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利,趙佳琛,金艷,張衛,彭華勝,李兵,蔡秋杰,楊洪軍,張華敏,詹志來*,趙海譽*
1.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藥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藥資源中心,北京 100700;3.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4.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5.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6.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 100700
梔子是臨床常用中藥,性味苦寒,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熱病心煩、濕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規定梔子的來源為茜草科植物Gar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2]248。梔子既是大宗中藥材,又是原國家衛生部頒布的第一批藥食兩用物質,在藥品、食品、化妝品、觀賞植物和染料行業均有廣泛應用[3]。
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以下簡稱《目錄》)中,包含梔子的名方共5首,明代3首,分別為張景岳《景岳全書》中的“化肝煎”、葉文齡《醫學統旨》的“清金化痰湯”、龔廷賢《萬病回春》的“清肺湯”;清代2首,其中“桑杏湯”出自《溫病條辨》,“宣郁通經湯”出自《傅青主女科》。這5首名方中,存在“梔子”“梔皮”“山梔”“山梔子”多種表述,同時有梔子炮制方法的“炒”與未標注的區別,在經典名方實際研發過程中,若不經考證,容易產生偏差,因此本研究對梔子不同歷史時期名稱、基原、藥用部位、產地、采收加工和炮制方法進行本草考證,以期為經典名方的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近代以來,有學者對梔子進行過本草考證,認為歷史上中藥梔子的主流品種為茜草科植物梔子G.jasminoides,主要產地包括河南、四川、江西、福建、湖北等多個省份[4-7]。謝宗萬[8]還考證了藥用梔子的易混淆品——水梔子的植物基原,將水梔子考證為梔子的新變型,定名長果梔子,并對其品質評價與應用展開探討。炮制方面,也有學者整理了梔子炮制方法的歷史沿革、炮制現狀,對不同炮制方法的傳統理論與臨床應用進行了深入闡述[9-11]。但目前梔子的本草考證工作中,除炮制方法有細致的年代梳理,尚缺乏對梔子品種沿革、產地變遷等歷史演變過程的系統分析,對梔子藥用部位方面的探究也較少,尤其缺乏對梔皮、梔仁、全梔子3種藥用部位的考證。而經典名方因具有時代特征,其功效應用與不同歷史時期基原、藥用部位、產地、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的變遷密切相關。不同時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的內涵不同,這將直接影響經典名方的開發應用,因此,有必要對歷代梔子的關鍵信息重新進行本草考證,厘清歷史變遷過程。
梔子原名“卮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木部中品[12]79。李時珍[13]1398《本草綱目》從字的原始意義考證,認為“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梔”。“梔”的同音字亦有使用,魏晉《本草經集注》載“支子”[14]303,唐代《新修本草》言:“枝子,味苦,寒、大寒,無毒。”[15]188
梔子別名眾多,《神農本草經》中即有“卮子……一名木丹,生川谷。”[12]79從字面理解,可能指梔子為木本植物而其果實成熟時成紅色之意。“越桃”是梔子的常用別名,漢《名醫別錄》曰:“卮子,名越桃”[16]144,唐代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中也有吟詠:“蜀國花已盡,越桃今又開”,元代“越鞠丸”以方中藥物命名,“鞠”指川芎,“越”則為梔子的別名——越桃。古代越地指南方地區,而梔子“自生于暖國”[17]24,即生長于氣候溫暖的南方,筆者推測,梔子“越桃”的別名可能與其產地有關。唐《藥性論》中首見“山梔子”一名[18]43,即與南北朝《雷公炮炙論》所言“伏尸梔子”(即現今“水梔子”,詳見基原考證內“伏尸梔子”考證項下)相區分[19]75。明代《本草原始》中稱梔子為“小卮子”[20]543,推測是從規格大小上與“伏尸梔子”作出區別。宋代時,陳衍在《寶慶本草折衷》中對梔子的名稱做過匯總:“梔子,一名山梔子,一名卮,一名木丹,一名越桃,一名詹卜。俗號黃梔。又《圖經》所言卮茜。”[21]650梔子不同成熟階段呈現黃、紅的變化,“茜”亦指紅色。
