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后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狈俊⒍?,即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輔佐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后世根據二人的從政特點——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而有“房謀杜斷”的說法。姚、宋,即姚崇和宋璟,他們二人是唐玄宗時期的名相,“開元盛世”的出現,與二人所做的貢獻密不可分。唐代詩人元稹在《連昌宮詞》中就說道:“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
(一)武后、睿宗時期兩次入相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唐代陜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生于一個官僚家庭。他自幼好學,通過科舉而入仕為官。
姚崇一生三次入相,首次是在武則天時期。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很重視人才,頗有些貞觀遺風。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侵擾河北,形勢危急。武則天讓朝臣上書,提出應對的策略。在閱讀群臣的上書時,她發現姚崇對問題的剖析十分周密,觀點精辟,于是破格提拔姚崇為夏官(即兵部)侍郎。姚崇自此躋身朝廷重臣之列。
姚崇沒有因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器重就變得“媚上”,而是依舊直言敢諫。當時,他對武則天鼓勵告密、重用酷吏、濫施刑罰、殺戮無辜之事十分不滿,其他官員或許也有意見,但不敢說出來,怕丟了官職。姚崇則尖銳地指出:“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誣而死。告者特以為功,天下號為羅織,甚于漢之黨錮?!绷_織罪名,猶如“黨錮之禍”,可見問題的嚴重性。對于姚崇的尖銳批評,武則天還是頗有肚量的,不但不怪罪,反而高興地說:“以前宰相皆順成其事,陷朕為淫刑之主。聞卿所說,甚合朕心。”于是賞賜姚崇白銀1000兩,以示鼓勵。
姚崇為人正直,不畏權勢,聲譽很好。698年,武則天下令任命姚崇為夏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是姚崇第一次做宰相,輔佐武則天處理軍政事務。
當時,晚年的武則天最寵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仗著武后的寵信而飛揚跋扈,連武承嗣、武三思這些武氏家族的權貴勛戚都讓其三分,稱他們為五郎、六郎。然而,姚崇卻不買他們的賬。張氏兄弟對姚崇很忌恨,于是便在武則天面前反復挑唆和中傷。結果,武則天對姚崇漸漸疏遠,甚至不再信任。最終姚崇被外放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后改任靈武道安撫大使。
唐睿宗繼位后,于景云元年(710)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是姚崇第二次入相。當時,睿宗無能,太平公主干涉朝政,諸王也掌管禁兵。姚崇和宋璟一起密奏睿宗,請求把宋王、豳王外放,將太平公主與駙馬安置在洛陽,收回岐王、薛王統領的羽林軍。不料,睿宗卻主動征求太平公主的意見,結果姚、宋二人被外放到地方任刺史。
可以說,姚崇的這兩次人相,特別是第二次,正值唐朝政局比較混亂的時期,他沒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二)輔佐玄宗,成為“救時宰相”
先天元年(712),睿宗讓位給李隆基,后者即唐玄宗。唐朝歷史進入了開元時期。當時,政局并不安穩,武后以來的皇親國戚大多身居要職,朝官相互勾結。
1.提出治國十策
此時姚崇正在同州刺史任上。玄宗深知姚崇的才干,于是密召他回朝。姚崇曾兩次入相,深知中宗以來,朝廷弊政很多,必須切實進行改革。于是,他向玄宗提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十條建議:第一,治國理政應以仁愛寬恕為本,不以嚴刑峻法威懾臣下。第二,在三十年內,不再追求邊功。第三,法律面前不論親疏,冒犯憲綱者依法處理。第四,禁止宦官干預政事。第五,除租庸賦稅以外,杜絕一切苛捐雜稅。第六,皇親國戚不擔任御史臺和三省中樞等中央要職,罷免斜封、待闕、員外等官。第七,君主對大臣應待之以禮。第八,鼓勵直言進諫,臣子可以犯顏直諫,不得因此而隨意處罰。第九,杜絕營造佛寺道觀。第十,要接受外戚干政的教訓,禁止外戚執政。
