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瀾

對于每一個呱呱墜地的孩童來說,家庭教育是其最先接受的教育,以此為基礎,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才能夠順利開展。對于孩子來說,對其成長具有關鍵且重要作用的就是家庭教育。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新媒體有了相當規模的發展,而家庭教育也面臨著更多挑戰和機遇。作為家長,如何有效利用新媒體開展家庭教育呢?
如今,我們處在新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別說孩子,很多家長都無法正確使用網絡、準確甄別網絡信息的真偽。所以,他們把網絡、新媒體當成洪水猛獸一般,希望孩子盡量遠離。
其實,只要教孩子懂得網絡及新媒體的使用規則,告訴孩子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上網一樣要遵紀守法、言行一致、尊重他人,那么,新媒體則會帶給孩子正面的上網體驗。同時,家長也要讓孩子明白,使用新媒體同樣要注重個人安全,要避免泄露私人信息,上網同樣要保護好自己。
應用互聯網不僅便于學生獲取知識及信息,實現自身豐富知識體系的構建,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強學習能力及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無處不在,為學生學習及閱讀提供了極大便利,“互聯網+閱讀”變得很普遍,各種閱讀APP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家長開車帶孩子出去玩或在送孩子上下學途中,可以通過各種軟件播放適合孩子聽的童話故事、勵志散文、趣味英語等音頻,讓孩子利用好碎片時間,通過新媒體學習新知識。有一定自制力的孩子,可以在手機上安裝閱讀APP,閱讀童話故事、世界名著、科普讀物等,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與經典文學親密接觸,享受閱讀的樂趣。如果為了保護視力,不希望孩子過早沉迷于手機,家長可以為孩子購買kindle等電子書閱讀器,幫孩子購買、下載適合的電子書。
在互聯網技術不斷創新和升級的過程中,一些學生不再局限于傳統及保守的學習內容,求新求異、不斷創新成為他們的更高追求。
他們利用不同的軟件創作兒童畫、學習古詩詞、創作小文章等,再通過新媒體展示被更多人看到。在親朋好友的點贊和轉發下,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激發出來,他們的思維更加敏銳、更加活躍。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家長發現孩子有創作的想法和激情,即使看起來有些幼稚,也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讓孩子的創造精神、創新意識得到進一步發揚。
在互聯網、新媒體的影響下,各類個性化及潮流化的內容得以廣泛傳播,這些標新立異的內容也得到越來越多孩子的推崇和效仿。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希望脫離父母管束,獨立自主意識愈發強烈,極容易被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影響審美情趣。
此時,家長不要急于否定孩子,打擊孩子的愛美之心,更不要扼制孩子“小個性”的萌芽,媽媽不妨和孩子一起瀏覽時尚穿搭APP、時尚潮流雜志APP、美妝博主自媒體等,共同欣賞一些時尚流行的服飾搭配。比如,鼓勵孩子戴適合自己臉形的彩色鏡框眼鏡改善氣質,穿糖果色襪子配小白鞋讓孩子顯得更活潑,冬天花心思搭配帽子、圍巾,為沉悶的冬裝增添亮色。雖然相貌無法改變,但是用心的穿搭能讓孩子提升氣質,增強自信。
網絡世界存在著很多魚龍混雜的信息,雖然孩子們正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但隨之而來的消極影響同樣不容忽視。未經篩選和嚴格審查的負面信息,一旦通過新媒體得到廣泛傳播,會對孩子尚未形成的“三觀”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也會給他們樹立正確“三觀”帶來很大的阻礙。
家長要為孩子把好新媒體的信息關,多和孩子一起看正能量、積極向上的文章,欣賞讓人心情愉悅、給人思考和啟發的小視頻。如果孩子不慎看到負面信息或負能量視頻,家長一定要從正面角度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自己發現信息里有哪些不應該說的話、不應該做的事,以及怎么做才是正確的,以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讓孩子懂得是非曲直,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另外,家長對孩子往往抱有較高的期望,為了盡可能地促進孩子能力的提升,從小就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這種做法會導致孩子的人際交往時間明顯減少。尤其是對于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來說,因自身發育特征和較大學習壓力等因素,導致網上活躍、網下沉默的學生越來越多,這些學生有“宅男”“宅女”之稱,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良好的親子關系非常重要,父母關愛、理解、支持孩子,親子間能夠展開積極的交流,從而形成良性互動,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利用新媒體和網友互動也是尋求陪伴的一種方式,當孩子沉迷新媒體交往,喜歡和網友聊天勝于和父母溝通時,家長們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疏于陪伴孩子,才使得他們通過在網上發布一些信息來尋求別人的關注。
家長如果想要孩子自己自覺地少用新媒體,就該多陪陪孩子,讓他們把心里話和自己說。那么,親子間如何通過網絡及新媒體實現更親密的互動呢?不妨試試以下辦法。一些拍照APP可以在拍攝照片的同時加上一些裝飾、特效、搞笑的文字等,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拍照,做出各種搞怪的動作、表情,通過新媒體發布出去,除了新鮮有趣,更多的是讓孩子在和父母拍照時,多些肢體接觸,比如,擁抱、倚靠、牽手等,孩子和父母的距離自然拉近了。當孩子在新媒體上發布諸如“心情不好,求抱抱”等話語,或者放上一張孩子喜歡的卡通頭像哭泣的圖片時,家長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不僅要及時留言鼓勵或勸慰,還應該面對面地問孩子怎么了,引導孩子及時宣泄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盡量不讓孩子的煩惱“隔夜”。
其實,網絡資源和媒體形式的多元化,給了家長更多參與孩子生活、與孩子走得更近的機會。比如,家長日??梢远嗫纯次⑿排笥讶?,親戚、同事、朋友的孩子平時在家干什么,如果看到別的孩子在家幫家長做家務、給長輩按摩、給媽媽制作生日賀卡,家長可以邀孩子一起看,鼓勵孩子向對方學習,或者可以直接給孩子提出希望、訂下“小目標”,引導孩子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當然,自己的孩子有進步,家長也要及時在自媒體上“發布”,夸夸自家孩子,孩子看到后,干勁兒也會更足。
相信在新媒體時代,通過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親子間的關系會“有愛而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