值得注意的是,“薝卜”(亦作“薝蔔”)之名在古籍中作為梔子的別名多有記載。《酉陽雜俎》載:“梔子相傳即西域之薝蔔花……諸花少六出者,唯梔子花六出。”《九家集注杜詩》:“梔子一名薝卜花,六出,天下之至香,維摩經云如入薝卜林中,惟臭薝卜香,不臭余香于身。”[22]《本草圖經》:“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即西域詹匐也。”[23]372清代《本草匯箋》也說:“梔子,薝卜花所結實也。”[24]清代章穆[25]《調疾飲食辯》:“梔子花佛書名薝卜。含苞時即有小蟲如塵,在內食其心。”上述可見,薝卜其花6出、農歷二三月生白花、芬香、花中有蟲,形態和生理特性符合梔子花的特征。但現代認為薝卜為梵語音譯,指郁金花,經考證,木蘭科的黃玉蘭更接近多數古籍中薝卜花的特征[26-27],且黃玉蘭在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中國西藏和云南等地都有廣泛種植,在地理分布上也十分符合。李時珍[13]1398也曾指出:“或曰:薝卜金色,非卮子也。”古代稱梔子為“薝卜”可能是誤傳。
梔子作為觀賞花木,在文學作品中也多有出現,司馬相如《上林賦》曰:“鮮支黃礫,蔣苧青薠。”南北朝謝靈運《山居賦》:“水香送秋而擢蒨,林蘭近雪而揚猗。”兩詩中“鮮支”“林蘭”均為梔子雅稱。此外,梔子還有“黃雞子(《廣西中藥志》)”“黃荑子(《閩東本草》)”“黃梔子(《江蘇藥材志》)”等多種地方習用名稱[28]4079。
2.1.1漢代以前品種不同,且作染料 魏晉南北朝以前,關于梔子的本草學記載較少,成書于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云:“卮子,味苦、寒。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一名木丹。生川谷。”[12]79漢末《名醫別錄》:“大寒,無毒。主治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一名越桃,生南陽。九月采實,曝干。”[16]144以上本草對梔子的形態未做詳細記載,所述梔子的性味、功效則與現代藥用梔子基本一致。而同時期其他古籍中亦有對梔子用途、特征的論述。如早在西漢時期,司馬相如《上林賦》就已提到梔子“鮮支黃礫”,唐代顏師古注:“鮮支,即今支子樹也”,漢代《說文解字》解釋“梔”,“黃木可染者也。”[29]可見當時梔子還做染料使用。西漢《史記貨殖傳》描繪:“若千畝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30]東漢《漢官儀》則記有“染園出卮茜,供染御服”之句,這里的“卮”“茜”都是指染料,從“千畝卮茜”“供染御服”等描述可以看出,梔子漢代已被引種,成為栽培植物,人工栽培歷史十分悠久。
2.1.2魏晉南北朝時期——藥用與染料不同來源品種逐漸清晰 魏晉南北朝時期,成書于公元492—500年的《本草經集注》中記載梔子“亦兩三種小異,以七稜者為良,經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于藥甚稀”[14]303。其中“兩三種小異”表明人們已經注意到梔子的品種差異,而“皆入染,用于藥甚稀”則意味著染料所用品種多不做藥用,當時已經根據不同目的選育相應的品種了。南朝劉宋時期,雷敩[19]75在《雷公炮炙論》中提出了“伏尸梔子”的概念,對藥用梔子與伏尸梔子進行了劃分:“凡使,勿用顆大者,號曰伏尸梔子,無力。須要如雀腦,并須長,有九路赤色者上。凡使,先去皮、須了,取仁。”可見,伏尸梔子顆大,入藥所用梔子較小,梔仁大小、形態皆“如雀腦”,且藥用梔子“并須長,有九路赤色者上”,其果實頂端有萼片宿存,優良梔子成熟色紅,表面還具9個楞狀凸起。自此,梔子藥用品種逐漸劃分清晰。
