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 袁航 姜飛飛
產業旺,則人才聚;人才聚,則產業興。生態資源富集,素有“華中藥庫”美譽,因產業化經營不夠、銷售渠道不多,恩施優質的土特產品“養在深山未人識”,成了發展致富的瓶頸。
近年來,以平臺引才、以事業聚才、以產業育才,恩施市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再造產業鏈條,四大產業集群發力,120萬畝富硒產業基地長成好產業、漸成大氣候。
產業聚才,硒產業顧問有了上百人
“恩施到處都是寶!”叢欣是中國藥科大學的博士,美國密西根大學癌癥研究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員。2014年4月,他帶領3名硒科研學者踏足恩施,鉆進深山半月有余,尋找聚硒能力最強的植物。被吸附在深山投資興業,從欣最看重的是,恩施發展硒產業的決心和求賢若渴的真情。
2017年,恩施市專門成立硒資源保護與開發局,連續3年在知名高校舉辦硒食品加工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班;連續6年舉辦硒產品博覽交易會,培育百余名硒產業發展帶頭人。目前,恩施市培育涉硒企業超過400家,硒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20億元。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南京大學、中國藥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院校匯聚硒都,幫助恩施市企業組建10余支博士研發團隊。團隊由海歸藥學博士領銜,聘請國內頂尖硒科研專家教授10位、專業顧問90余人,真正做到產業層面專業全覆蓋。
柔性引才,卡脖子問題解決了
技術就是生產力,人才就是推動力。2019年以來,恩施市實施“硒都菁英匯”聚才行動,探索“本地高校資源深度利用,州外高端資源柔性吸納”引才機制,逐步破解加工制造業、硒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產業人才缺乏問題。
“每一個產品都有生命周期,必須及時技改和產品的更新換代,這就需要有專業人才作支撐。”湖北鉅鑫工貿集團董事長張力談起了他的發展思路,公司嘗試通過技術入股、市場入股等方式柔性引才。
恩施市委組織部整合人社、科經、農業等部門資源,共搜集編制14個技術攻關和緊缺人才需求目錄,聯系對接武漢大學、浙江大學、杭州茶葉研究院等10家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
目前,恩施市采取“項目引用、合作引用、特聘引用”3種方式,聚集300多名科技創新人才和14個專家團隊開展技術指導和成果轉化。
文化育才,土秀才成了活招牌
“這位師傅的手可真巧,編出來的背簍好漂亮,之前從來沒見過。”恩施土家女兒城民俗文化博物館后側,正在編竹簍的篾匠王紅國面前圍滿了游客。
王紅國是恩施市盛家壩鎮大集村人、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3年,他作為土家文化人才被引進到土家女兒城。“給我免費安排食宿、提供經營場地,賣出的產品全部由自己所得,比原來在村里強多了。”王紅國笑著說。
“女兒城要是沒有這些土生土長擅長土活的民間藝人,那就沒有生命力。”恩施文旅人才超市負責人韓洋介紹,恩施市實施了“硒都文旅人才發掘培育”重點人才項目,建立了土家民俗文化博物館,開辟了非遺工匠街,把分散在恩施市各個村落的138名“土專家”“田秀才”等身懷絕技的非遺人才請過來,讓他們成為恩施旅游的“活招牌”。
恩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任建華表示:“恩施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創新載體靶向引才聚才,建優平臺深度用才留才,培植項目精準選才育才,有針對性地把各類型、各層次人才聚集到產業鏈上,助推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