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占霞
“隔代教育”只是過渡,絕不能代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現代社會生活和工作壓力較大,很多父母無暇照顧孩子,常年將孩子交給雙方老人照料,還有的父母工作日就將孩子送到老人家,休息日再將孩子接回去。老人則出于為子女分憂解難的想法,主動或被動地承擔起“隔代教育”的重任。筆者發現,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隔代教育”幾乎成了幼兒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筆者希望所有家長都能認識到“隔代教育”帶來的弊端,教育孩子,父母千萬不能當“甩手掌柜”。
反面案例:開家長會時,老人代替子女來開會,因為耳朵不好,寫字也慢,老師在會上提的要求,往往無法全部記錄下來,讓開家長會的效果大打折扣。老師請家長,老人來到辦公室一聽老師批評孫輩犯的種種錯誤,要么情緒激動,要么急著為孫輩辯解,老師不敢說得太多、太重,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應對策略:無論家長再忙,也要抽出時間給孩子開家長會,因為這是難得的和老師面對面溝通、了解孩子在校表現的機會。即使家長因事不能在家長會當天前往開會,也要讓老人用手機或錄音筆錄下老師在會上說的話,或者咨詢其他相熟的家長,老師在會上說了什么。等家長不忙的時候,應主動聯系老師,去學校與老師溝通。
家長要明白,老師每天教育孩子非常繁重,“請家長”一定是有重要事宜要與家長當面溝通,切不可讓老人代勞。如果家長工作實在太忙,即便是和老師另外約時間,也不能錯過和老師溝通交流的機會,否則會讓孩子覺得沒人能管得了自己,變得膽大妄為,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反面案例:父母為了孩子身體健康考慮,不讓孩子喝碳酸飲料、不準孩子吃快餐、不許孩子多吃肉,在老人那里卻變成了“敞開吃,都管夠”。老人怕孫輩零花錢不夠用,偷偷給錢,不讓孫輩對其父母說。老人出于“隔輩疼”的心理,對于孫輩的要求無條件答應、一味縱容,讓孫輩找到犯錯也不擔心的“避風港”,花錢買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
應對策略:父母可以將老人更易接受、能夠信服的,關于垃圾食品和飲料影響孩子生長發育的剪報、手機新聞發給老人看,或者把孩子的體檢報告給老人看,指出孩子身體的指標異常,不能再吃某些食物。相信老人為了孫輩的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自然會和父母站在統一戰線。
父母要引導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錢,一旦發現孩子的房間或書包里多了平時沒見過的零食、玩具、漫畫等,一定要及時問孩子是用什么錢買的,以及花了多少錢,還可以把孩子買的影響學習的東西拿給老人看,在充分理解老人心疼孫輩的基礎上,告訴老人孩子年齡小,不僅不能把老人給的錢用在刀刃上,還會造成鋪張浪費的結果。老人大多節儉,自然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孫輩糟蹋錢。
反面案例:孩子長期跟老人生活,一旦重新和父母一起生活,會難以適應父母的生活節奏和生活方式,和父母無話可說,一有委屈就想回到老人身邊。有的孩子好不容易適應了和老人在一起生活,回到父母身邊反倒感覺自己像個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沒有安全感。
應對策略:相信很多父母讓孩子跟老人生活也是出于無奈,雖然不能常伴孩子左右,但父母的愛不能替代。父母雙方或一方應盡可能每晚和孩子通過電話、視頻交流,訴說對孩子的惦念,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情非得已,以及父母是愛自己的。
一旦父母有能力和孩子朝夕相處,一定要提前和老人做好交接,了解孩子各方面的習慣和喜好,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在把孩子接回家的初期,要耐心、細心地對待孩子,不要因為小事苛責孩子。家長可以每天飯后帶孩子去公園散步,牽著孩子的手,把溫暖和關愛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對家長敞開心扉。
反面案例:很多親自帶孩子的父母會利用周末、節假日帶孩子購物、出行、游玩,或者帶孩子參加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這部分孩子將來升入小學后寫出的周記,內容都會豐富精彩。而長期由老人帶大的孩子,寫出的周記大多是和老人去公園、看老人晨練或跳廣場舞,在家和老人看電視、聽廣播,午飯后午睡時間較長,晚上看完《新聞聯播》便洗漱休息,完全沒有娛樂休閑活動,缺乏朝氣與活力。
應對策略:父母應鼓勵孩子和鄰居家的孩子、住得近的同學交朋友,鼓勵孩子們輪流去對方家里做客,一起玩耍;如果父母不是獨生子女,可以讓老人帶孩子去親戚家,找同輩的孩子一起玩。在充分尊重老人的作息和生活習慣的基礎上,讓孩子也有自己的休閑娛樂活動,釋放愛玩的天性。
“六一”時,很多單位都會給有孩子的員工放假,家長可以提前做好攻略,帶孩子去游樂場、電影院、購物中心,滿足孩子的小心愿,并多給孩子拍照片、錄視頻,記錄孩子和家長親密互動的一幕,讓孩子收獲驚喜與感動。
反面案例:父母看到孩子犯錯,當著老人的面批評、懲罰孩子,老人會心疼孫輩,指責孩子父母太嚴厲,甚至和孩子的父母大吵一架,孩子看到這個場景,從此拿老人當“擋箭牌”和“救命稻草”。孫輩回家后,和父母鬧別扭,打電話向老人告狀,老人插手孫輩的教育問題。
應對策略:老人要清楚自己的職責是在孩子父母無暇照顧孩子時幫把手,而不是越俎代庖,特別是父母教育孩子時,老人不要表態,最好是去忙自己的事,給父母和孩子留下空間。就算老人再看不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背著孫輩和孩子的父母探討。
如果孩子向老人告狀,訴說父母的不是,老人可以以自己不知道具體情況為由,說一些客觀的話,安撫好孫輩的情緒,切忌當面求證、對質,以免導致親子間誤會的加深。孫輩沒有得到老人的“救援”,自然不會再依賴老人,這樣孩子才能慢慢找到和父母的相處模式。
反面案例:老人生怕子女養育孩子壓力太大、入不敷出,主動提出用退休金和存款作為貼補,負責孫輩衣食住行、上輔導班等全部開銷,孩子的父母自然樂得當“甩手掌柜”,工資自己掙自己花,完全不操心養育孩子的問題。老人除了出錢、出力幫著帶孫輩,還要貼補晚輩,以自己微薄的退休金,承擔起兩個家庭的全部花銷。
應對策略:養兒方知父母恩。只有用辛苦掙來的工資養育孩子,家長才能真正擔負起養家的重任,才能更孝順雙方老人。老人辛苦勞碌一輩子,正是應該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父母應該積極工作、自力更生。如果想改善現有的生活條件,應該想方設法去掙錢,而不是帶著孩子繼續“啃老”。老人不可能一輩子帶著孫輩,父母應該減少不必要的個人消費,學習儲蓄和理財,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相信對很多家庭來說,“隔代教育”是暫時的,家長要始終銘記,老人有精力、有能力幫著帶孫輩是情分,因為身體或其他原因不幫著帶孫輩是本分。“隔代教育”只是過渡,絕不能代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另外,父母要叮囑孩子孝順老人,這樣才不會讓老人受累之后又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