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江明怡
新冠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fā)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雖然目前防治新冠疫情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并未結束,尤其是對就業(yè)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雖然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性的、階段性的,但終究是一次性沖擊現(xiàn)象,對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都不會產生長期影響,更不會改變我國經濟基本向好的趨勢,但相對于經濟方面的影響,其在就業(yè)方面的影響更大。尤其是湖北武漢等地域標簽被嚴重污名化。
有就業(yè)就會有就業(yè)歧視,長期以來,就業(yè)歧視的情況或多或少的存在。而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湖北籍勞動者、新冠肺炎治愈者卻成為新的就業(yè)歧視對象。雖然專家不斷呼吁除健康碼以外不要施加其他條件,但現(xiàn)實卻適得其反。
就業(yè)歧視是指擁有相同勞動生產率(相同的能力、教育、培訓和經歷)的勞動者,在沒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由于一些非經濟的個人特征引起的,由用人單位采取區(qū)別對待、排斥或者給予優(yōu)惠等任何違反平等權的措施侵害勞動者勞動權利的行為,給予如就業(yè)、職業(yè)選擇、工資水平等不公平的待遇。
首先,歧視是由雇主造成的。在勞動力市場中,雇主由于個人偏見,提出一些招聘要求或是招聘時對湖北籍勞動力的一些刻意不錄取行為,并且為了達到與這部分人保持距離的目的,甚至愿意支付更高的費用或放棄一定的收入,歧視就因此產生。
其次,歧視是一種行為。歧視是基于某種用意產生的行為,有歧視用意才會發(fā)生歧視,但歧視用意難以確定,沒有具體的評判準則,就業(yè)歧視行為缺乏明顯的邊界,所以用人單位是否有歧視,一定要看其所采用的雇傭措施,并且又有許多雇主通常會采取隱性、間接或打擦邊球的方式進行就業(yè)歧視。
最后,歧視是由例如地域、政治見解、殘障或身體健康狀況、性別、出身、語言、年齡、民族、種族,膚色等非經濟的個人特征引起的,確實與工作績效和業(yè)務能力沒有任何關系的個人特征。
就業(yè)歧視類型分為前市場歧視和后市場歧視兩種。前者指人力資本投資歧視,在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看似公平,但實質上對不同學歷的人產生不利于就業(yè)的影響和后果。后市場歧視主要包括就業(yè)歧視、工資歧視、職業(yè)歧視,這些歧視是屬于差別待遇歧視,用人單位在湖北籍人求職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歧視行為或是對新冠肺炎治愈者返工時給予的歧視行為。
由于對新冠病毒的恐懼,把肺炎重災區(qū)和肺炎治愈者的典型特征看作湖北籍勞動力和治愈者中每一個個體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這個典型特征作為雇傭標準而產生的統(tǒng)計性歧視。將湖北籍勞動者拒之門外,這是典型的地域歧視。《法治日報》中報導,一位來自湖北的徐女士,按照程序返回東莞上班時,自覺進行自我隔離,就在隔離第二天卻收到公司的裁員通知,三年工作只得到了裁員信和微信上的兩句“對不起”。并且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許多中小微企業(yè)出現(xiàn)資金鏈斷裂甚至關門倒閉現(xiàn)象,而企業(yè)倒閉風險就會引發(fā)社會失業(yè)危機,就業(yè)難,失業(yè)人口增加,勞動力市場“擁擠”進而導致雇主為了保險起見對湖北籍勞動力或治愈者產生或明或暗的歧視行為。在勞動力市場的“擁擠效應”下,湖北籍人和新冠肺炎康復患者更是成為眾矢之的。雇主擁有很大的選擇余地,因此能夠挑三揀四,使得歧視產生。有湖北網友發(fā)帖稱,抗疫時“全國一盤棋”,復工時“各自打算盤”。在求職過程中,遭到個別工廠和企業(yè)的“一刀切”,不論疫情期間是否回過湖北,均被一句“湖北人暫時不要”拒之門外。個別企業(yè)甚至規(guī)定不能錄用身份證號碼以“42”開頭的員工,這就是赤裸裸的戶籍歧視。
