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斌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血管超聲與腦血管造影診斷頸動脈狹窄的準確性及其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10月到2019年10月期間我院內科接診的共計10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開展血管超聲技術檢查和腦血管造影技術檢查,對所有患者的檢查結果和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兩種不同的診斷方式對于頸動脈狹窄的準確性。結果:將腦血管造影技術檢查的結果作為頸動脈狹窄的黃金標準,結果顯示,100例患者中診斷出72例頸動脈狹窄、7例頸動脈閉塞,21例頸動脈正常,和血管超聲技術檢查結果相比,檢出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血管超聲技術對于重度和中度的檢出率明顯低于腦血管造影技術檢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管超聲技術檢查可以應用于臨床對于頸動脈狹窄的初步篩查和診斷,具有較高的臨床適用范圍,但具體的確診結果和治療方案的制定需要依靠患者的具體癥狀、既往病史進行進一步的判斷,必要時需要結合更為準確的檢查方式保障結果的可靠、真實。
【關鍵詞】血管超聲技術;腦血管造影技術;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狹窄;準確率;檢出率
【中圖分類號】R7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1
隨著社會的持續進步,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發展,加上人們在生活、飲食、行為上的變化,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成為全球關注的醫療難題。頸動脈狹窄和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密切的關聯,頸動脈的健康情況直接影響了患者是否能夠開展進一步的介入治療[1],因此,對頸動脈狹窄進行科學、準確的診斷對于患者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臨床價值。對于頸動脈狹窄的診斷,臨床大多采用血管超聲技術檢查和腦血管造影技術檢查兩種手段,且腦血管造影檢查時臨床的“黃金標準”。本次研究通過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了兩種不同檢查方式對于頸動脈狹窄的檢出率和準確性,具體報告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到2019年10月期間我院內科接診的共計10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齡在54-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32±2.14)歲,病程為4個月到8年,平均病程為(3.49±0.23)年。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均經過頭顱CT證實,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其中急性腦梗死患者80例、短暫性腦缺血20例,合并高血壓45例、合并冠心病10例、合并糖尿病33例;本次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曉研究且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中途退出、轉院、死亡患者;存在嚴重意識障礙患者;合并惡性腫瘤患者。本次研究選取的樣本患者均符合血管超聲技術檢查和腦血管造影技術檢查的條件。
1.2 方法
所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入院后均開展血管超聲技術檢查和腦血管造影技術檢查。
血管超聲技術檢查:選用PHILIPEPIQ5超聲檢測儀和PHILIP造影儀進行檢查[2],超聲參數設置為8.0MHz,對患者的頸部周圍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進行詳細的掃描,根據超聲結果評估患者的頸動脈直徑。
腦血管造影技術檢查:對患者的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利用豬尾狀導管對整體動脈進行非選擇性造影,通過造影結果顯示,評估頸動脈病變程度。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選取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對所有患者的檢查結果和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兩種不同的診斷方式對于頸動脈狹窄的檢出率、準確性。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統計所得所有相關數據均利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算,計量資料行卡方檢驗,當P<0.05的時候,差異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將腦血管造影技術檢查的結果作為頸動脈狹窄的黃金標準,結果顯示,100例患者中診斷出72例頸動脈狹窄(其中重度17例、中度15例、輕度40例)、7例頸動脈閉塞,21例頸動脈正常,和血管超聲技術檢查結果相比,檢出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血管超聲技術對于重度和中度的檢出率明顯低于腦血管造影技術檢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可見表1。
3 討論
頸動脈位置由于解剖學結構比較獨特,因此能夠用于判斷機體大多數血管的健康情況[3],對于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頸動脈狹窄病變一旦發生,可能會導致血管內的血小板大量聚集、粥樣斑塊破裂,進而引起血栓,甚至演變成為缺血性腦卒中,做好頸動脈狹窄的檢驗十分重要[4]。本次研究通過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了兩種不同檢查方式對于頸動脈狹窄的檢出率和準確性,結果顯示,100例患者中診斷出72例頸動脈狹窄、7例頸動脈閉塞,21例頸動脈正常,和血管超聲技術檢查結果相比,檢出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血管超聲技術對于重度和中度的檢出率明顯低于腦血管造影技術檢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血管超聲技術檢查可以應用于臨床對于頸動脈狹窄的初步篩查和診斷,具有較高的臨床適用范圍,但具體的確診結果必要時需要結合更為準確的檢查方式保障結果的可靠、真實。
參考文獻
黃鋒,余立勇.血管超聲與微血管成像技術對頸動脈狹窄診斷[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1):89-92.
瑪衣拉·衣馬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狹窄病變的診斷分析[J].健康必讀,2020,(4):294-295.
王晶.頸部血管超聲應用于腦梗塞合并頸動脈狹窄病變診斷中的效果及評價[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22):93-94.
楊洋.常規血管超聲與微血管成像技術診斷頸動脈狹窄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