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互聯網技術引致教學方式變革,給學生帶來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渠道,學生可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獲取外語信息,或者通過網絡課堂學習外語知識和外國文化。當前網絡技術提供了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和優化知識結構的客觀條件,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安排進度和自我評價的能力提出新要求的同時,高職外語教師因其視野開闊,對新事物接受程度高的群體特征,更需要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發展教學與科研的自主能力。
國外對外語教師自主性的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短期教師教育項目對教師(包括職前和在職教師)自主性的培養,批判性反思、小組合作和行動研究等方式均被證明對培養和提高教師自主性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Genc,2010;Kennedy&Pinter,2007;Moreira&Ribeiro,2009;Vieira,1999,2003,2017);二是探索自然學習和工作環境下的教師自主性(Benson,2010;Chuk,2010;Huang,2013),研究對象集中在中小學教師,研究結果發現教師自主性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教師的身份認同、能動性、學生語言水平和學習態度、學校的要求和評估體制等都是影響教師自主性的重要因素。
我國對二語/外語教師自主性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都比較少。其中,理論研究主要是對國外研究的引介和綜述,缺乏理論上的豐富和創新。我國研究者開展的實證研究主要以大規模調查和量化研究為主,主要包括對大學英語教師自主性的整體調查、教師自主性與學習者自主性的相關性、教師對教材的自主使用、新手教師和熟手教師的自主性差異等方面的研究。近幾年我國也開始出現一些針對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自主性的質性研究。這些實證調查研究集中反映了我國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自主性差強人意的現狀以及自主性在職稱、學歷和學校辦學層次上呈現出的顯著差異(見表1)。
科研表現已經成為高職教師求職和晉升的重要標準之一(Bai&Millwater,2011)。近年來,外語教育領域關注教師的科研活動、科研觀以及對學校科研文化的理解,研究結果整體反映了教師們科研參與度不高、對科研的認識過于片面、個人受時間、知識水平、能力以及科研資源等方面的限制、學校科研文化氛圍不理想(Barkhuizen,2009;Norton&Early,2011)。我國高職外語教師存在相似的問題:科研是傳統弱項,大部分外語教師存在科研上不去、開展不起來或成果不被接受的問題(夏紀梅,2006)。教師對科研的認知與高職科研政策出現沖突,高職以科研為導向的職稱評定使很多外語教師處于尷尬境地(文秋芳,張虹,2017;徐浩,2014),并且面臨教學與科研相分離的困境(周燕,張潔,2016)。
計算機的大眾化普及、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和信息資源的高效整合對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造成巨大挑戰,外語教師要結合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外交現狀補充專業能量,調整教學思路。
1.在課堂教學方面。多樣化的網絡信息、語言資源和學習平臺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方式,外語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外語學習的有效性和自主性更加有賴于教師的指導。因此,外語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隨之發生變化,不再局限于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更要在利用網絡資源整合外語學習資源的同時,將自身的專業素養轉化成學生的自主學習。依托網絡環境,利用網絡資源,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導角色,延展語言學習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學習的過程和成果,成為學習的主體。
2.在學習評價方面。經多年教改,形成性考核已經成為高職外語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這種評價方式不足以體現網絡環境下外語學習績效。網絡技術的發展延伸大學生外語學習的觸角,提供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技術以滿足學生在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要隨之變化,充分考慮學生接觸的網絡學習資源,進行多維度評價,實現網絡背景下師生共同成長。
表1 國內外語教師自主性研究梳理
從網絡環境和高職外語教師自主能力的交叉點出發,研究如何將網絡資源與教師的教學科研自主能力相互嵌合,促使教師的信息化能力與自主能力協同發展。從環境因素和個人因素等方面滿足影響高職外語教師自主發展的需求,提高其職業自信和自主能力。
互聯網時代信息來源渠道廣泛,學生能從多種渠道獲取語言學習資源,教師教學綜合能力的期望也隨之提高。據此,教師結合信息化資源深入分析教材和教法,精進專業教學與教改能力。做為單一的學習個體,外語教師存在學習的局限性,高職作為教師自主發展的場景,將教師自主能力發展納入師資發展的規劃,為教師專業能力成長提供動力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自主性發展。教師依托網絡資源在觀念上、行動上自主拓寬發展路徑,組織和規劃個體專業素養的提升。
高職外語教師素質高、能力強、視野開放,樂于接受新觀點、體驗新技術,這種典型的群體特性為其開展信息化教學與科研提供良好前提。信息化培訓、論壇、研討、教研、競賽、教學反思等形式提升外語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能夠有效和直接的促進教師自主能力的發展。通過“互聯網+”對教師的“吸引”,在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選擇”過程中,教師自主性和工作信息化進行“磨合”,通過外語教師專業與職業特有的自我認同感、職業歸屬感、職業成就感以及自我效能感驅動自主性發展。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的提升不能代替高職外語教師自主能力成長,兩者應該協同發展。
在政策的指導下各高職教師發展中心發揮了提升師資能力的作用,但整體實施過程還沒有考慮到學科分類的特點,適合高職外語教師自主能力發展、協助高職外語教學改革的自主研修體系尚在探索中。
從互聯網發展和學科特點對外語教學的機會與挑戰出發,通過教師發展中心完善外語專業類、通識類和休閑類交流平臺,為外語教師提供教學技術、科研方法、經驗分享等多種選擇模塊,使他們能根據個人的特點、特長和興趣進行系統、豐富、高質的研修組合。高職充分利用教師發展平臺為教師的自主能力發展提供輔助,加強策略指導與專業合作交流,提供有效培訓,給予與時俱進的軟件和硬件便利,創設教師研修氛圍,鼓勵自主能力發展,提高教師自主能力和職業自信。
政府和高職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時通過輿論引導和政策鼓勵來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為外語教師自主能力提升創造機會和條件,鼓勵他們對工作和個人能力有積極的認知,強化成功體驗、降低工作倦怠和無力感,在遇到困難時能夠調節情緒,有能力尋找合適的解決辦法和足夠資源克服障礙、堅持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