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個學長,大學畢業前夕,去了一家省級青年報做編輯。趕上那家報社創業初期,他信心飽滿,學習多年的法律知識,積累已久的新聞敏感,還有那一筆好文章,一口好辯才,就等著東風吹起。不料,報紙沒辦出生路,他也失業了。
于是,他在畢業時回了家鄉,混跡一年,困頓萬分。他半途又放棄了考研,去了某個熱門大型網站。那家網站許諾高管位置,還有不菲的薪水。去了之后,他發現好多紅紅火火的事件都是策劃炒作,低級庸俗。他覺得跟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多。于是,他又回到家鄉的法院工作,卻跟周圍格格不入。兩年后,他辭職去了某個大電視臺,在外包機構做片子。一眨眼,10年過去,他離開北京,想在我們母校所在的城市重新開始。但是去高校,他學歷不夠;去媒體,他嫌棄省市媒體待遇低;重新考研,他已經沒有耐心。
仔細交流后,我發現不管是編輯記者,還是紀錄片導演,不管是法院書記員,還是網站公司部門總監,他沒有一件事認真做滿三年。他沒能像古人說的那樣“吾日三省吾身”,所以并沒察覺到真正想要什么。雖然為自己新選的工作不斷努力,但就是沒有成就感。
在這10年間,他還像個文青一樣,獨自去云南、福建、西藏等地的熱門景點旅行。然而,旅行就是旅行,并不會一下子就讓人脫胎換骨,該面對的壓力,一樣不會少。他沒有長期穩定的工作,沒有準備結婚的女朋友,也沒有考慮買房,就沒有積蓄……離開北京回到家鄉后,他想做生意,但他讓母親失望了。
像他這樣,10年過去仍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沒有積累起應有的職業資歷,我只會覺得他的心太浮躁,他只是看起來那么努力。要知道,一個清醒的人在平臺里學習到的,不是談資吹牛,而應該提高自己的本事,拿出自己真正的作品。人生不該只有世俗評判的標準,金錢權勢和成功不是單一的。然而,我們的成長,就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和矯正的。我們曾經仰仗的評價標準,也許是那樣脆弱。比如,在學校時把每一張張試卷做到拿一等獎學金,卻在進入職場后,會因為不會用打印機,而被老板視為笨蛋。因此你要搞清楚自己的條件和能力,你才會真正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站在什么樣的位置上,另外你要想清楚會取得什么樣的成就。
有時候,放棄錯誤的理想,比堅持正確的理想,難上一百倍。但是在無數不確定的命運,最后被事實證明過后,我們還能那么堅定地認為自己是理想主義最后的擁躉?真的,那是一種遺憾。你在追求理想過程中,多半要經過沉默無聞的生活,你要自己坐熱板凳,成為不可取代的職員,才能不斷進步。你在煉成火眼金睛之前,可能被很多老板拿理想情懷這些大詞忽悠欺騙。你既要賺錢謀生,獨立養活自己,也要不斷學習,把同事和朋友的優點經驗轉化為自己的本事。因此理想不需要一雙高蹈而不切實際的翅膀,只需要一雙結實的,理性的,以及心態安穩的腳底板。你需要一步步踩著地面走,而不是只要看起來那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