2020年5月,在福建漳州地區(qū)進行新冠疫情下偏好問卷調查,了解人民對湖北籍人及治愈者的偏好。問卷表明,在50~70歲的人群絕大部分是不愿意與湖北人和治愈者過度接觸。18~50歲中大部分人認為只要經過自我隔離,有健康碼,湖北人和新冠肺炎治愈者與其他人無異。
勞動力市場歧視是一種社會不公平的現(xiàn)象,這意味著某些人或某些群體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導致勞動力市場就業(yè)歧視的原因有很多。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雇主追求利潤最大化。就業(yè)歧視是源于對新冠病毒的恐懼。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的特性,隱藏性強及對病毒的不確定性,若湖北籍勞動力或治愈者就業(yè)后,產生的一些使之不能繼續(xù)工作的情況,雇主依照法律不能以此解雇,還要繼續(xù)支付其工資報酬。由于湖北籍勞動力或治愈者攜帶病毒的可能性更高,相比之下,雇主招用其他人就可以省去該部分的資金,因此湖北籍勞動力和治愈者失去了就業(yè)機會,甚至連就業(yè)權利都失去。
二是個人偏好。貝爾克的歧視理論在其《歧視經濟學》一書中就說明了歧視是基于 “身心不悅”的感受產生的,不愉快的感覺源于個人偏好,寧愿承擔一定費用,也不愿和某個群體的成員過度接觸。由于新冠病毒暫時還未完全攻克,且其傳播“快”,傳染力“強”,并且還有其檢驗陽性卻不表現(xiàn)的隱性特征,使得雇主產生個人偏好。正如廣東省湖北商會常務副會長王小冬所言,在恐懼心理的支配下,很多地方將湖北和新冠病毒劃上了等號。正是雇主、雇員對湖北人的錯誤認識才使得這種錯誤的個人偏好產生。
三是雇員歧視與顧客歧視。雖然雇員和顧客都愿意接受健康的湖北人和健康的治愈者,但從經濟人假設出發(fā),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不清楚如何區(qū)別對方是否攜帶新冠病毒時,更傾向于被沒有機會與新冠病毒接觸的人群相處。由于害怕病毒,基于保護自身的條件下,不得以產生了就業(yè)歧視。
實際上,在大家選擇就業(yè)歧視的策略背后,是人民群眾在與是否可能攜帶病毒的人進行博弈。以下簡化博弈過程:低風險地區(qū)的人(A)和高風險地區(qū)的人(B)進行博弈,A與B進行博弈,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A與B接觸,若B攜帶病毒未發(fā)現(xiàn)或自身擁有抗體,A將可能成為新冠肺炎病人,效用為-100;若B十分健康,則A可能在心理上的擔心害怕,效用為-50;若A同樣選擇與A接觸,則可能需要支付更高成本或失去某種收入,效用為-20,我們將博弈過程簡化為博弈決策樹,如圖1所示。
我們假設B不健康的可能性為20%,則A選擇B的期望效用為(-50)×0.8+(-100)×0.2=-60,而A不健康的可能性為10%,則A選擇A的期望效用為(-20)×0.9+(-120)×0.1=-30,通過逆向選擇, A往往偏好效用更大的策略,因此也就產生了就業(yè)歧視。
四是湖北籍勞動力和治愈者自身原因。第一,心理因素。一些治愈者在親身經歷疫情后存在一些消極心理,缺乏拼搏的進取精神,樂觀的情緒被消耗;湖北籍勞動力在疫情重災區(qū),在經歷艱難環(huán)境后,一些湖北籍勞動力開始喪失斗志。第二,能力因素。某些治愈者雖已治愈,但經過與病毒的抗爭,留下一些隱患,可能使其身體素質下降。

圖1 博弈決策樹
雖然國家很早已經出臺防止歧視的政策法規(guī),安撫了湖北籍勞動者和肺炎治愈者的心情,積極做好此方面的應對措施。但不可否認,由于非經濟原因,一些求職者被剝奪了本該擁有的勞動權,有部分人甚至在失去工作后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具體危害有以下幾點。
