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楊
“在網上就能復診取藥,太方便了,以后就不用費時費力往北京跑了。”日前,家住山西的何先生第一次體驗互聯網診療,在完成線上繳費后,3天內快遞員把藥品和發票送到他的家中。
早在今年6月1日,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就在微信小程序“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上開通了“線上復診、處方開具、送藥到家”的一站式互聯網診療服務。近日,首都兒科研究所在微信小程序的基礎上新增了“京醫通”微信平臺的“遠程視頻復診”功能,將接診科室擴充到21個,設立專門的互聯網醫療中心“云診室”,完成了互聯網診療的醫療服務渠道、供給和形式的二次“升級”。
何先生的孩子患有川崎病,曾在首都兒科研究所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出院后要繼續服藥3個月以上,定期回醫院復查。眼看藥快“見底”了,卻沒有掛上號,何先生心急如焚,直接坐火車來到北京。在初檢護士的提醒下,他打開“京醫通”平臺,不到1分鐘就掛到了當天下午心血管內科“遠程視頻復診”的第1號。
“您好!我想開阿司匹林泡騰片和芪冬顆粒,可以開嗎?”下午1點,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叢曉輝剛登陸診療系統,就看到有家長上線提問,在了解到孩子的恢復情況、查看了住院病歷后,她開具了線上處方,并詳細說明了服藥方法。在診療過程中叢曉輝得知,何先生本人就在醫院。她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互聯網診療“打破”了醫院的圍墻,讓醫生的服務范圍外延,為更多的患者服務。“比如有心律失常、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孩子,服藥時間短則幾月、長則幾年,通過互聯網診療就可以實現復診取藥,免除了外省市患者的奔波之苦,減輕了經濟負擔。”
據統計,首都兒科研究所互聯網診療開通3個多月來,共接診患者1532人次,其中皮膚科、內分泌科、變態反應科、保健科、神經內科的接診量最高,47%的患者完成了取藥環節,每天接診患者從個位數增長到近百人。
門診部主任牟京輝表示,就診人數明顯增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對互聯網診療的不斷“升級”,包括在“京醫通”平臺上開通“遠程視頻復診”功能,增加了診療渠道,目前“京醫通”掛號人數的占比已經達到88%;接診專業擴充到21個,每天提供560個號源;在門診樓設立互聯網醫療中心的“云診室”,共有14個診位,與以往醫生手持平板電腦利用門診間隙完成網上診療相比,專門的診區避免了“上下兩頭看”的情況,可以讓醫生集中精力,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醫療差錯,同時也能提升患者的就醫感受。二是患者和醫生都在逐漸適應和接受這種新的診療模式,尤其是患者體會到便利后,可能會改變就醫習慣。
“作為互聯網醫療的技術支撐部門,我們要既滿足患者和醫務人員的需求,還要勇于探索和應用新技術,并且保障系統的穩定和安全。”信息中心副主任郭琳琳表示,為了方便醫生在線接診,引入了互聯網診療專用醫生工作站,并使用43寸曲面顯示屏,可同時展示內外網雙系統,避免了醫生使用兩個終端進行接診的困擾。“目前的互聯網診療剛剛起步,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和很大的拓展空間,下一步我們將開發線上開具檢查檢驗申請單和費用支付功能,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實現醫保卡脫卡結算。”
(本文轉自新華網)
編輯 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