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非凡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際合作中心,北京 100045)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相關投資和建設工作不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這為我國水利水電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廣闊的合作機遇[1]。與此同時,“一帶一路”水資源合作也面臨著許多挑戰,需要進行充分的分析和準備,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本文在梳理“一帶一路”建設背景的基礎上,全面總結了中國水利水電“走出去”面臨的機遇,分析了相關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并提出應對這些挑戰的對策建議。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得到了海內外的高度關注。2015年3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發布,將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政策、設施、貿易、資金和民心五個方面的互聯互通作為實現新時期對外開放和國際產能合作新格局的重點內容。2015年4月,由中國發起組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引起了各國的熱情參與,來自五大洲的57個國家申請成為亞投行的意向創始成員國,其中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2]。黨的十九大報告及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推動“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沿線人民生產生活水平,共同構建“一帶一路”沿線人民命運共同體,是新時期發展改革工作在經濟外交戰線的重要使命。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2015年以來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數量和完成合同額實現了持續穩定增長(見表1)。

表1 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承包工程情況Tab.1 China′s foreign contracting projects i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注:數據來源于“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2015~ 2018年)”。
“一帶一路”倡議既是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的重大戰略,也是新時期開展水資源領域對外合作的總體部署。《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境水合作,充分發揮我國的技術優勢,推動中國水利水電“走出去”,促進水資源領域的雙邊和多邊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水資源領域的合作,既是支撐“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水利水電行業實現國際化發展的重要舉措[3]。
水電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發電來源[4]。根據國際水電協會(International Hydropower Association, IHA)2019年的統計,全球15.9%的電能是通過水力發電獲得的,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62.1%,超過了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來源的總和[11]。進行水利水電開發具有如下優勢:
(1) 經濟可靠。水力發電是成本最低的發電來源,新建水電項目的全球平均發電成本僅為0.05美元/(kW·h)。
(2) 為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供支持。水電為風能和太陽能等可變可再生能源的增長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當風能和太陽能發電不可用時,水電能夠及時滿足用戶的需求。
(3) 防汛抗旱。水利設施和水電站的蓄水設施能夠有效減輕洪水和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風險。
(4) 實現淡水精細化管理。水電設施和水利設施是安全管理淡水的重要手段,能夠更加精細有效地為生活、生產和生態供水。
(5) 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全球水力發電行業提供了超過180萬個工作崗位,有效促進了就業和經濟發展。
(6) 減污減排。水力發電是一項低碳技術,在每千瓦時最低碳排放僅次于風電,有助于抵消化石燃料產生的碳排放和污染物。
(7) 改善電力基礎設施和水路運輸。水電開發能夠有效提高區域的電力配送網絡和水路運輸網絡的效率。
(8) 促進偏遠農村地區的投資。水電開發可以促進對當地的投資,包括教育和醫療等服務。
(9) 促進娛樂業和旅游業發展。水電站的水庫為創造旅游業、娛樂活動和漁業提供了發展條件。
(10) 加強國家間合作。遠距離跨境輸電能夠促進政府間合作[4-5]。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全球能源結構正在向清潔、低碳和多元化轉型,進行水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亞洲的水電裝機容量處于全球最高水平,并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局面(見表2)[5]。亞洲的水電經濟可開發量在全球占比為51%,約4.49萬億kW·h/a,在建水電裝機總容量占全球的82%,規劃擬建水電裝機容量在全球總規劃中占比約65%,并多數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3]。“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非常豐富水電資源,且目前水電開發程度較低,具有巨大的水電開發潛力。

表2 2009~2018年全球各區域水電裝機容量統計Tab.2 2009~2018 installed hydropower capacity in all regions of the globe
注:數據來源于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A)《2019年度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統計年鑒》。
水資源利用與開發被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作發展國民經濟的首要任務,在相關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具有廣闊的市場。“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面臨著較高的洪澇災害風險,如緬甸等國家,具有迫切需求大力修建水利水電基礎設施,以保障其經濟和社會發展。“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也面臨著干旱缺水問題,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短缺和水利基礎設施不足等原因導致部分沿線國家的生活、農業及工業用水無法得到保障,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此外,電力短缺問題和電力基礎設施不足問題也困擾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力供應不足進而會導致經濟貧困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并發問題[6]。盡快開發這些國家的水電資源,興建水利、水電和電力等基礎設施,提高水資源和電力能源的供給能力,才能夠保障當地居民的基本生活與生產活動,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具有龐大的水資源利用與開發市場,為我國水利水電企業提供了大量機遇。
