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慧萍 袁岑岑

【摘 要】目的:對臨床上常用抗菌藥物給藥時間以及用藥后不良反應得產生情況展開總結調查。方法: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本院接診的在臨床需給予抗菌藥物展開疾病治療得300例病患作為研究對象,對其所用抗菌藥物給藥時間和不良反應出現情況展開回顧性分析。結果:抗菌類藥物使用時每日給藥在1次以上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更高。結論:臨床用藥時除了要保障用藥的合理性,還需保障用藥時間與間隔時間的合理性,實現不良癥狀的控制,促醫療費用下降,提高抗菌藥物使用效果。
【關鍵詞】抗菌藥物;給藥時間;臨床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R96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1
近兩年臨床用藥過程中由于抗菌藥物的不規范使用而產生的不良反應事件日益增多,在醫學界得到了高度關注[1],而合理用藥即是依靠醫藥學以及管理學知識指導病患正確用藥,達到藥物治療安全、有效、經濟的目標與要求,若要實現合理用藥目標[2],還需針對這方面內容展開深入探索。而本文則對我院幾種常用抗菌類藥物用藥情況展開研究,并作如下匯報: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本院接診的采用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鐘選取3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齡12-80歲,平均年齡(62.1±0.4)歲,并實施合理給藥時間控制。
1.2 方法
根據此次調查要求對患者實施抗菌藥物給藥時間控制,詳細流程即:①進行合理用藥時間制定,促病患對藥物依從性提高。如大環內酯類抗菌藥,該藥服用時需確保最低濃度達到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用藥間隔時間的控制應確保血藥濃度超過最小抑菌濃度(MIC)時間,2次/日,進而使抗菌作用與安全性得到保證。并且,為病患宣講相關藥物給藥時間,使用藥時間間隔以及給藥頻率更合理;②給藥方案設定,醫師開藥時應嚴格做好抗菌藥物劑量的控制與不良反應的掌控。如氨基糖苷類抗菌藥,多次用藥會使病患出現中毒現象,故而用藥量應為1次/日,單次用藥可獲得比1天用藥更大藥峰濃度,故而應控制鈍化酶現象的發生,減少細菌耐藥性;③加強病患用藥后不良反應的評估,進行給藥時間與方案錯誤評定,減少錯誤用藥,促不良反應發生率得到控制。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臨床用藥間隔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調查統計結果的處理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取[(例)%]表示。
2 結果
根據下表1數據值能夠發現,抗菌類藥物使用時每日給藥在1次以上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更高.
3 討論
抗菌藥物是在濃度適宜的條件下可有效殺滅病原體或進行抑制病原體活性的藥物[3]。在臨床用藥進行疾病治療時,應結合病患病情感染程度、感染部位以及病原菌等進行服藥時間間隔方案制定(包括給藥次數、服用抗菌藥物劑量與療程等),否則可能會引起嚴重不良反應,對疾病治療不利,增加患者和家屬經濟負擔[4],甚至威脅患者性命。以下則對本文提到的這幾種常見性抗菌藥物展開簡要闡述:
3.1 氟喹諾酮類藥物。這屬于一類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能夠預防耐藥菌種的出現,血藥濃度高可表現出更強的抗菌效果,不過大劑量用藥可能回引起毒副作用[5]。臨床用藥期間服用諾氟沙星、依諾沙星等藥物,給藥間隔時間則有必要綜合考量多種要素(包括抗生素的半衰期、最低抑菌濃度與后效應等);如果是由呼吸道感染或敏感菌而使患者機體出現肺部感染現象還需選擇呼吸喹諾酮類(如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吉米沙星等),用藥量控制為2次/日,若用于單純性腸胃炎治療用藥量可為1次/日,而結核病的治療而選擇絲帕沙星、氟氧沙星等藥物,用藥量為1次/日即可。
3.2 β-內酰胺類藥物。這屬于一類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用藥后24h內約40%-60%血藥濃度較致病菌最低抑菌濃度更高,抗菌能力強。若半衰期在2h內,給藥次數可為3-4次/日;若PAE抗生素后效應持續時間非常長或半衰期在2h以上,頭孢尼西、頭孢曲松等藥物給藥次數應減少。
3.3 氨基糖苷類藥物。這屬于濃度依賴性藥物,單一使用該藥物會使得致病菌和藥物接觸時間縮短,可預防首過效應,但耐藥性較低。腎皮質在該類藥物攝取時,體內血液濃度不受明顯影響[6],若重復給藥或持續靜脈滴注會因腎皮質攝取過量藥物引起藥物蓄積中毒,故而要使用藥安全性和抗菌作用得到保障,用藥量應控制為1次/日。
3.4 大環內酯類藥物。這屬于時間依賴性藥物,各類藥物因本身的藥效學特征會在機體內表現出差異化的代謝現象。此類藥物在用藥方案制定時,需確保組織系統中血藥濃度高過藥物最低抑菌濃度,明確藥物的合理使用間隔時間,保障給藥合理性。
3.5 抗真菌藥物。這屬于時間依賴性藥物,氟胞嘧啶類、唑類抗菌后效應持續時間較長,多烯類為一類濃度依賴性藥物,屬于臨床應用相當常見的抗真菌藥物。典型的即,氟康唑在臨床應用時,抗菌藥物血藥濃度曲線里應確保其面積AUC較最低抑菌濃度比例高過20。并且t1/2時長達28-38h。此外,臨床給藥方式主要選擇靜脈或口服,因為口服該藥生物利用率更高。氟胞嘧啶類口服時用藥量可控制為4次/日,而靜脈給藥時應控制為2-3次/日,才能保證用藥合理性。
3.6 小結。根據以上表格中統計的情況來看,抗菌類藥物的不規范使用現象以致于部分患者用藥后出現了不良反應現象,這仍屬于我院臨床用藥中值得重視的問題,但大環內酯類藥物(t1/2長)、β-內酰胺類藥物(t1/2長)用藥間隔時間為1次/日,均未出現不良反應現象,而氟喹諾酮類藥物、β-內酰胺類藥物(t1/2短)、大環內酯類藥物(t1/2短)、氨基糖苷類藥物、抗真菌藥物使用期間均出現了不良反應,且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達11%,可見這類藥物使用間隔時間仍有待研究。
綜上所述,抗菌類藥物是當前醫學臨床的常用藥物,使用時要講究正確的方式、方法,才能發揮出其最大價值。隨著制藥技術與醫學技術的發展,如今臨床醫療工作中抗菌類藥物的種類越來越多,使得疾病的治愈更有希望,但是在抗菌類藥物的用藥過程中若不注重用藥時間的把控可能會影響到患者疾病治療,甚至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其它用藥安全問題,故而我們要引起高度關注與重視,加強對抗菌類藥物合理用藥的研究、探討與實踐,提高臨床用藥的科學性、合理性、正確性,消除抗菌類藥物使用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
參考文獻
卜素賢,賈海俠.常用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及臨床合理用藥探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2):176-178.
楊飛翔.臨床常用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及用藥合理性調查[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35):100-101.
陸明霞.常用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及臨床合理用藥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31):9+11.
常怡勇.常用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及臨床合理用藥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56):89.
莊瑞豐.常用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及臨床合理用藥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5,13(02):19-20.
劉羽.常用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與藥效發揮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4,12(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