育狀況。通過母親回避的母乳喂養患兒,還需評估母親營養和心理狀態。
乳糖不耐受在嬰幼兒中十分常見,表現為進食奶制品后導致的腹瀉、腹脹、腹痛等癥狀。其中,原發性乳糖酶缺乏是非常罕見的,常見的乳糖不耐受主要是一些疾病因素導致的小腸黏膜受損而繼發的,比如常見的病毒性腹瀉、炎癥性腸病、食物過敏誘導的腸病等,這也是導致遷延性慢性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的母乳喂養嬰兒可選擇繼續母乳喂養,添加外源性乳糖酶;人工喂養的嬰兒,應使用低/無乳糖配方,并使用1~2周,待腹瀉停止后轉為原來的喂養方式。
苯丙酮尿癥是一種先天性氨基酸代謝異常的疾病,是影響腦發育,導致小兒智能障礙的重要原因,飲食營養治療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處于嬰兒期,應先予無苯丙氨酸奶粉喂養,至體內苯丙氨酸接近正常,逐步增加母乳或普通奶粉喂養,但必須保證80%的蛋白質來自無苯丙氨酸飲食。兒童期時,可選用蛋白質替代品,例如食用少量苯丙氨酸含量小的食品,如蔬菜、水果、地瓜等。對于雞蛋、魚、肉、豆類、海鮮等蛋白含量高的食物,患兒應謹慎食用或禁用。
消費者購買特醫食品,需要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并嚴格遵循說明書中的使用方法,單獨食用或與其他食品配合食用。特醫食品雖然由醫生或臨床營養師指導使用,但并非處方藥品。根據《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的規定,特醫食品中的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只能通過醫療機構或藥品零售企業向消費者銷售。其他類別的特醫食品(全營養配方食品、非全營養配方食品)可以在非醫療機構、藥品零售商銷售,但不得與普通食品或藥品混放,也禁止利用會議、講座、健康咨詢等方式進行虛假宣傳。
普通人對食品的需求是全面均衡的營養攝入,而特醫食品中往往進行了成分配組,可能增加或減少一些特殊營養成分,并不適合普通人食用。再加上,從國內市場來看,特醫食品的價格并不便宜,普通人群完全沒必要為此“花冤枉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