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鋒 謝金容 劉建華
1931年“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國抗戰的開始。經過14年抗戰,無數中華兒女共赴國難,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本刊推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專題,與讀者一起,在時間深處重溫抗戰精神,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語境中以史為鑒,從血與火淬煉的歷史中汲取砥礪前行的力量。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侵略者加快了蠶食中國領土的步伐。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不斷侵犯我國華北地區,策動所謂華北五省“防共自治運動”,成立傀儡政權,遭到全國人民的堅決反對。1935年12月9日,北平市大中學校學生聯合會(簡稱北平學聯)領導數千名學生舉行抗日救國示威游行運動,提出停止內戰等6項要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席卷全國的“一二·九”運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蓄謀已久。1931年,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由于國民黨政府下令不準抵抗,日軍很快占領了東北全境,直逼華北。1935年7月6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遵照蔣介石的旨意,簽訂了屈辱賣國的《何梅協定》。華北局面勢如累卵,危在旦夕。
1935年11月,日本帝國主義又策動漢奸殷汝耕等在華北五省搞所謂“自治”,逼迫軟弱的國民黨政府接受“華北特殊化”。蔣介石政府仍一味堅持其“不準言抗日”的政策。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妥協退讓,讓各界愛國人士痛心疾首,也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他們為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危亡而日夜憂慮。
隨著日本侵略勢力不斷擴張,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面對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適應形勢變化提出了“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帝出中國”的主張。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義,在莫斯科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呼吁各黨派、各軍隊和各界同胞,均應有“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組織全國統一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一致抗日。《八一宣言》的發表,為抗日救國帶來了希望,指明了方向,成為學生運動的精神武器。
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并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2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抗日救國宣言》,重申共同抗日的主張。這些宣言的公開發表,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對抗戰時局的清醒認識,特別是讓站在時代潮頭的青年進步學生自覺自愿地了解并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
“一二·九”運動中,中國共產黨是實際的組織領導者。1935年11月,以李常青、彭濤等為領導成員的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在臨時工委領導下,北平市大中學校學生聯合會成立,彭濤實際負責北平學聯工作。可以說,“一二·九”運動是在臨委領導下的學聯組織發動的,他們在學生運動的計劃安排、隊伍指揮、學校聯絡和戰斗部署等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天津、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的抗日救亡運動,也是在以地下黨為核心的群眾團體和學生會或學生社團領導下發動的。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在姚依林、郭明秋、黃敬、宋黎等共產黨員的組織和指揮下,東北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10多所高等院校和中學的幾千名學生涌上北平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游行隊伍遭到手持水龍、大刀、皮鞭、木棍、槍柄的國民黨軍警襲擊,30多人被捕,數百人受傷。12月16日,學聯再次發動更大規模的示威游行,并實行全市總罷課。
北平學生的兩次游行示威,極大地觸動了各地學生和各階層人士。北平學聯派出代表到上海等地進行串聯活動,爭取全國各界的支援。從12月11日開始,天津、保定、太原、西安、濟南、杭州、上海、武漢等城市先后爆發學生抗日集會和示威游行。各地工人紛紛罷工,上海文化界人士發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和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同時,海外華僑和在外國的留學生團體也發表宣言,支持國內人民的愛國行動。
為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學生運動的成果,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彭濤、黃敬、姚依林、郭明秋、黃華、宋黎等同志研究決定,“利用罷課及寒假這個空隙到農村去,組織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把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發展成抗日救國的人民運動”。
“一二·九”運動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抗日救亡的烈火在全國各地熊熊燃燒起來。從12月11日起,北平全市各大中學校學生聯合起來罷課,天津、杭州、上海、南京、成都、重慶等30多個大城市的學生相繼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集會和示威游行。12月18日,全國各地工人在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緊急呼吁和號召下舉行罷工,支持學生斗爭。12月26日,陜甘蘇區各界民眾舉行集會,聲援北平和各地學生的抗日救國運動。海外華僑也以各種方式支援學生,世界學生聯合會也大力聲援。一時間,抗日號角響徹神州大地。
“一二·九”運動為之后的中國青年運動指明了正確的政治方向。這個正確方向就是,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團結,實現青年學生同共產黨結合,并且在運動中實現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在“一二·九”運動中,黨的外圍組織中的黨員、團員和先進分子利用這些外圍組織或學生社團,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和抗日救國主張,逐步提高了學生的政治覺悟。
知識分子和工農群眾相結合是中國青年運動發展的必由之路。知識青年和學生青年雖是反帝反封建的一個重要方面軍,但光靠學生青年是不能戰勝敵人的,還需要團結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工農大眾。
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結合,在“一二·九”運動中最突出的是組建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1936年1月,南下擴大宣傳團成員約500人從北平出發,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河北農村,通過召開民眾大會和座談會、演抗日話劇、教群眾唱救亡歌曲等各種方式,號召民眾起來抗日救國。
“一二·九”運動繼承了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廣泛地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摘自七一網七一客戶端/《黨史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