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秋燥傷津,體內的津液會因此虧損。津液長期得不到調補,久而久之身體就會變成陰虛體質,容易上火,出現口干舌燥、口舌生瘡等癥狀。所以臨床上,口腔潰瘍在秋季是很常見的。
因此,秋季應注意補津液,多喝湯水。如果還是出現口舌生瘡,可以試試以下中醫方法。
口瘡多由心、脾、胃之火或肝腎陰虛、內熱沖于上焦所致,所以應該清熱瀉火、滋陰降火、斂瘡生肌,可以試試采用雞內金外敷。
雞內金是一味中藥,它入脾、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斂瘡、解毒的功效,中醫常用其來解決口瘡的難題。
具體方法? 將晾干的雞內金用小火炒黑,研末涂于口瘡患處。每天3次,3~5天基本可愈。
門診時常有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主動要求開一些抗生素的藥,中醫認為的“上火”是免疫系統正在與病原體抗衡,這是機體在進行自我調節。需要提醒的是,口腔潰瘍不必用抗生素,咱們應該給機體時間,盡量讓其自然恢復。除非引發了嚴重的細菌感染(這種情況少之又少),否則都不值當使用抗生素。
白蘿卜纓蜂蜜代茶飲特別適合口腔潰瘍初起者,一般飲用1~2天內便會痊愈。
具體方法? 取白蘿卜纓500克,蜂蜜1匙(約10~15毫升)。將白蘿卜纓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以淹沒白蘿卜纓為度),煎煮至沸,待溫度適宜時,加蜂蜜調和(若孩子怕苦,可多加些蜂蜜),代茶飲。
需要注意的是,白蘿卜纓不是一年四季都能方便尋到的,在白蘿卜纓上市的季節應多制作一些備用。
孩子與成人不同,急性口腔潰瘍多由“心脾積熱”引起,簡單來說就是積食化熱導致的。家長喂養不當,造成孩子積食,沒有及時處理,脾胃疲于運化,火往上走,很容易引起心脾積熱,內熱上炎,就會長口瘡,還常會伴有小便黃、大便干硬、煩躁不安等癥狀??梢赃m量給孩子喝點荷葉(干荷葉)冬瓜湯或西洋參蓮子燉冰糖(西洋參3克,去芯蓮子10顆,冰糖5克)。
此外,孩子高燒、腹瀉剛痊愈,體內津液虧損不足,導致陰虛火旺,虛火上浮,循經向上發于口腔形成潰瘍。一般會伴有面色黃、食欲不振、睡覺不安穩、怕冷喜溫等癥狀。有少數虛火是陽虛,而不是陰虛,此種情況口舌生瘡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吃些溫補食物,如鵝肉。
陰虛的孩子不適宜清熱,也不能用苦寒的藥物,否則會造成脾胃受損、腹瀉,加重口瘡病情。
(摘自《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