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青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黨中央著眼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適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人民的期盼、時代的呼喚,更是實踐的要求、創新的產物。近年來,沙洋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部署要求,立足現有資源,先行試點,大膽探索,實行“雙文融合”模式(即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統籌建設、統一管理,打造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基層文明實踐平臺),創新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產生了“1+1>2”的聚合效應,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主要做法
目前,沙洋縣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鎮級實踐所 14個、村級實踐站264個,開展文明實踐活動1768場次,完成女童保護、幸福家園、助鷹翱翔、文明勸導等志愿服務項目35個。全縣積極推進“五融合”,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構建起文明實踐活動大格局,助推社會文明和諧。
(一)理念融合,解決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理解不深的問題。
沙洋縣按照中央、省、市相關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從開始謀劃新時代文明中心建設時,就圍繞文明、文化兩個關鍵詞,開展基層調研,選取拾回橋鎮、毛李鎮三坪村、曾集鎮孫店村、沈集鎮彭堰村等鎮村試點示范,探索積累經驗,逐步形成“雙文融合”理念。在此基礎上,全縣按照“雙文融合”理念,探索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保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內涵和外延準確。
(二)陣地融合,解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場地缺乏的問題。
鑒于全縣村鎮社區都建有規范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沙洋縣13個鎮依托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場地建成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同時,選擇拾回橋鎮作為全縣示范點,指導拾回橋鎮在“雙文融合”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招商引資,引入社會資金,整合政府資源,探索建成了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鄉村文化綜合體、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一體(以下簡稱“三位一體”)的示范基地。
(三)力量融合,解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人員不夠的問題。
沙洋縣一方面通過“雙文融合”,整合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同步兼任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管理人員;另一方面,積極倡導全民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不斷壯大志愿服務隊伍。目前,全縣網上注冊登記的志愿者人數達6.8萬人。
沙洋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以轄區現有的志愿者和文化工作者為骨干力量,招募社會志愿者,組建了傳思想、傳政策、傳法治、傳新風、傳文化、傳科技“六傳”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四)資金融合,解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經費不足的問題。
沙洋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整合項目投入、陣地經營贏利等三種途徑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和開展活動提供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每年國家、省、市、縣四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性項目資金和鎮政府“以錢養事”專項資金,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傾斜,融合使用,保障文明實踐活動的基本經費。同時,整合新體育健身工程、數字共享工程、電影放影工程等文化項目資金,用于完善陣地功能、保障活動經費。
(五)管理融合,解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機制不順的問題。
沙洋縣明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由縣委負總責,縣委宣傳部負責統籌指導,縣委文明辦、縣文化和旅游局具體管理,團縣委、縣民政局、縣農業農村局等縣直相關單位承擔相應管理職責。各鎮黨委對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建設工作負總責,“三位一體”工作人員負責具體工作。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對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工作負總責,統籌村組干部、宣傳員、文化員、志愿者等力量,組織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和文化活動。
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少數鎮(區)、部門沒有充分認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思想重視不夠、理解有偏差、存在畏難情緒。
(二)陣地資源整合不到位。未打破部門界限和條塊分割,整合統籌現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還不到位。表現為統籌調配不夠、盤活激活不夠、聯通共享不夠。
(三)志愿服務隊伍不強。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的不斷深入,志愿服務隊伍也在不斷壯大,但志愿服務隊伍建設仍存在人員少、素質不高、結構單一、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
(四)體制機制不完善。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工作中,雖然建立了工作運行機制、工作保障機制,但存在部門聯動機制、經費保障機制、考核機制、激勵嘉許機制不完善,制約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
對策建議
(一)在領會重要性上下功夫,著力解決文明實踐“為什么做”的問題。
1.學習領會中央決策部署。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新時代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舉措。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文件精神和省市相關工作安排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省市的決策部署上來,要圍繞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主線,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2.搞好頂層設計。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最新戰略部署,是推動農村基層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守正創新的重要工程,要深入思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背景、目的、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等方向性、基礎性問題,搞好頂層設計,落實建設路徑。