2.1.3唐代之后——源流清晰 唐代以后,醫家多延續雷敩的觀點,明確區分藥用梔子與“伏尸梔子”。《藥性論》中首見“山梔子”一名,指明藥用梔子即“山梔子”[18]43。宋代《本草圖經》曰:“梔子,生南陽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結實如訶子狀,生青熟黃,中仁深紅。九月採實,暴干。南方人競種以售利。”[23]372《貨殖傳》云:“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言獲利之博也。此亦有兩三種,入藥者山梔子,方書所謂越桃也。皮薄而圓小,刻房七稜至九稜者為佳。其大而長者,乃作染色。又謂之伏尸梔子,不堪入藥用。”書中詳細描繪了梔子的原植物形態和生長習性:1)梔子木高兩米,此高度多為灌木;2)梔子葉片多為長圓倒卵形、長橢圓形,革質,“樗蒲”為古代的一種博戲,其賭具“五木”由樗木制成,兩頭圓銳,中間平廣,像壓扁的杏仁,“又似樗蒲子”即指梔子葉片兩頭尖、中間廣,似“五木”,《太平御覽》也有“支子葉兩頭尖,如樗蒲形”的描述[21]649;3)梔子花芳香,通常六裂,農歷二三月開花;4)夏秋結實,果實似訶子,生時為青色,成熟后變紅,種子深紅色。與《雷公炮炙論》中優質梔子表面9棱、《本草經集注》7棱者優略有不同,《本草圖經》指出藥用的山梔子果實表面有7~9個楞狀凸起,綜合后世《本草蒙筌》《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等典籍中對梔子形態的記載,大多數優質梔子表面有7~9棱。
《本草圖經》還附有“建州(今江西樟樹)”“江陵府(今湖北荊州)”“臨江軍(今福建建甌)”3幅梔子藥圖(見圖1),圖中梔子均為灌木,葉對生、全緣,倒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建州(今江西樟樹)、江陵府(今湖北枝江)梔子果實表面有棱、頂部花萼宿存,臨江軍(今江西樟樹)梔子花朵頂生、6出[23]372。

注:A.建州梔子;B.江陵府梔子;C.臨江軍梔子。圖1 《本草圖經》所附梔子圖
元代王好古[31]在《湯液本草》中比較山梔子和伏尸梔子的形態差異,“梔子大而長者,染色,不堪入藥。皮薄而圓,七稜至九稜者,名山梔子,所謂越桃者是也”,山梔子皮薄、形圓、個小,表面有7~9個楞狀凸起,伏尸梔子相對個大而長。
2.1.4明清時期——記述翔實 明清時期,相關本草記載更加豐富,明代《本草品匯精要》援引《本草圖經》文字:“皮薄而圓小,刻房七稜至九稜者為山梔子,甚佳。其大而長者但可染色,不堪入藥”[32]502;《本草蒙筌》記載:“家園栽者,肥大且長。此號伏尸梔子。只供染色之需,五棱六棱弗計。山谷產者,圓小又薄。堪為入藥之用,七棱九棱方良。”[33]333表明,外觀形態上,山梔子與伏尸梔子有明顯區別,山梔子皮薄而圓小、表面7棱到9棱,伏尸梔子體長而大、表面5~6棱。
《本草綱目》李時珍[13]1398言:“卮子葉如兔耳,厚而深綠,春榮秋瘁。入夏開花,大如酒杯,白瓣黃蕊,隨即結實,薄皮細子有須,霜后收之。”《本草原始》也記載了梔子的植物形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又如兔耳,色深綠。四五月開花,蕊黃瓣白,芬香六出。夏秋結實如訶子,生青熟黃,中仁色紅,霜后采取。入藥以山谷產者,又以七棱至九棱,圓小皮薄者為上。如家園栽者,形大皮厚而長,雷氏稱為伏尸卮子,只堪染家,入藥無力。”[20]543以上文字描繪了梔子的形態特征,梔子葉厚、革質、色深綠,花芳香六出、夏季開、白瓣黃蕊,梔子果實皮薄、生青熟黃、頂部宿存萼片,種子色紅、細小,所述均與現代藥用梔子G.jasminoides相符。
清代《醫林纂要探源》:“生山野,緊小者良。家種肥大,只可染色。”《本經疏證》:“一云染梔子,花六出,雖香不濃郁。山梔子,花八出,一株可香合圃。”[34]這些文字從多個維度區分了山梔子與伏尸梔子,從種植情況上看,山梔子“生山野”,伏尸梔子“家種”;從使用價值上看,伏尸梔子“只可染色”,“山梔子”則為正統藥用梔子;從氣味上看,山梔子香氣濃郁,伏尸梔子(染梔子)氣味寡淡。
《植物名實圖考》記載:“梔子,本經中品,即山梔子,以染黃者,以七棱至九棱者為佳。”[35]1109所附圖片清晰明了(見圖2E),直觀展現了藥用梔子的葉片、花朵、果實形態:梔子葉對生,花瓣6裂,果實頂端有較長的宿存花萼,表面有棱。圖片與現代梔子原植物極為相似,局部特征相符。

注:A.《本草蒙筌》;B.《本草綱目》;C.《本草原始》;D.《植物名實圖考》;E.《中國藥物標本圖影》(1.焦梔子,2.梔子花,3.黃梔子)。圖2 不同歷史時期本草著作所附梔子圖
2.1.5民國時期——種屬認定 民國時期,《藥物出產辨》載:“身短而圓者為山梔,合藥用;身長者為水梔,染料用。”[36]84陳仁山指出藥用者山梔子,身長作染料者為水梔子。《中國藥物標本圖影》中附有山梔子的圖片,與黃梔子相比可明顯看出其身短而圓的特征[37]。《中國藥學大辭典》則寫明梔子的英文名為Fructus Gadeniae Fruct. Garden.,拉丁文名為GardeniafloridaL.,是茜草科山梔的果實,書中對梔子形態的記載也十分詳細,“高六七尺,最高者至丈余,葉對生。形橢圓或長卵形,全緣有光澤,花在梢頭,夏日開六瓣白花,瓣皆迥旋,有芳香,將謝時變淡黃色,入秋結實,色黃,其形長橢圓,霜降后采收,曬干入藥,并做染料。果實類似榧子,色黃褐,作長橢圓形,長一寸二三分,有縱列而突起之稜六七條,內皮薄,中藏紅褐色之肉與多數種子,有芳香,性味苦。”[38]丁福保[17]24所著《中藥淺說》也對梔子的種屬、拉丁文名作了認定:“雖自生于暖國,然多栽培于庭園,為屬茜草科山梔子G.florida的果實。”《中國藥物學集成》里梔子“屬茜草科,山中自生,或栽植。常綠灌木,高六七尺,葉橢圓形,有光澤,對生,夏月梢頭開白花,六瓣花冠,秋季結實,為黃色,長橢圓形。”[39]