一是導致人力資源的浪費。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但在政府監(jiān)控不到的地方,資源也在某個角落被悄悄的浪費。就業(yè)歧視行為的出現(xiàn),肯定會導致我國勞動力資源質量的衰退,一些高質量的優(yōu)質勞動力由于不可抗力的因素,被迫退出勞動力市場,阻礙勞動力資源的自由配置,最終影響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一些擁有高學歷的人被拒之門外,在湖北籍標簽下,拿不到工作的“入場券”。更有高級主管、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員工等,由于疫情緣故,被迫離職,最終不得不退出勞動市場。
二是產生反常的觀念和行為。有些治愈的求職者在被迫離職和一些湖北籍勞動者在求職過程中屢屢遭拒,使他們產生了悲觀失望的心理。進而產生一些消極的逆反心理,對自己的不公平待遇,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反而怨天尤人,產生報復社會的錯誤情緒。把自己的慘痛遭遇化為報復社會的力量。
三是偏離正確就業(yè)軌道。處于勞動力市場的弱勢方,無力改變需求方的想法,只能把自己與業(yè)績、能力等有關的經濟特征,轉移到戶籍等非經濟特征上,隱瞞自己的真實情況,才能避免受到就業(yè)歧視的危害,增加自己求職成功的可能,才能夠得到工作。這種行為造成對湖北人或新冠肺炎治愈者進行一些調查與管理時的不方便不到位。
只要市場經濟社會存在,歧視現(xiàn)象就不會被徹底消除。但由于它損害了部分人的利益,損害了勞動力交易市場的公平,我們必須努力消除歧視。為了消除就業(yè)歧視現(xiàn)象,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不斷完善疫情后的針對性法律法規(guī)。法律是最有效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方式,建立平等的就業(yè)機制。只有明確法律責任,才能保證市場的公平。政府出臺相應補貼政策,減少雇主的擔憂。深圳律師劉學鋒表示,根據目前相關法律法規(guī),湖北籍勞動者受到歧視時可以通過三種方式維權:向勞動行政部門舉報、投訴用人單位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受“惡意解雇”“惡意欠薪” 等就業(yè)歧視的,可以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以侵害平等就業(yè)權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二是消除勞動力歧視。要全面加強社會的文化建設,提高雇主和雇員對新冠病毒的認識,糾正對這種特殊歧視的錯誤認識,做好思想工作,使雇主雇員充分了解病毒,掌握疫情情況,具備完備信息,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歧視消除或減少。雇主們應該認識到湖北人也是這場疫情的受害者,精準識別、科學防控才是正確的道路。同為中國人的我們,我們共同的敵人是新冠病毒,而不是湖北人。從問卷調查中也可以看出,年紀較大的人,對新冠肺炎的情況了解更少,使得他們不能正確的認識病毒與人的關系,無法冷靜正確的對待湖北人民和新冠肺炎治愈者等高危地區(qū)的人群,不能正確認識健康碼的作用。
三是消除謠言。在新冠疫情下,人們了解到新冠病毒的可怕,導致人心惶惶。聽到一些風吹草動就開始害怕,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及時更新疫情最新情況,使人民準確掌握疫情動向,冷靜看待新冠疫情,更好的處理好就業(yè)關系。
四是樹立健康的心理。讓治愈者和湖北籍勞動力不會因為疫情而產生一些消極的思想,及時排解勞動者的不良不安情緒,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糾正雇主的錯誤個人偏好,消除其恐懼心理,正確認識應該防治的是新冠病毒,而不是湖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