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明 星
(新鳳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2200)
化學纖維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經過制備紡絲原液、紡絲和后處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紡織性能的纖維[1]。在其制造過程中,作業人員因操作不當或工作場所防控不力,長期接觸化學有害物質、高溫、噪聲等職業危害因素,均有可能造成職業中毒或導致職業病。作者選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簡稱聚酯)纖維制造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生產過程可能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進行辨識和分析,找出關鍵控制點,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防護措施,以期為化學纖維行業職業危害防護和控制提供依據。
聚酯纖維生產過程包括聚酯熔體生產和熔體紡絲兩部分[2]。聚酯熔體生產過程是原料精對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進行酯交換,生成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而后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270~290 ℃和真空條件下縮聚得到聚酯。熔體紡絲過程是聚酯熔體經擠壓送入紡絲箱體,而后經計量、紡絲、冷卻、上油、卷繞制得預取向絲(POY);POY經平衡后送至加彈工序,經過預網絡處理、假捻、上油、卷繞即得到拉伸變形絲(DTY)。聚酯纖維生產工藝流程見圖1。

圖1 聚酯纖維生產工藝流程Fig.1 Polyester fiber production process
根據聚酯纖維生產工藝流程、生產設備,以及使用的原材料等,按生產崗位,運用職業衛生調查法和實驗探析法,辨識了聚酯纖維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或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及其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作業人員接觸職業危害因素分布Tab.1 Distribu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for workers
(1)PTA投料崗位:該崗位作業人員主要負責原料的投料工作,使用的設備為投料機,作業人員手工輔助,原料為PTA,在投料過程中PTA易擴散至周圍空氣中,故該崗位作業人員可能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為PTA毒物。
(2)配料罐崗位:該崗位作業人員主要負責配料罐的巡檢工作,使用設備為配料罐,配料罐中原料為PTA和EG,作業人員在正常作業時易接觸到擴散至空氣中的PTA和EG毒物,同時配料罐在運行時產生較大的噪聲,故該崗位作業人員可能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為PTA、EG、噪聲。
(3)酯化反應釜崗位:該崗位作業人員主要負責酯化反應釜的巡檢工作,使用的設備為酯化反應釜,酯化反應釜中原料含有PTA和EG,作業人員在正常作業時易接觸到揮發至空氣中PTA、EG毒物,同時設備在運行時產生較大的噪聲和高溫,故該崗位作業人員可能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為PTA、EG、噪聲、高溫。
(4)催化劑投料口崗位:該崗位作業人員主要負責催化劑的投料工作,手工投料,使用的催化劑為銻,在投料過程中銻易擴散至周圍空氣中,同時設備在運行時產生較大的噪聲和高溫,故該崗位作業人員可能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為銻及其化合物、噪聲、高溫。
(5)預聚反應釜崗位:該崗位作業人員主要負責預聚反應釜的巡檢工作,使用的設備為預聚反應釜,預聚反應釜中含有EG,作業人員在正常作業時易接觸到揮發至空氣中EG毒物,同時設備在運行時產生較大的噪聲和高溫,故該崗位作業人員可能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為EG毒物、噪聲、高溫。
(6)終聚反應釜崗位:該崗位作業人員主要負責終聚反應釜的巡檢工作,使用的設備為終聚反應釜,終聚反應釜中含有EG,作業人員在正常作業時易接觸到揮發至空氣中EG毒物,同時設備在運行時產生較大的噪聲和高溫,故該崗位作業人員可能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為EG毒物、噪聲、高溫。
(7)乙醛回收站:該崗位作業人員主要負責乙醛回收站的巡檢工作和取樣工作。乙醛回收站主要的取樣口有兩個,一個是EG取樣口,一個是乙醛取樣口,作業人員取樣口進行取樣操作時易接觸到揮發至空氣中的化學物質,故該崗位作業人員可能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為EG、乙醛。
(8)紡絲崗位:該崗位作業人員主要負責化纖滌綸絲的紡絲工作,使用的設備為紡絲機,紡絲機在運行時會產生較大的噪聲和高溫,故該崗位作業人員可能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主要為噪聲、高溫。
(9)卷繞崗位:該崗位作業人員主要負責化纖滌綸絲的卷繞工作,使用的設備為卷繞機,設備在運行時會產生較大的噪聲,故該崗位作業人員可能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為噪聲。
(10)加彈崗位:該崗位作業人員主要負責化纖滌綸絲的加彈工作,使用的設備為加彈機,加彈機在運行時會產生較大的噪聲,故該崗位作業人員可能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為噪聲。
(11)熱媒站崗位:該崗位作業人員主要負責切換熱媒爐、各種過濾器、熱媒泵等設備,使用的設備為熱媒爐,作業人員手工輔助,在操作過程中聯苯易擴散至周圍空氣中以及設備運行產生高溫,故該崗位作業人員可能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為聯苯、高溫。
(12)化學分析崗位:該崗位作業人員主要負責原輔料、中間產品的分析檢驗,在化驗過程中使用一些有機溶劑,實驗員分析時化學物質易揮發至周圍空氣中,故該崗位作業人員可能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為丙酮、三氯甲烷、苯酚。
根據作業人員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分布情況,選擇有代表性作業點作為采樣點,檢測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噪聲、高溫等職業危害因素。其中,噪聲依據GBZ/T 189.8—2007《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 第8部分:噪聲》進行測定;高溫依據GBZ/T 189.7—2007《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 第7部分:高溫》進行測定;有害物質濃度依據GBZ/T 160—2007《工作場所空氣中有毒物質測定》進行測定。有害物質濃度依據GBZ 2.1—2019《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采用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C-CTWA)、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CTWA)、最高容許濃度(MAC)進行評價;噪聲、高溫依據GBZ 2.2—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進行評價[3-10]。
工作場所空氣中化學有害因素檢測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聚酯纖維生產工作場所空氣中PTA、EG、聯苯、銻及其化合物、丙酮、三氯甲烷、苯酚等化學有害因素濃度均符合GBZ 2.1—2019《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規定要求。