自1910年中國第一座水電站——云南省昆明石龍壩水電站建成以來,中國水電行業發展已有110 a的歷史。改革開放后,尤其是21世紀以來,中國水電開發發展迅速,2018年中國水電裝機容量已達352 260 MW,是2000年的4.4倍(見圖1),在全球水電裝機總容量中占比27.25%,位列全球第一,是巴西(排名世界第二)水電裝機容量的3.3倍[5]。隨著三峽樞紐、南水北調等標志性工程投入運行,中國的水利水電工程行業已經從先進技術“追趕者”變成了全球水利水電技術創新與研發的“引領者”,在高壩建設、變形控制、抗震安全、泄洪消能、泥沙治理、智能建造、巨型水電設備和跨流域調水、水工程調度運行等技術領域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6-7]。

注:數據來源于《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統計年鑒》圖1 2000~2018年中國水電裝機容量統計Fig.1 2000~2018 installed hydropower capacity in China
近年來,憑借著全球領先的技術優勢,中國水利水電企業已在境外建設了大量水利水電項目,如厄瓜多爾科卡科多辛克雷水電站項目、老撾南立1-2水電站項目、蘇丹麥洛維水電站、印度尼西亞加蒂格迪大壩、柬埔寨甘再水電站、斯里蘭卡卡魯干加水庫項目、幾內亞凱樂塔水電站項目等,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并擴大了中國水電在世界的影響[8]。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吉拉姆河的卡洛特水電站,是絲路基金的首個投資項目,從設計到建造再到運營,完全采用中國的技術標準,成為中國水利水電“走出去”的招牌項目[6]。隨著中國水電的技術實力和品牌形象不斷提升,加上中國制造業的管理水平、技術實力迅猛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國際水利水電建設市場上強有力的競爭者。根據《美國工程新聞紀錄2019》 (Engineer News Record,ENR)統計,共有75家中國承包企業進入國際工程承包企業250 強排名,其中有多家水利水電相關企業(見表3),中國水利水電企業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具有明顯優勢。未來,中國水利水電企業可以在國際市場,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水環境保護與治理、水利與水電開發、水資源管理與合作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標準規范、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表3 2019年度ENR國際工程承包企業250強中國水利行業上榜企業Tab.3 China′s top 250 ENR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tractors in 2019
注:數據來源于《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2019》。
“一帶一路”倡議配套的相關政策為中國水利水電行業“走出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我國聯合“一帶一路”的其他主要發起國,成立了多個新型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包括亞投行、絲路基金和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等,并結合提高“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主權信用評級、降低貸款擔保等刺激手段,為國際項目提供堅定的金融支持,例如,絲路基金為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此外,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其他部委,發布了一系列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政策文件,例如:2016年6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3部門聯合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能源裝備實施方案》(發改能源〔2016〕1274號);2016年11月11日,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國際合作提高我國產業全球價值鏈地位的指導意見》;2017年11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28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對外經濟合作領域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在水電業務政策層面,水利部編制了多個“一帶一路”相關政策落實方案,包括《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實施方案》和《水利部落實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合作諒解備忘錄3年工作安排方案》等,確定相關水資源合作工作計劃和進度,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7-9]。與此同時,水利部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相關國際組織開展合作。截至2019年4月,水利部已與60多個國家的水資源主管部門簽署了合作協議或備忘錄,與國外政府部門建立了30多個固定合作交流機制,形成了全方位的水資源國際合作格局,在防洪減災、水電開發、灌溉排水、水文監測、水資源保護與管理、河道整治、能力建設等領域,通過政策對話、技術交流、項目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例如,水利部推動建立瀾滄江—湄公河(簡稱瀾湄)水資源合作聯合工作組,推進制定《瀾湄水資源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并成立了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舉辦首屆瀾湄水資源合作論壇等,搭建區域跨界水資源合作溝通交流平臺。
“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水利水電“走出去”帶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但是,“一帶一路”水資源合作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6]。
(1) 水利水電項目投資大、風險高、運營周期長,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得不面對項目自身的設計、建造、設備安裝、財務和運營維護等風險。
(2) 企業開展國際業務需要面對錯綜復雜且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形勢。“一帶一路”工程建設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南亞及中東歐等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但經濟增長較快的國家和地區。企業在這些國家開展國際業務,需要面對政治不穩定、基礎設施條件差、政府效率低、外交關系變化、投資市場波動以及極端勢力和非政府組織的威脅等風險。
(3) “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到60多個國家,各國的宗教、民族、人文、法規、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等存在地域差異,缺乏合作經驗的企業將面臨復雜的道德、法律等風險。
(4) “一帶一路”沿線的許多國家有被英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殖民的歷史,具有較強的公平、民主和權利意識,并重視追求可持續發展。在項目開發過程中,中國企業需要充分尊重當地群眾的價值觀和習慣,重視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和利益,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和員工的健康與安全,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為應對上述挑戰,擬提出以下3個方面的策略。