通過比對古今本草學著作中梔子的形態描述和附圖(見圖2),可以得到古時藥用梔子(山梔子)與現代藥用梔子一致,同時結合民國時期梔子的種屬認定,能夠得出結論:唐代之后藥用梔子與今《中國藥典》收載的茜草科植物梔子G.jasminoides的果實一致[2]248。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梔子基原的確立經歷了漢代的混亂時期,魏晉南北朝逐漸分化清晰,唐代之后徹底明確山梔子為藥用梔子,并一直沿用至今。其中明清時期,梔子原植物特征記述翔實、繪圖清晰,為后世確立梔子的現代種屬為茜草科植物梔子G.jasminoides奠定了基礎。
“伏尸”在古代道教、中醫典籍中出現頻率很高,與人的死亡及遺存的尸體有關[40]。魏晉道教典籍《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載:“尸常欲人死,故欲攻奪,此之謂也。凡道士、醫師,但知按方治身,而不知伏尸在人腹中,固人藥力,令藥不效,皆三蟲所焉。”[41]句中“伏尸”隱藏于人腹中,可以使藥物療效減退。道教“伏尸”是人們出于對死亡的恐懼,想象出的鬼神概念,是在人體內作祟、致人死亡的神怪[40]81。中醫認為,伏尸梔子“無力”,并記載其“無清內熱之效,能散肌膚之熱,用之失其功,三焦熱邪不得清,目赤黃疽不能除,損其效”。現代研究也表明,水梔子(即伏尸梔子)護肝利膽效力弱[42]。結合“伏尸”原義與中醫對伏尸梔子藥用價值的認識,筆者推測,伏尸梔子名稱的由來可能與其藥效不佳、不作藥用有關。此外,《南史·徐嗣伯傳》:“常有嫗人患滯冷,積年不差。嗣伯為診之曰:‘此尸注也。’”[43]徐氏認為:“尸注者,鬼氣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滯”,“伏尸”伴有寒冷、沉滯的特性,而伏尸梔子藥性苦寒,也與詞義一致。
經前人考證,伏尸梔子為現時的水梔子,是藥用梔子的混淆品[6]69。謝宗萬[8]對“水梔子”實地考察得,水梔子果實長圓形或橢圓形,果體長達3~5.5 cm,直徑1~2 cm,果柄長0.5~1 cm。謝宗萬將水梔子定為梔子的新變型——長果梔子,學名為G.jasminoidesEllis.f.longicarpaZ.W. Xie et Okada.。研究表明,山梔子中梔子苷含量高于水梔子,水梔子中京尼平苷及西紅花苷Ⅰ的含量較高[4]。而梔子苷是梔子的主要藥效成分,具有鎮痛、抗炎、抗內毒素、保肝利膽、腦缺血保護等多種藥理作用[44]。今《中國藥典》以梔子苷為梔子的檢測成分,有利于從成分上區分藥用梔子與水梔子[2]248。
此外,茜草科梔子屬還有大花梔子G.jasminoidesEllis var.grandifloraNakai.、大黃梔子G.sootepensisHutchins.、匙葉梔子G.angkorensisPitard.、海南梔子G.hainanensisMerr.、狹葉梔子G.stenophyllaMerr.等多種植物[45]499。其中,大花梔子曾被《新編中藥志》《中華本草》《當代藥用植物典》等多本著作認作是水梔子的原植物[4]753。謝宗萬[8]考證后,發現大花梔子與水梔子(長果梔子)果形不同、花朵大小不同,而其果形與山梔子一致,故大花梔子并非本草古籍中的伏尸梔子。其余梔子多做觀賞花卉,形態特征與正品藥用梔子均有不同(見表1)。主產于云南的大黃梔子也做傣族民間藥,用于跌打損傷,不與中藥梔子相混用[45]499。另外,清代《滇南新語》云:“有草出迤西,名都拉,能解諸藥性。凡市藥者,遠而棄之;誤入藥室,則諸品不效。雖砒石之烈,亦化為烏有,服毒者用此立解。其形類梔子而黑。”[46]表明都拉形似梔子,應當注意與梔子相區別。
通過表1能夠看出,正品藥用梔子宿存花萼極長,萼裂片可長達10~30 mm,是梔子的定種特征,早在南北朝時期中醫便言梔子“須長”,對梔子的形態特點把握十分準確[19]75。此外,梔子果實表面縱棱數目也是其區別于梔子屬其他種植物的重要特征,茜草科梔子果實表面有翅狀縱棱5~9條,匙葉梔子、狹葉梔子、海南梔子縱棱不明顯,大黃梔子雖表面縱棱5~6條,但其為喬木,易于區分。且古籍中多記載優質梔子表面7~9棱,也可與大黃梔子相區別。水梔子為梔子變型,與藥用山梔子為同一品種,目前無通過果實表面棱數區分山梔子和水梔子的研究,而《本草蒙筌》中記載伏尸梔子表面5~6棱,山梔子表面7~9棱。筆者觀察發現水梔子表面縱棱確比山梔子稀疏,具體山梔子和水梔子是否有果實縱棱數目的區別,有待進一步實地考察與分析。

表1 梔子屬植物特征鑒別
