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
中文名:《2020春天紀事》
語 言:普通話
類 型:紀錄片
導 演:劉鴻彥
集 數:4集
首播時間:2020年9月8日

2020年2月3日,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最為嚴重之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率先推出系列短紀錄片《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短小精悍的影像從普通人的視角講述了他們積極抗疫的個人故事,傳遞了樂觀的精神與積極的信念。
2020年9月,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再次推出系列紀錄片《2020春天紀事》,從上到下、從前至后、縱橫交錯地勾勒了全社會齊心抗疫的圖景。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全方位的立體梳理中,不乏清晰的人物面貌和細膩的情感描摹,彰顯了影片的人文關懷。
《2020春天紀事》首次采用全景敘事立體呈現我國抗擊疫情的過程。影片從科研視角切入,記錄了科研人員、醫務人員從病毒采樣到醫學研究,從診療方案的制定到疫苗研發,探索、研究與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整個流程。從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救治與疫苗研發等視角講解,展現我國科研團隊專業的素養、高超的技術和極強的責任心。
立體記錄還在于影片不是從一個人或一類人來講述抗疫過程,而是從一個“體系”來觀察。國家職能部門、專家團隊、科研人員、醫護團隊,社區工作者,志愿者還有普通居民,各層級的通力配合,各職能的有效運轉,各崗位的認真執行,一環一環緊緊勾連,整個系統協力運轉,共同向前。俗話說:“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整個過程不是一個或一群人在發揮作用,“系統”環環相扣地運轉,才使我們在最短的時間里扭轉局面,避免更多人遭受不幸。
立體記錄還體現在創作者對于疫情維度的認知,防治身體之“疫”固然重要,心理之“疾”也不容小視。疫情中一線醫護人員首當其沖受到心理沖擊,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在更大范圍內潛藏,大面積隔離造成的社會群體普遍心理退縮,還有復健人群、疫情重點地區居民如何重建自信、融入社會等,都是疫情所帶來的心理問題。如何在疫情后重建心理健康,影片給出了多種解決路徑——國家部門的心理干預、重建的部署決策、當地機構和社工組織等社會力量的有序介入、各級心理專家的積極參與、患者自身的自我療愈等。
紀錄片從全景來觀察我國抗疫歷程,展示了我國在面對這場近百年來人類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的所作所為。它既是對短短幾個月我國抗疫過程的步驟梳理,也是我們團結一心、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與胸懷天下的氣度揭示,更詳細圖解了控制傳染病疫情的有效路徑,具有寶貴的經驗價值。
難能可貴的是影片大而不空,全而不雜,在縱橫交錯的全景描摹下,個體面貌依然生動又清晰,人物情感細膩綿長。
《2020春天紀事》采用了一種不同尋常的采訪構圖,所有被訪人員位于畫面正中,目光直視鏡頭,強烈的畫面沖擊力強化了被訪者的形象呈現。藝術手法的背后是創作觀念的反映——抗疫斗爭中的每一個人都值得銘記。比如始終與時間賽跑的科研專家,84歲的鐘南山院士,日夜奔赴在抗疫一線。
舍身忘我的醫護人員,華西醫院援鄂醫生尹萬紅,他說,“我們就要想辦法,扶著病人、扛著病人、抱著病人往前走”;還有無數勇敢無畏的普通人,志愿者李小熊因參與志愿活動不幸感染病毒,治療期間依然堅持通過互聯網調配物資;更有“不完美”的人,社區工作人員豐楓,直接吼向不理解政策和規定的居民,他說“我不是那種脾氣特別好的人”,但吼完后他仍記得社區居民所需藥品,大包小包從藥店往回扛。正是這一個個性格突出又同樣具有“大愛”之心的人,我們才能在這場暴風雨中劈波斬浪,在艱難險阻中不斷開拓,記錄他們就是給社會畫像,給民族畫像。

疫情剛剛過去,甚至余波還未平息,這一次全面的梳理讓我們復盤剛剛經歷的災難。然而,復盤不僅是為了重現人性的強韌與光芒,更為追本溯源,找到成因,抗擊病毒是不得已而為之,只有預防才能避免災難重演。片中呈現科學家對新型病毒的研究和探索過程讓我們有了新的認知。人類已知的病毒只占病毒總數的0.1%,還有99.9%的病毒等待著我們去認識。野生動物自身攜帶大量病毒,這些病毒一般對它們不會造成傷害,但會變異成其他形式,從而讓人類感染疾病。人類和其他物種共同寄居在地球上,讓其他物種平等地擁有棲息地,減少和我們之間的過度接觸,可以有效降低流行病暴發的風險。
這樣的內容讓我們警醒——人類從來就不是地球的主宰,生態平衡是大自然的精巧構思。保持距離,保持敬畏,我們才能更健康地長存于這片土地。也許,這是我們在當下要重新面對和思考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緊張的制作周期、特殊的拍攝環境里,影像保持了專業的制作水準,無論是鏡頭語言的規范,還是大量細節的抓取,抑或是影像反射出的創作者與被攝者之間的深度交往,都堪稱是紀錄影像制作的典范。更難得的是,影像表達體現了創作者的人文關懷以及他們對人文關懷的理解——未見得是贊頌與高歌,也不盡然是同情與悲憫,了解、平視、關注、呈現即是關懷之心。
編輯 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