表2 工作場所空氣中化學有害因素檢測結果與評價Tab.2 Detection results and evaluation of chemical harmful factors in air of workplace
工作場所物理因素噪聲檢測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加彈車間加彈工序3個檢測點、長絲車間卷繞工序3個檢測點噪聲噪聲強度檢測結果最高達到90.6 dB(A),高于低于85 dB(A)的接觸限制,不符合GBZ 2.2—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規定要求。這主要是因為加彈、卷繞崗位設備較多,設備內部金屬結構相互碰撞產生較大噪聲所致。

表3 工作場所物理因素噪聲檢測結果與評價Tab.3 Noise detection results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factors in workplace
工作場所物理因素高溫檢測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檢測點高溫檢測結果均符合GBZ 2.2—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規定要求。

表4 工作場所物理因素高溫檢測結果與評價Tab.4 High temperature detection results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factors in workplace
綜上所述,經過對各崗位職業危害因素進行分析,確定加彈車間加彈工序長絲車間卷繞工序為該企業職業危害因素關鍵控制點。
針對加彈車間加彈崗位、長絲車間卷繞崗位噪聲較大,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限值標準規定要求,提出如下建議。
(1) 配備防護用品
配發防噪耳塞,如3M1110防噪耳塞,其降噪值(SNR值)為31 dB(A),可有效降低噪聲值18.6 dB(A)。
設備選型時優先選用低噪聲設備;集中布置噪聲較高的設備,振動大的設備設置柔性基座減振,配備消音器,防止噪聲的擴散與傳播;所有產生高噪聲的設備旁均不設固定崗位,只設巡檢崗位;控制室和休息室墻壁采用雙層或隔聲材料。
(2)加強監督與培訓
加強對各崗位作業人員的個體防護用品佩戴進行培訓和監督,確保工人正確規范佩戴個人防護用品,不用時置于存放柜或空氣清潔處,保證其有效性;同時做好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維護、更換工作。
(3)定期檢修檢查
定期對車間機械設備進行檢維修,對老化磨損的設備零部件進行更換、潤滑,減少設備開啟時摩擦產生的非生產性噪聲,如密閉輸送管道軟性連接老化,積塵較多時,均會導致設備噪聲增大。定期檢查反應釜、輸送管道密閉性,加強設備設施維護保養,及時清理設備內的灰塵,避免設備損壞影響生產。
(4)完善警示標識
根據GBZ 158—2003《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和《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告知與警示標識管理規范的通知》(安監總廳安健〔2014〕111號)的規定完善各崗位的警示標,且警示標識每半年至少檢查一次。
a. 聚酯纖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包括化學有害物質、高溫、噪聲等,其中噪聲是關鍵危害因素。
b. 在生產中,加大噪聲管控,采取適當的手段,減少噪聲危害,可確保工作場所噪聲符合國家職業衛生限值標準規定要求。根據危害因素的特性,結合生產工藝要求,通過運行有效的職業衛生管理體系加強管理,可減少職業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