本草古籍中梔子的使用主要有梔子仁、梔子皮、全梔子3種。東漢時期,全梔子的運用十分廣泛,《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含有梔子的方劑共10首,均用全梔子,未發現此時期梔子皮及仁分用的方劑[47]。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單用梔子皮、梔子仁的文字記錄,雷敩[19]75用梔子需“去皮、須了,取仁”;葛洪方則“以十四枚去皮,搗,蜜丸服,如梧子三丸。”[23]372自此,梔子藥用部位皮仁分用與合用并存。隋唐年間,傳世方書較少,但仍可見梔子皮、仁分別使用的記載,隋代《梅師方》記載:“卮子皮燒研、石硫黃等分,為末,傅之。”唐《千金方》《食療本草》等多處用“卮子仁”,治療火瘡未起、下利鮮血等證[48]320。《本草衍義》中亦有去皮取仁的方法:“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山梔子火炮、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錢匕,服之無不效。”[49]88
元代本草古籍中出現了很多對梔子不同藥用部位臨床作用差異的探討,大多依據取象比類的方法,認為“仁”在藥物中心,與心臟于心包之中的位置相似,且梔子形似心臟,色紅走血分,入心經,可以治療心經相關疾病。而肺主皮毛,單用梔子皮可以“以皮治皮”,治療表證和肺熱。如元代《本草元命苞》記載:“連皮泄肺熱,去殼入心經”[21]651;《本草發揮》記載:“去皮泄心火,連皮泄肺火。用仁,去心胸中熱。用皮,去肌表間熱。”[50]元代醫家認為,梔子不同藥用部位的臨床功效有所區別。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對梔子藥用部位的研究十分深入,提出“治上焦、中焦連殼用,下焦去殼”“胃熱病在上者,帶皮用”“仁能屈曲下行,降火從小便泄出,人所不知”等諸多理論,此后醫家深受其影響[32,51]。
明清時期,梔子藥用部位相關理論進一步發展,醫家在梔子皮仁分用與合用的功效原因、適用病癥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見解。劉文泰[32]502在《本草品匯精要》中解釋梔子仁入心經:“卮仁由寒氣之輕清以至肺,即有苦味之涌泄以至心。”《藥鏡》:“單用于嘔吐有妨,仁與心通用。其仁心熱可療,炒服于鼽衂有益。皮為肌類,剝其皮,肌熱可除。”[52]77《得配本草》:“內熱用仁,表熱用皮。”[53]182《羅氏會約醫鏡》:“胸中郁熱、懊憹不眠,去皮用。肌表邪熱,留皮用。”[54]627《本草述鉤元》:“治上中焦病,連皮,或生或炒用;下焦病,去皮,洗去黃漿,炒用。治血病及開郁止痛,并炒黑用。去心肝血熱,酒炒黑用,殊效,不用皮。”[55]522詳細闡述了梔子皮、梔子仁、全梔子的適用情況。
如今湖南、河南部分地區仍有梔子皮、仁分開用藥的習慣[56]。然而由于去皮操作繁瑣,全國大部分地區已予簡化,臨床上均用整個梔子,不再區分梔皮、梔仁。現有的部分實驗結果為梔子皮、梔子仁分開使用與否提供了一定參考。吳曉燕等[57]發現梔子仁中環烯醚萜苷類較多,梔皮中以蘆丁、綠原酸為代表性成分的黃酮類、有機酸類較多,環烯醚萜苷類是心腦血管疾病——即中醫“內熱”方面廣泛運用的成分,而綠原酸具有促進胃液分泌及止血作用,符合古人“胃熱病在上者,帶皮用”的認知。但現代關于梔子不同部位功效、成分的研究仍然較少,尤其缺乏相關藥理實驗證明[56]。因此,臨床上是否應遵從古法,繼續堅持梔子皮、仁分用與合用并存,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此外,古籍中還有梔子“花、葉、根皮”入藥的記載,唐代梔子花便在《千金翼方》的面膏中出現過,明代《滇南本草》中記載了梔子花入藥的相關方劑:“梔子花三朵,蜂蜜少許,同煎服。又方:治鼻血不止,奇效。梔子花數片,焙干為末,吹鼻即止。”[58]210《本草綱目》也對梔子花藥性功效做出說明:“梔子花味苦,性寒,瀉肺火”“悅顔色”[13]1400。清代梔子的葉和根皮也作藥用,《本草纂要》:“葉,悅顏色,面用之。”[59]34《草木便方》:“梔子根皮苦微寒,婦女氣血和不難。”[60]但梔子花、葉、根皮在歷史上藥用較少,主流藥用部位還是梔子的果實。
歷代本草對梔子的產地皆有記載(見表2)。漢代梔子主產于河南南陽,“生川谷”,多為野生品種[12]79。唐代湖北襄陽、河南鄧州等地成為梔子產區,同樣以野生品種為主要藥用來源。宋代梔子產地進一步向南遷移,并發展到南方各地,《本草圖經》記載:“梔子,生南陽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23]372《寶慶本草折衷》言:“生南陽川谷及西域、西蜀、南方及建州、江陵府、臨江軍。”[21]650宋代梔子產地囊括四川、華南、華東、華中大部地區,其中,江西樟樹、湖北荊州、福建建甌為梔子道地產區。南宋杭州地方性本草《履巉巖本草》中說:“今處處種有之”[61]44,可見,此時除了野生梔子,栽培品種也作藥用,在杭州乃至全國各地均有種植。到了明代的時候,劉文泰在《本草品匯精要》中明確指出梔子“【道地】臨江軍、江陵府、建州”[32]502,與宋時道地產區一致。同時,明代仍說“生山間”“山谷產”,表明當時梔子野生、家種均有,均做藥用。清代則有“建梔”的概念,“福建建甌”作為梔子的道地產區已成為共識,《類經證治本草》言:“川產者良。”四川也是當時梔子重要的產地[62]8。民國時期,《藥物出產辨》記載:“以廣東北江、星子、連州產者佳。”[36]84表明廣東部分地區同樣出產梔子。綜上所述,古籍中記載的梔子產地經歷了由北至南的變遷,由單純野生品種到野生家種共同入藥,歷代主要道地產區包括河南南陽、江西樟樹、湖北荊州、福建建甌、四川多地。

