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琪 徐東慧

【摘 要】目的:探究在ICU護理工作中心理護理對其護理質量的影響。方法:以ICU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100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視為參照組,100例患者實施護理干預,視為研究組,對比護理效果。結果:對于不良事件發生率,研究組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護理質量評分,研究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ICU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有效預防不良事件,提高護理質量,護理效果顯著。
【關鍵詞】ICU;護理質量;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2
前言
ICU是搶救患者的場所,患者病情嚴重,護理難度較大,采用傳統護理方式時,以挽救患者生命為目的,有效性缺乏,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療[1]。研究指出,ICU患者采用護理干預,有效預防導管脫落、感染等不良事件,促進疾病的治療,改善生活質量。本文將以200例患者為對象進行研究,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ICU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為2018年6月-2019年6月,分為參照組100例與研究組100例。參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48例與52例;年齡是42-76歲,平均(61.63±4.96)歲。研究組,男女患者分別為47例與53例;年齡是41-75歲,平均(61.89±4.85)歲。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資料,P>0.05。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參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固定導管,確保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及時吸痰與西洋,依照有關流程操作,嚴格實施無菌操作。
1.2.2 研究組
給予研究組護理干預:
做好患者口腔護理,使用沖洗液注入一側口角,在另一側實施負壓吸引操作,在實施之前檢查氣囊壓力,在壓力充足以后沖洗,完成以后擦洗口腔,其中口腔PH低于7使用碳酸氫鈉溶液,PH超過7使用硼酸溶液,PH為7時使用生理鹽水。做好患者的體位護理,適當抬高床頭30°-45°,保持術式體位,輔助患者翻身,每2小時1次。給予患者營養支持,結合患者的營養狀況,制定合理的營養計劃,確保合理飲食,提高免疫力與抵抗力。做好患者的呼吸道護理,對口鼻分泌物、氣囊分泌物徹底清除,定期更換呼吸機管路,對集水瓶內冷凝水進行清除,實施無菌操作;輔助患者排痰,采用霧化吸入稀釋痰液,叩背、翻身,實施吸痰操作。做好導管管理,導管需妥善固定,在交接班時需檢查,并詳細記錄。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內心情況,緩解負性情緒,耐心傾聽患者訴說,及時回答疑問。
1.3 觀察指標
詳細統計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脫管率等不良事件;隨后,發放護理質量評估量表,滿分為100分,由患者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對比分析,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均值標準差,檢驗方法為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方法為%,檢驗方法為T2檢驗,若組間比較結果為P<0.05,具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對于不良事件發生率,研究組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3 討論
ICU患者多為危急重癥,抵抗力差,病情嚴重,肺功能差,在外界病原菌侵襲作用下極易誘發肺部感染,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對預后效果產生影響。集束化護理屬于預防性護理,理論基礎為剛性概念和指南,結合臨床實踐,提供給患者預見性、全面性護理服務,有效預防肺部感染[2]。本次研究重,參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采用護理干預,結果可見,對于不良事件發生率,研究組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護理質量評分,研究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作為新型護理模式,強調預防大于治療理念,評估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事件,密切關注不良事件先兆反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護理干預,達到預防不良事件、促進疾病治療的目的。ICU患者應用集束化護理干預,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治療環境,并實施呼吸道護理、心理護理、口腔護理、體位護理等,有效預防肺部感染,同時加強導管管理,可降低脫管發生率,有效促進疾病的治療,避免引起患者死亡。有學者[3]選取ICU患者為對象進行研究,分別實施常規護理、護理干預,研究結果可見,護理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發病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與本次研究結果保持一致。
綜上,ICU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有效預防不良事件,提高護理質量,護理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蔣麗.護理干預對ICU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家庭醫藥,2019,(12):333.
陸燕英.綜合護理干預對ICU重癥護理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69):80,82.
李敏.心理干預在ICU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