對這十條建議,玄宗欣然接受,并立即任命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是他第三次做宰相,也是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一次。而姚崇提出的十條建議就成為他任宰相后的從政目標,也是開元時期的施政綱領。
2.整頓吏治
姚崇人相以后,大力整頓吏治,做到任人唯賢,嚴格銓選制度,根據才能授予官職。開元二年(714),申王李成義未經批準,私自奏請玄宗,要把自己府中的閻楚珪由錄事(從九品)破格提拔為參軍(正七品上)。李成義雖然是皇親,但這種私人請托而任官的做法,和以前的“斜封官”并沒有區別。姚崇知道后,立即上奏玄宗說:“臣竊以量材授官,當歸有司,若緣親故之恩,得以官爵為惠,踵習近事,實紊紀綱。”由于姚崇極力反對,據理力爭,最終迫使玄宗收回成命。從此,私自請托的歪風逐漸被遏制。
姚崇的吏治思想,還體現在他所寫的《五誡》中?!段逭]》包含《執秤誡》《彈琴誡》《執鏡誡》《辭金誡》《冰壺誡》,旨在告誡從政人員應該擁有怎樣的素養,如何在自己的崗位上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罢薄薄懊髁薄爸斏怼笔菚兴w現的三個主旨詞,其中不少內容至今仍有借鑒意義。比如文中告誡官吏要“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要“內涵虛心,外分朗鑒,物不可以匿詐,體無得以逃形”,要“不差毫厘,使錙銖不惑,輕重無疑,智不能矯,愚不能欺,存信去詐,以公滅私,無偏無黨”,等等。實際是向官員提出道德規范。
姚崇不僅嚴格要求別人,身為宰相的他也是躬身力行。曾和姚崇不和的張說,后來在給姚崇撰寫碑文時也說他“位為帝之四輔,才為國之六翮。言為代之軌物,行為人之師表”,故每到一處,“必甿庶風偃,驁狠化從,言不厲而教成,政不威而事理”。
3.捕蝗救災
姚崇還是一位具有無神論思想的唯物主義者。他反對“天命論”,而主張人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在他主持捕蝗救災一事上有著突出表現。
開元三四年間,山東(時指崤山以東地區,大致包括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連續發生嚴重的蝗災。當時,蝗蟲漫天橫飛,所到之處,禾苗一掃而空。但在“天命論”的影響下,人們都認為這是上天的警示,很多百姓甚至祈禱蒼天顯靈,救民于水火,而對于蝗蟲則眼睜睜地“坐視食苗不敢救”。朝臣也是議論紛紛,“皆以驅蝗為不便”。面對此景,姚崇上書玄宗,積極主張捕殺蝗蟲,指出“古有討除不勝者,特人不用命耳”,只要人們齊心協力,盡力捕殺,蝗災一定會消除。為了打消玄宗的疑慮,堅定他捕殺蝗蟲的決心,姚崇還堅定地表示:“陛下好生惡殺,此事請不煩出敕,乞容臣出牒處分。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請削除?!币幌挘屝诜帕诵?,于是放手讓姚崇捕蝗,甚至說“吾與賢相討論已定,撲蝗之事,敢議者死”。
為了盡快滅蝗,姚崇特派御史,名為“撲蝗使”,分赴各地,督促滅蝗。他們根據蝗蟲“夜必赴火”的習性,采用了“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的方法,大力捕殺蝗蟲。此外,他還積極發動人力,實行人工捕捉,僅汴州一帶就捕獲蝗蟲多達十四萬石。在姚崇的督促下,山東官員和百姓奮力捕殺,“蝗由是漸止息”,這對該地區的農業恢復和發展以及百姓生活的改善,具有很大現實意義。姚崇也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贊揚。
4.生活節儉
姚崇雖然身居宰相要職,但他崇尚節儉,并沒有為自己建造所謂的“宰相府”,他的家人住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姚崇上朝處理完政事,往往由于時間太晚而不能回家,只能就近住在一個名叫罔極寺的寺院里。有一次,他得了瘧疾,不得不叫家人前來照顧。在寺里,他仍帶病堅持協助源乾曜處理政務?!懊坑写笫拢铣A钋拙退聠柍?。”源乾曜對姚崇嚴于律己、生活節儉的作風深表佩服,出于同僚的關心,他奏請玄宗讓姚崇搬進四方館(屬中書?。﹣砭幼。募胰巳钥梢缘竭@里伺候生病的姚崇。皇帝同意了。姚崇得知后,認為四方館內有政府公文、簿書,雖然自己是生病之人,卻不適合在這里居住,便謝絕了?;噬下犝f后,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設四方館,為官吏也;使卿居之,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辭!”言語間顯露出對姚崇的器重和賞識。
史書也記載說“軍國之務,咸訪于崇”。凡是姚崇所行軍政大事,“玄宗悉從之,而天下大理”。應該說,在姚崇的輔佐下,開元初期的政治局勢逐漸趨于平穩,社會弊病逐漸被消除,從而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稱姚崇為“救時宰相”。