表2 梔子道地性變遷情況
現代梔子產地囊括我國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63],主產于江西、福建、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等省,湖南、江蘇、安徽、廣東、廣西等亦有出產[64]。江西省是道地梔子的主產區,省內樟樹、豐城、新干等地的梔子皮薄色紅、遠銷海外[65]。劉方舟等[66]分析了近年來文獻中不同產地的梔子數據,總結發現江西為梔子最優產區,河南、湖北、福建、四川次之,其余產區梔子質量不佳,這樣的結果也與古代本草學記載十分符合。目前梔子的主產區為江西宜春、福建福鼎等地。
果實類中藥材入藥多以個大為佳,梔子正相反,個小、完整、仁飽滿、內外色紅者質優,個大、外皮棕黃色、仁較癟、色紅黃者質次[28]4079。通過梳理本草學古籍,筆者也發現相近的記載,南北朝雷敩[19]75云:“凡使,勿用顆大者,號曰伏尸梔子,無力。須要如雀腦,并須長,有九路赤色者上。”宋代《本草圖經》:“皮薄而圓小,刻房七稜至九稜者為佳。”[23]372明代《藥性會元》:“方中所用山梔,形最緊小,七稜至九稜者良。”[68]886清《本草求原》:“小而圓,有七九棱者佳。長大皮厚者不堪用。”[71]620對梔子大小的要求既是防止誤用易混淆品種伏尸梔子的必要舉措,又是從古至今梔子均以體小為佳的品質評價標準的重要體現。現代研究發現,梔子的形態大小與內部主要活性成分有關,小而圓的梔子中環烯醚萜類成分的含量高,大而長的梔子中色素類成分的含量高,成分含量上的差異為古人的經驗判別提供了理論支撐[72]。此外,古籍還體現了優質梔子的其他特征:色赤、皮薄、形圓飽滿、表面有7~9棱凸起、果實宿存花萼長。另《本草匯言》中提出:“入藥以山谷產者”,認為野生梔子比栽培梔子質量佳[73]395。
南北朝時就有梔子采收時間的記載,《本草經集注》云:“經霜乃取之”[14]303,霜降時節為農歷九月,即公歷的10月中下旬。唐《新修本草》:“九月采實,曝干”,與前文“經霜”是一個時間段的不同表述,此后醫家一直沿襲該說法。“惟花時不采,而采者為黃赤之實。”也表明為同一采收時節。現代研究表明,10月下旬采收的梔子成熟飽滿,梔子苷含量較高[74]。
采集后的加工方法有“曝干”[15]188“陰干”[19]75“去皮、須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搗篩如赤金末用”[33]333“折梗及須,研碎纔炒”[21]653等,不同朝代略有差異,多以鮮果采摘后去皮、須,再曝干、焙干為主。今《中國藥典》記載梔子的加工方法為“除去果梗和雜質,蒸至上氣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2]248蒸、燙有利于殺酶保苷,增加有效成分的含量,現今市場上的梔子也多為先蒸或燙后干燥[5]71。研究顯示水浴熱燙炮制法可較好地保存梔子中梔子苷成分,有其科學依據[74-75]。建議經典名方開發當涉及梔子藥材的加工時,也應將梔子水煮后曬干,以提高有效成分含量。
梔子的炮制方法多樣,通過梳理本草典籍,大致可分為如下5類:修制、炒制、燒制、輔料制和其他制法(見表3)。

表3 不同歷史時期梔子炮制方法
漢代《注解傷寒論》記載,中藥梔子最早的炮制方法為“擘”[76]82,“擘”即用手掰。此前,梔子只以完整果實入藥,擘的出現有利于有效物質的煎出,是最基礎的修制方法。魏晉南北朝時期,“搗”也出現在《肘后備急方》等多本方書里。宋代沿襲之前的擘法、搗法,同時又發展出“搗末、搗細、擘碎、切碎、研極細末”等更加細化的修制方式。明代,方書增加了“碾細末”“剉”,清代則有“取梔子搗汁服”,將梔子搗汁生用,可以解羊躑躅毒。
梔子性味苦寒,易傷脾胃,炒法在梔子的運用中地位十分重要,根據火候不同,又可分為清炒、炒焦、炒黑。
7.2.1清炒、炒焦 唐代已有關于炒法的記載,《普濟本事方》中記梔子“炒研”入藥。元代朱丹溪則對炒法的適用范圍做了說明:“下焦去殻,洗去黃漿,炒用。”同時,元代還首次出現了“炒焦”的記錄。明清之時,炒用更多,對炒制程度也有更加詳細的敘述,有“微炒”“微焦”“炒研”“炒透,研”“炒焦”“微炒去皮”等,對于炒制的火候,不同醫家觀點不同,賈九如[77]110認為梔子應當“炒去穢氣,帶性用,不宜太過”;李中梓[78]783則支持“炒透用”。現代炒梔子的方法是:“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金黃色,取出,放涼”。經典名方中“化肝煎”和“宣郁通經湯”梔子也是炒制使用,應依據現代炒梔子的方法炮制。

