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口腔潰瘍反復發作,就要警惕復發性口腔潰瘍的可能。這種疾病往往與免疫功能紊亂有關,對癥治療口腔潰瘍的同時,還需要調節機體免疫力,標本兼治,才能控制病情并減少發病。

口腔黏膜病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包括感染、免疫、遺傳、內分泌、心理等都可能與之相關,但具體病因目前尚未明確。近些年來的很多研究發現,免疫因素是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口腔黏膜病的發病與免疫功能紊亂密切相關。免疫功能紊亂并不一定就是免疫力低下,有時候也可能是免疫功能亢進。事實上,與免疫功能紊亂相關的口腔黏膜病,有時就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口腔中的一種表現,這類患者可能還會伴隨其他多種全身性表現,如胃腸道潰瘍、炎癥性腸病、皮膚扁平苔蘚等。
口腔黏膜病屬于中醫“口瘡”的范疇。中醫認為,口腔黏膜病的發生、發展與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外感六淫之邪、營衛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等因素相關。
西醫治療主要使用皮質類激素、免疫抑制劑和抗瘧藥,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病常用的藥物。急性期使用西藥起效快,能快速控制住病情,緩解患者的痛苦,但治標不治本,停藥后容易復發。長期使用副作用大。而口腔黏膜病作為慢性疾病,往往需要長期用藥,有些患者就無法耐受激素、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
中西醫結合治療是口腔黏膜病最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急性期病情控制后,長期治療可以使用中醫藥,副作用小,也有很好的效果。有些患者對激素存在恐懼、排斥心理。對此,我們認為,在急性發病期,不要一味地排斥西藥。
中醫治療疾病強調的是平衡理念,包括陰陽平衡、氣血平衡、五臟平衡、升降平衡、虛實平衡等,一旦失去平衡就會出現疾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方面,中醫藥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體現在四個方面。
雙向調節免疫功能:中醫藥可以使亢進的免疫功能下降,使低下的免疫功能得到提升。
雙向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腎上腺皮質是一種內分泌組織,可以分泌腎上腺激素,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或減退都會引起內分泌紊亂。中醫藥可雙向調節內分泌功能,既可以使亢進的腎上腺皮質功能“冷靜”下來,也可以使減退的腎上腺皮質功能“興奮”起來,而不是直接使用激素藥物來糾正。
雙向調節血管通透性:中醫藥既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從而消除血管壁的炎癥,又能增加血管通透性,促進瘀血的吸收。所以,口腔黏膜病無論是炎癥充血水腫還是紅斑糜爛,都可以通過中醫藥治療來改善。
雙向調節血液黏稠度:中醫藥既有活血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血流,起到抗凝、抗血栓的作用;又能涼血止血,減緩血流速度,促進血液凝結,避免出血。
對于具有癌變風險的口腔黏膜病,很多患者都會緊張、恐懼。在治療這些口腔黏膜病時,首先要跟患者進行溝通和心理疏導,同時在處方中也可以加入一些疏肝解郁的中藥。此外,過度疲勞也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因而也是口腔黏膜病的誘發因素之一。所以,在治療的同時,還要提醒患者注意休息,作息規律,避免熬夜,保證充足高質量的睡眠。不要以為口腔潰瘍是小病,其背后可能隱藏著免疫功能紊亂這一全身性疾病,所以在治療口腔潰瘍的同時,一定要重視調節免疫功能。
TIPS
口腔扁平苔蘚癌變風險高
臨床上,有一種被稱為扁平苔蘚的口腔黏膜病,癌變的風險更大。它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口腔黏膜皮膚疾病,可能單獨發生于口腔內,也可能單獨發生于皮膚,還可能口腔和皮膚同時發病。人群發病率約0.5%,在口腔黏膜病中排名第二。因其長期糜爛病損有惡變現象,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列為癌前狀態,需要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