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中國企業應充分對項目所在國的政治、經濟、法律和自然等環境進行研判,牢固樹立風險意識,不斷增強風險預測能力和防范能力,尊重當地的市場規律,合法合規開展經營。企業在開展海外業務時應進行境外經營相關的法律法規研究和培訓,約束雙方行為,保障自身利益,以誠信的姿態贏得各國的尊重,獲得長期合作機會。
海外投資的順利進行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作保障,其中以政治和法律營商環境為代表的制度環境是國別研判的重點。以國別治理情況為例,表4選取了17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六大治理指標來衡量其政治和法律營商環境。從表4可以看出:新加坡的制度環境質量較高,無論是從反腐敗、政府工作效率等政治制度因素來說,還是從監管質量、法律規章制度等法律制度因素來說,所得分均高于90分,有利于投資的開展和企業利益的實現;馬來西亞為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監管環境,提供了明確的法律規章制度保障,保障了投資者的話語權和問責權,但是維護政治穩定性的能力和反對恐怖組織的能力等方面尚有待提高;阿聯酋的政府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法律環境也比較完善,但是投資者卻鮮有話語權。政治的不穩定性、投資者缺少話語權將會為投資帶來額外的成本。泰國、印度、菲律賓和巴基斯坦的政治穩定性和反恐能力較低,俄羅斯、柬埔寨、塔吉克斯坦和老撾的腐敗現象較為嚴重,其余東南亞國家從市場監管來和政治穩定性上來說均存在不穩定因素。企業在開展投資時應充分調研,及時發現可能會阻礙投資利益實現的風險因素并進行預防[10]。此外,中國與印度、越南等國的政治關系走向也會影響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的投資,使風險及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所以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時,應針對不同國別仔細研判其營商環境,采取恰當的風險防范措施,合法合規經營。

表4 “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治理指標Tab.4 Key governance indicators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注: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全球治理指標》(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2018)。
水利水電項目投資大、風險高、運營周期長,企業應協同當地政府合理共擔,共同解決收入低于預期、融資難等問題。除了建立利益共同體分配方案、始終保持高度的合作誠意、共同努力解決遇到的問題外,還要共同謀劃將“一帶一路”蛋糕做大。
(1)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政策性金融機構及保險機構的作用,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例如,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金融和保險機構提供的資金支持及風險擔保,緩解融資壓力,分散項目風險。
(2) 建立基金和投資參股,借鑒類似“中非發展基金”等的經驗,幫助企業解決資本金不足問題,同時考慮投資效益。由于其不同于貸款的方式,對企業而言,既不會增加企業負擔,又可以擴大企業融資的規模。
(3) 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比如以人民幣計價的用以支持基礎設施援建或共同發展的債券等,支持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非洲和拉美等地區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既能夠有效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也可以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10]。
金融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創新“一帶一路”建設融資模式,需要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大數據服務作用。路孚特建設的“一帶一路”海外項目大數據平臺是實時提供“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所需海外金融信息服務的領先典型,統籌相關項目資金額達1萬億美元,涵蓋“一帶一路”建設項目2 800余個,涉及126個國家的通信、礦產、油氣、制造、房地產、水電、交通等7個重要領域的大數據,既能及時促進各方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現狀的掌握,又能有效解決國內和國際資本在進入“一帶一路”相關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信息溝通不對稱、數據資源不充分、融資渠道不清晰等問題,吸引更多海外投資機構對“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投資,推動國際金融資本與“一帶一路”建設項目順利對接,共同配制投資組合,將蛋糕做大并分享。
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中國企業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因此應盡量避免單打獨斗,而是要充分發揮國別互補優勢,積極與國內外的優勢企業和機構開展合作,組成“聯合開發利益共同體”,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推進項目實施。在聯合開發過程中,應在考慮國別互補優勢的基礎上,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和合理的風險共擔機制,以保證合作各方的積極性,確保項目合作穩定開展。
構建項目開發利益共同體,需要在合作決策上將優勢最大化、將風險最小化,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在更高水平上推動世界資源的全球配置。“一帶一路”為國別合作提供一個義利有機聯動的“經濟方案”,通過利用第三方市場投資組合和多邊經貿實現互利共贏。以英國為例,隨著其對于“一帶一路”的研究逐漸深入,英方開始將自己定位成“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和“一帶一路”在發達國家的最堅定支持者。英國擁有高度發達的金融服務業、工程設計咨詢業、財務審計和法律咨詢業,是全球最多銀行金融機構總部,擁有全球最強工程設計公司,正需要“一帶一路”創造出的巨大項目市場。而且,“一帶一路”沿線的一些國家具有被英國殖民的歷史,這些國家的制度、法律和標準等都與英國相似。在這樣的第三方市場與英國開展合作,可以充分發揮“天然合作伙伴”的資源優勢和經驗優勢,更加順暢地開展項目招投標和建設運營工作,形成良好的利益共同體,共享收益、共擔風險。
中國水利水電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立足自身條件進行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既要考慮企業利益,又要兼顧國家利益和項目所在國利益,以“互利共贏”為宗旨,全球優化集約配置資源,推進構建義利有機聯動的“水資源命運共同體”。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很多國家的發展面臨瓶頸。面對全球發展失衡和發展赤字,中國水利水電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能夠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提升和社會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更能夠體現出照顧各方國民關切的利益、踐行民生和社會事業的大國責任,為全球水治理、水開發貢獻中國經驗,彰顯新時代發展為民、成果惠民的中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