續表3

續表3
7.2.2炒黑 梔子炒黑在古代本草、醫書的記載中多針對特定的疾病。元代朱丹溪提出:“治血病,炒黑用。”利用炒炭技術,增強藥物的止血功能,現代研究也表明,梔子經炒炭后,梔子苷、熊果酸、多糖等含量明顯降低,而鞣質類成分明顯增加,可以產生止血與緩和藥性的作用[10]。
明清時期,《本草蒙筌》:“止血用,須炒黑色。”[33]333《藥鏡》“炒之黑,而虛火降。”[52]77《本經逢原》:“入降火藥以建梔、姜汁炒黑用。”[70]201《傷寒溫疫條辨》:“炒黑尤清肝胃之火,解郁止血。”[79]199可見,治療血證、虛火上炎證、肝胃火證時,梔子應當炒黑使用。此外,對部分體虛寒的病患,“炒黑則寒性減”,也應使用黑梔子。明《軒岐救正論》:“生梔性太寒,古方用為吐藥,療上膈之實熱。經炒者性涼,祛熱解煩,保肺抑心。其炮黑者性平,除郁滯,理肝氣,濟生逍遙散加之,亦止血竅。此一物而有三用也。性寒涼平,隨火變化耳。”[80]245這是對梔子炒法的極好總結。
從東晉到明清,梔子均有“燒”的炮制方法。東晉時期最早可見“燒”“燒末”“燒,研末”的記載,如“葛洪方以十四枚去皮,搗,蜜丸服,如梧子三丸,日三。大效。又治霍亂轉筋。燒梔子三枚,未服立愈。時行重病后勞發,水煮十枚飲汁,溫臥徹汗乃愈。”[81]896“肘后方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若轉筋。燒梔子二七枚研末,熟水調服。”[48]320唐代提出“燒灰”“燒存性”;宋代有“燒半過”“連皮燒半過”“燒灰”的記載;元明清時期,也繼承了之前的燒制方法。燒法同炒法一樣,目的在于減少梔子苦寒之性,使體虛、久寒病人也可使用梔子,同時加熱炮制也可使梔子質地酥脆,利于有效物質溶出。
用輔料炮制的方法非常豐富,主要有甘草水制、姜汁制、鹽制、酒制、草烏制、童便制、蜜制、烏藥制、蒲黃制等。南北朝即有“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搗篩如赤金末用”[19]75,這是加輔料炮制法的首次記錄。甘草水制的方法在宋、明、清也有沿用,許希周[21]653認為:“凡用去皮取仁,或以甘草水浸過尤妙。”而近代此法不再使用,筆者推測可能是由于工序復雜,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逸失。
唐代《銀海精微》中首載“酒炒法”;宋代則有“姜汁炒”“姜汁拌炒”“鹽水炒黑”[82]387。明代加輔料炮制的方法發展較快,且記述較詳,新增“微焦,蜜拌和”“草烏炒”“童便炒”“鹽炒”“姜汁炒黑”“草烏炒黑”等多種方法,《藥鏡》中寫到“炒之黑,而虛火降;制以姜,而煩壯去。酒為上行,鹽浸下走”[52]77,對梔子加輔料炮制的意義進行了闡釋。《萬病回春》則從疾病的角度詳寫不同輔料的作用:“姜汁炒黑,治嘔吐翻胃。童便炒:瀉腎火而退虛火,治陰虛火動,遺精。鹽炒:瀉胃火而解本經血分之熱,治陽明經血熱,牙床紅爛。”用不同輔料炒制的梔子在臨床療效上有所差異,適用于不同的病癥[83]15。此外,除甘草水制外,明《外科理例》還記載了“酒浸”這一加輔料水制法[84]294。
到了清代,醫家主要沿用前幾代的梔子炮制方法,同時也有自己的創新改進,新增“烏藥拌炒”“蒲黃炒”“童便炒黑”“酒炒黑”,趙其光[71]620在《本草求原》對梔子輔料炒法加以闡釋,認為不同炮制方法各有其優勢特點:“酒炒,去心肝血熱;童便炒,滋腎血,降陰火;姜汁炒,開郁、止痛、止煩嘔。”現今,大多數輔料炮制方法已經不再使用,僅酒梔子、姜梔子、鹽梔子仍有沿用。經趙淑杰等[9]實地調查,我國仍使用輔料炮制梔子的地區有:姜制4個地區,酒制2個地區,鹽制2個地區。
梔子的炮制方法還有炙、火炮、焙、蒸、煨、火灼等。
綜上所述,梔子炮制方法多樣,漢代即有梔子最早的炮制方法——修制法。修制法有利于成分煎出,一直沿用至今。魏晉南北朝時期,梔子炮制方法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燒制入藥的記載。同期,雷敩[19]75提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搗篩如赤金末用。”這是加輔料炮制法的首次記錄。唐代梔子“炒研”藥用,炒制法開始成為醫家炮制梔子的常用方法。與燒制法相似,炒制可以抑制梔子苦寒之性,擴大其適用范圍。唐代醫家還將輔料制與炒制相結合,首創“酒炒”,開啟以輔料炒制梔子的先河。元代方書中同時出現“炒研”“炒焦”“炒黑”的記載,以炒制火候和程度為炒制法分類。明清時期,梔子的炮制方法十分豐富,修制、燒制、炒制、輔料制均有使用,醫家還對炒制的火候和功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同時,輔料制法也不斷豐富,姜汁制、鹽制、酒制、草烏制、童便制、蜜制、烏藥制、蒲黃制等在本草著作中皆有記載。此外,梔子還有一些其他炮制方法,如炙、火炮、焙、蒸、煨、火灼等。
