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憲
在全球性災難面前,合作是體現人類良知的理性態度,其背后既是對平等、公平、人權理念的堅持,也是對弱者生命的溫暖呵護。
一根筷子會被輕而易舉地折斷,而一把筷子則足以抗擊外力。團結就是力量。這些從孩提時便知曉的道理硬是在21世紀的人類社會踐行得磕磕絆絆,至今身世詭異的新冠病毒似乎正在面露獰笑。
新冠肺炎疫情這份考卷有一道選擇題:病毒的傳播沒有國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你選擇做一根筷子,還是成為一把筷子之一?
在全球性災難面前,合作是體現人類良知的理性態度,其背后既是對平等、公平、人權理念的堅持,也是對弱者生命的溫暖呵護。
10月8日,中國正式加入了“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此舉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等政要表示,歡迎中國加入這一計劃,并強調該計劃致力于公平、公正地分配新冠疫苗,多邊主義是實現全球抗疫目標的關鍵。只有全球齊心協力、共擔責任,才能贏得疫情防控斗爭。
疫苗的研發、生產技術和資金投入極高,只有少數經濟體能做到自行研發和使用。兩個多月前,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就提醒,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成功后,將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這導致“疫苗民族主義”正在出現,并有推高疫苗價格的風險。事實上,一些發達經濟體利用經濟實力,已經鎖定了大量待生產的疫苗。類似的情況在H1N1病毒疫情應對過程中也出現過。少數發達經濟體囤積疫苗,在本國接種需求充分滿足后才謀劃向其他經濟體推出。這時候,疫情已基本結束,甚至出現了疫苗過剩。
“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的目標就是要減少“疫苗民族主義”的負面影響。由全球疫苗免疫聯盟、世衛組織和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共同牽頭的這個項目,擬于2021年底前向全球提供20億劑新冠肺炎疫苗,以不同的價格供應給“自費經濟體”和“受資助經濟體”。這樣,那些真正需要疫苗又不能承擔高價的經濟體,也能得到疫苗供應。
這一計劃是人類社會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全新創舉,在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疫苗價格、發放時機與配額、各國預期與需求缺口等諸多現實挑戰。但中國從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履行自身承諾、推動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的大義出發,以實際行動為全球團結抗疫作出了中國貢獻。
在已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的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是迄今為止最大的經濟體,而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則缺席了,格外令人遺憾。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領導人在抗疫上的所作所為,與其應該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南轅北轍。他始則漠視疫情,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基于科學常識的預防舉措嗤之以鼻,繼而污名化中國和世衛組織,直鬧得美國確實在疫情主要指標上成為“世界第一”。在這種將疫情高度政治化的氛圍中,人們對平等、理性、友好合作的期待很難實現。
很遺憾,這個世界永遠不單純。面對疫情的新考卷,有人的態度偏偏就是要活成一根煢煢孑立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