3.落細落實見成效。“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在領會重要性和準確把握實踐要求基礎上,學習借鑒外地成功經驗,結合實際,探索推廣“雙文融合”模式,把各類陣地資源、文化資源、人才資源等挖掘調動起來,打通貫通聯通,形成整體合力,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沙洋落地生根。
(二)在盤活陣地資源上下功夫,著力解決文明實踐“在哪做”的問題。
1.“雙文融合”建陣地。在縣城,建設文化綜合體總部,實行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文化綜合體“合二為一”,將其打造成群眾開展志愿服務和文體活動的主陣地。在鎮(區),規劃建設鄉村文化綜合體,實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鄉村文化綜合體“雙文融合”“三位一體”。在村(社區),整合現有的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綜合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道德講堂、文體廣場、農家書屋等各類陣地資源,按照“雙文融合”模式,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形成固定的活動場所,為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提供活動陣地和工作條件。
2.整合資源搭平臺。打破條塊界限,強化資源整合和功能融合。打通黨校(行政學院)、黨群服務中心、黨員電教中心、黨員活動室、道德講堂、文化服務中心等,建立理論宣講平臺;打通普通中小學、職業學校、青少年活動中心、鄉村學校少年宮等,建立教育服務平臺;打通基層歌舞團、戲劇團等文藝團體,以及圖書館、文化館、影劇院、農家書屋等,建立文化服務平臺;打通科技示范基地、科普大篷車等,建立科技與科普服務平臺;打通縣、鎮、村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建好用好縣級體育場館、農村健身活動場地,推動中小學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建立健身體育服務平臺。涉及各平臺的機構、人員、資源設施等權屬不變,根據文明實踐工作需要統一調配使用,明確專人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管理服務等工作,切實提高縣、鎮、村三級公共服務資源綜合使用效益。
3.單位聯動建陣地。農村基層涉及的民生事務多,相對應的機構、企事業單位也多,因此要打通涉及文明實踐工作的各單位,發揮行業機構和組織資源優勢,建立面向群眾、服務群眾的平臺和陣地。依托村級黨員活動中心建設項目,采取縣直單位對口援建、村自籌資金興建、文化部門專項補助途徑,建成集宣傳教育、文化娛樂、運動健身、圖書閱覽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設施和場所。
4.統籌“兩個中心”建設。統籌推進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縣融媒體中心建設,充分利用縣融媒體中心網絡平臺,開設”文明實踐”專欄,建立健全“群眾點單、中心(所、站)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四單工作機制,群眾在手機上直接按需點單,中心(所、站)把握群眾最關注的領域、最亟須解決的問題、最喜愛的服務形式、最歡迎的服務內容,根據群眾需求,精準設置、配送志愿服務項目。
(三)在壯大志愿隊伍上下功夫,著力解決文明實踐“誰來做”的問題。
1.建強志愿服務隊伍。建立縣、鎮、村三級志愿服務隊伍。縣級組建志愿服務總隊,縣委書記擔任總隊長;各鎮(區)組建志愿服務支隊,鎮(區)黨委書記擔任支隊長;各村(社區)組建志愿服務大隊,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大隊長,分別負責統籌協調本轄區內的志愿服務活動。
2.發展志愿服務組織。推進“放管服”改革,支持引導志愿服務組織依法登記。鼓勵各地各部門建立志愿服務組織孵化基地,在活動場地、活動資金、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優先支持,扶持志愿服務組織發展。加強聯絡服務指導,有序引導志愿服務群、愛心群等志愿服務自治組織規范發展。
3.加強志愿者培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每半年至少組織開展1次志愿服務培訓,培養志愿服務骨干,增強服務能力。加強志愿服務組織的組織引導和孵化培育,提高志愿服務組織的發展能力。
(四)在強化組織保障上下功夫,著力解決文明實踐“持久做”的問題。
1.加強組織領導。一是建立縣鎮村“三級書記”負責制。縣級層面,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設在縣委宣傳部,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兼任辦公室主任。鎮級層面,文明實踐所設在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鎮委書記任所長,分管黨群工作的副書記任副所長,宣傳委員任辦公室主任。在村級層面,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主陣地設在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任站長。二是建立責任體系。建立“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門(文明辦)協調組織、職能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責任體系,形成縣、鎮(區)、村(社區)三級管理機制,做到責任環環相扣、壓力層層傳遞,強力推動各項工作有效落實,形成全社會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有利局面。
2.建立工作制度。一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任總召集人,縣文明委成員單位負責人為成員,每月召開一次聯席會議,聽取各地各部門文明實踐開展情況匯報,了解群眾的反響,研究解決有關問題;建立文明實踐月報制度,定期由縣有關部門、鎮(區)報送本月文明實踐活動開展情況,推動文明實踐工作向基層延伸。二是建立考核制度。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試點工作納入全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將志愿服務納入黨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重要考核項目,加強考核考評結果運用,引導全縣干部群眾積極穩妥、富有成效地開展文明實踐活動。三是建立資源下沉機制。充分發揮文明單位作用,建立下沉志愿服務等機制,開展向鎮(區)、村(社區)派送志愿服務活動,彌補基層志愿服務資源的不足。
3.完善工作保障。一是建立工作人員保障機制。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縣委文明辦合署辦公,根據工作需要配備不少于3人的工作力量。鎮(區)根據自身規模及實際工作需要,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采取縣聘鎮用、派出制等形式,配備2-3名工作人員,協助所長負責文明實踐具體工作。村(社區)采取由政府購買公益文化崗位的方式,配置1名專(兼)職工作人員,協助站長負責文明實踐具體工作。二是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和志愿服務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和鄉鎮統籌,建立完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文明實踐活動順利開展。依法發展志愿服務基金,鼓勵企事業單位、公益慈善組織和公民個人對志愿服務進行資助,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籌資機制。三是完善激勵嘉許制度。制定激勵制度,如《沙洋縣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沙洋縣志愿服務激勵回饋辦法(試行)》《沙洋縣志愿服務時長和積分管理辦法(試行)》,依據志愿服務時長、效果和滿意度等進行積分,開展志愿服務星級認定。每年開展“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務組織、最佳志愿服務項目”評選表彰活動,營造“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良好社會氛圍。設立“志愿服務超市”,村民可以以志愿服務積分兌換日常生活用品,營造人人爭做志愿者、全社會參與文明實踐的氛圍。
(作者單位:荊門市沙洋縣社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