現今,大部分梔子炮制方法已經不再沿用,《中國藥典》僅收載3種梔子的飲片規格,分別由古代的修制法和炒法(清炒、炒焦)發展演變而來[2]248。輔料制法中,僅酒梔子、姜梔子、鹽梔子在我國部分地區仍有使用。
考證歷代本草,所用梔子主流基原為茜草科植物梔子G.jasminoides,即市面所說山梔子。市場上尚有水梔子——茜草科長果梔子G.jasminoidesf.longicarpa,是藥用梔子的混淆品。經典名方研發應當選用茜草科植物梔子G.jasminoides。
藥用部位方面,自魏晉南北朝時期至清代,“梔子皮、梔子仁、全梔子”均做藥用,以“個小、完整、仁飽滿、內外色紅”者為佳。也有少量梔子“花、葉、根皮”入藥的記載,然而《中國藥典》規定梔子的藥用部位為其干燥成熟果實[2]248。具體是否應當遵從古法,堅持梔子皮仁分用與合用并存,還是依據《中國藥典》和現行規范全部使用全梔子,目前仍存在爭議。經典名方“桑杏湯”一方中,《溫病條辨》記載用“梔皮一錢”,該方輕宣溫燥,治療上焦外感風熱,吳鞠通用梔子皮清泄上焦肺熱,符合梔子皮“連皮泄肺火”的傳統中醫理論。同時,現代研究也表明,梔子皮、梔子仁在揮發油、黃酮等成分含量中表現出了巨大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其藥效差異的基礎[57]。綜上,建議“桑杏湯”中涉及梔子藥材,當尊重古代醫籍原意,優先考慮以梔子皮入藥。“化肝煎”“清肺湯”“宣郁通經湯”“清金化痰湯”則應當用全梔子。
根據本草古籍記載,漢代梔子主產于河南南陽。其后,梔子產地向南遷移,南方多地均有種植,自宋代開始,江西樟樹、湖北荊州、福建建甌為梔子的道地產區。清代福建建甌、四川是當時梔子的重要產地。現代梔子的主要產地囊括我國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主產區為江西宜春以及福建福鼎等地,其中江西的梔子因質量佳被稱為“江梔子”。《目錄》中,包含梔子的名方均為明清時期方劑,結合明清古籍記載道地產區和現在的產地栽培情況,建議選擇江西宜春、福建福鼎、四川、湖北作為梔子考察產區。
本草中梔子的采收時間始終為公歷10月中下旬,“經霜乃取之”“九月采實,曝干”。現代研究也表明,公歷10月下旬梔子成熟飽滿,梔子苷含量較高,此時采收有其科學意義。與現代不同,古時梔子的加工方法多以鮮果采摘后去皮、須,再干燥為主,而現在梔子先蒸或燙后干燥的方法能更好地保存梔子中梔子苷成分,起到殺酶保苷的作用。鑒于此,建議經典名方開發時,梔子于10月中下旬采收,采用今《中國藥典》所規定的“除去果梗和雜質,蒸至上氣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方法加工梔子,以保存有效成分,便于質量控制[2]248。
梔子的炮制方法多樣,通過對本草典籍梳理,大致可分為修制、炒制、燒制、輔料制和其他制法5類。漢代修制方法“擘”,是有文字記錄的梔子最早的炮制方法,修制可以粉碎藥物、利于成分的煎出,一直沿用至今。魏晉南北朝時期,梔子炮制方法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燒制法。炒制則是梔子最重要的炮制方法,可以抑制梔子的苦寒之性。炒制又可分為清炒、炒焦、炒黑。唐代梔子“炒研”入藥;元代出現炒焦法和炒黑法的記載;明清時期,梔子炒制的火候和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論述,炒制理論不斷發展。同時,與炒制理論相輔相成,梔子的輔料制法不斷豐富,包括甘草水制、姜汁制、鹽制、酒制、草烏制、童便制、蜜制、烏藥制、蒲黃制等多種方法。自南北朝始,輔料制法在繼承中不斷創新和充實。《中國藥典》規定梔子的飲片規格共3種,一種為單純修制后的梔子飲片,“梔子除去雜質,碾碎”,余下為炒梔子和焦梔子。這3種方法是由古代的修制法和炒法(清炒、炒焦)發展演變而來。
經典名方“化肝煎”“宣郁通經湯”均可解肝郁、降肝火,以梔子清火宣郁。方書記載這里用炒梔子,是因為明清時期梔子“近多炒用,用生者絕少”,醫家認為,生梔子藥性苦寒,藥力竣猛,具有涌吐作用,用炒梔子可以抑制其苦寒之性,久寒的病患也可以使用。而“清金化痰湯”“清肺湯”“桑杏湯”,處方中并未注明炮制方法。現代中醫使用這5首經典名方時,并無明確規定梔子生用或炒用,一般是根據病人實際情況而斟酌,大便糖稀的病患用炒梔子,大便干燥、脾胃較好的病人用生梔子。筆者建議,經典名方考證時,盡可能尊重古籍經驗,“化肝煎”“宣郁通經湯”用炒梔子,“清金化痰湯”“清肺湯”“桑杏湯”則可選擇現行生梔子的規格,均按照今《中國藥典》規定方法進行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