開元四年(716),六十七歲的姚崇提出辭去宰相之職,同時,他舉薦廣州都督宋璟來接替自己的職位。從后來的情況看,姚崇確實是慧眼識人,因而深得后人推崇。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道:“姚崇避位,薦宋公自代。唯賢知賢,宜后人之莫及也?!?/p>
開元九年(721),姚崇病逝。當時,社會中厚葬成風,三朝宰相姚崇卻不隨波逐流,去世前他叮囑家人不準厚葬,還囑咐子孫“汝等身沒后,亦教子孫依吾此法”,傳遞了勤儉的家風。
宋璟,字廣平,邢州南和(今屬河北)人,生于唐高宗龍朔三年(663),進士及第,先后在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擔任過重要官職。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宋璟受姚崇的舉薦,擔任宰相一職,他“善守文持正”,為開元盛世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貢獻。
(一)剛正不阿,注重民生
宋璟出身于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他天資聰穎,“耿介有大節,好學,工文辭”。進士及第后,開始進入仕途。此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為人剛直,一身正氣。
當時,晚年的武則天寵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誣陷宰相魏元忠有“不臣語”,魏元忠因此被打人大牢。張氏兄弟為了達到處死魏元忠的目的,便賄賂鳳閣舍人張說作偽證,張說迫于他們的權勢,違心答應了。這件事被宋璟知道了,他義正詞嚴地對張說說:“一個人_生最重的是名譽氣節,不可只圖個人.茍生而陷誣好人。即使因此被貶官流放,他的美德也會受到人們的尊敬?!睆堈f被宋璟的一席話所打動,如實上奏皇帝,使魏元忠免受迫害。
一次,朝臣宴集,按品級就座。張易之、張昌宗位列三品,居上席;宋璟位列六品,在下座。然而,張氏兄弟一向畏懼宋璟,想借此機會加以拉攏。張易之空出自己的座位,對宋璟說:“公方今第_人,何乃下坐?”宋璟知道他們的用意,不為所動,反而譏諷地說:“我才劣位卑,張卿以為第一,何也?”張氏兄弟由此懷恨在心。軟的不行就來硬的,他們一度想派刺客刺殺宋璟,多虧宋璟預先得知,才躲過一劫。
后來,宋璟又任杭州(今浙江杭州)、相州(今河南安陽)刺史,他“在官清嚴,人吏莫有犯者”,受到了百姓的愛戴。
睿宗時期,宋璟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宰相。史書記載:“(宋)璟與姚元之(姚崇)協心革中宗弊政,進忠良,退不肖,賞罰盡公,請托不行,綱紀修舉,當時翕然以為復有貞觀、永徽之風?!辈涣希c姚崇反對太平公主干政之事被泄露,二人被貶為地方刺史。
幾經周轉后,宋璟被任命為廣州都督。在此任上,他十分注重改善民生,并沒有因為外調而灰心。他告訴百姓要以磚瓦蓋屋來取代簡陋的茅屋及草屋,以減少火災的可能。由于他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在他離任后,廣州百姓自發捐錢,要為他修建遺愛碑,以紀念他的功德。此時,宋璟已經被調到京城任宰相,他聽說此事,立即加以反對,認為當官就要為民做實事,而不是用此來為自己揚名,其謙虛、低調的品格由此可見。
(二)受舉薦,入朝為相
前面說過,姚崇在辭去宰相之職時舉薦宋璟接替自己的相位。姚崇此舉并非隨意,他和宋璟在睿宗朝就“并肩作戰”,對宋璟的為人和處事風格頗為了解,覺得他堪當宰相大任,事實證明,果真如此。
開元四年(716),時任廣州都督的宋璟被征召回朝,玄宗特派宦官楊思勖前往廣州迎接。這個楊思勖可非尋常宦官,他曾協助玄宗李隆基,在宮廷政變中立有大功,被李隆基視為心腹,時任左監門衛將軍,是朝中顯貴競相巴結的對象。楊思勖知道宋璟將受重用,一路上殷勤備至,很想與他攀緣結交??伤苇Z一向對宦官厭惡至極,漫漫長途,根本就沒有正眼看過楊思勖,甚至連一句話都沒和他說。楊思勖非常生氣,返京后就向玄宗告狀。玄宗聽后,嗟嘆良久,更加看重宋璟恥于諂媚的品格了。史家贊美他說“風度凝遠,人莫涯其量”。
1.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
宋璟為相,務在擇人。在任用官員上,他不摻入一點兒個人感情,而是細致地考察每個人的實際情況,甚至連性格特征也在考察范圍之內,使官員真正做到各安其位、各稱其職,以便做出利國利民之事。有兩封奏疏,可以窺見宋璟的用人策略。其一寫道:“括州員外司馬李邕、儀州司馬鄭勉,并有才略文詞,但性多異端,好是非改變;若全引進,則咎悔必至,若長棄捐,則才用可惜,請除渝、硤二州刺史?!逼涠懙溃骸按罄砬湓袥_素稱才行,初用之時,實允僉議;當事之后,頗非稱職,請復以為左散騎常侍,以李朝隱代之。陸象先閑于政體,寬不容非,請以為河南尹。”由此可見宋璟對官吏的考察是多么全面和具體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