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芬
【摘 要】目的:探析消化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方法:選取二零一九年四月至二零二零年二月我院收治的30例行消化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通過數字表隨機法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15例)和觀察組(15例),給予常規組患者圍手術期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情況、患者護理滿意度以及抑郁和焦慮自評量表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護理前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均明顯優異于常規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消化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以考慮積極推廣。
【關鍵詞】消化道內鏡;黏膜剝離術;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2
本文就消化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做出相關研究,其結果如下。
1 所有資料與方法
1.1 患者資料
選取二零一九年四月至二零二零年二月我院收治的30例行消化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通過數字表隨機法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15例)和觀察組(15例),其中常規組患者男女比例為9/6,最小年齡三十六歲,最大年齡七十三歲,中位年齡五十四歲;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為8/7,最小年齡三十七歲,最大年齡七十二歲,中位年齡五十三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P>0.05,無顯著性差異,能夠進行比較。
排除標準:(1)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者;(2)合并嚴重心臟病、高血壓、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疾病者;(3)手術禁忌癥者。
上述30例患者均對此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具體方法
給予常規組患者圍手術期常規護理,包括術前準備、術后檢測、指導用藥等。
給予觀察組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包括心理護理、健康宣教、手術配合指導、飲食指導、并發癥護理等[1]。
1.3 對比方法
將30例患者的相關數據進行記錄,包括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情況、患者護理滿意度以及抑郁和焦慮自評量表評分。
并發癥發生情況:出血、狹窄、穿孔、感染。
護理滿意度:使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由患者和患者家屬共同完成,總分為100分,分為非常滿意(90分及以上)、滿意(80-89分)、一般(30-79分)以及不滿意(60分以下),護理滿意度等于非常滿意加滿意之和。
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情況:采用焦慮(SAS)和抑郁(SDS)自評量表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分,分數越低代表患者的心理狀況越良好,反之則越嚴重。
1.4 數據處理方法
對30例患者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分析
將30例患者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常規組患者手術時間為(3.11±0.15)h、住院時間為(21.8±5.61)d、術中出血量為(76.62±0.89)mL;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0.92±0.18)h、住院時間為(14.1±3.7)d、術中出血量為(48.07±0.85)mL,組間數據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分析
將30例患者的并發癥情況進行統計,組間數據比較,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一。
2.3 患者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情況比較分析
將30例患者評分數據進行統計,常規組患者護理前焦慮自評量表評分為(68.45±3.71)分,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為(70.52±3.47)分,護理后焦慮自評量表評分為(65.87±8.56)分,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為(67.38±8.71)分;觀察組患者護理前焦慮自評量表評分為(69.82±3.69)分,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為(71.12±3.51)分,護理后焦慮自評量表評分為(42.98±8.73)分,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為(43.86±8.75)分,組間數據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均明顯優異于常規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 患者滿意度對比分析
將30例患者評分進行匯總,常規組患者總滿意度為73.33%(11/15)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為93.33%(14/15),組間數據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由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有著出血量少、創傷小等優點,該方法在我國得到了廣泛運用,不過有臨床研究表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有著一定的風險,在手術后容易出現出血、狹窄、穿孔、感染等并發癥,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消化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過程中,應用有效的護理服務是很有必要的[2]。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情況、患者護理滿意度以及抑郁和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優異于常規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結果說明,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加快患者康復速度,縮短住院時間,同時降低并發癥發生情況,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護理滿意度,進而有效的避免護患糾紛情況出現[3]。
綜上所述,消化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以考慮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李玉燕,楊文曉,陳繼桃.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圍手術期實施健康教育路徑的優越性[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v.15(11):50-52.
朱建平.早期消化道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的圍術期護理效果觀察[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8,38(4):75-76.
孫若珊,古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圍手術期護理研究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19,35(03):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