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來 李斌
【摘 要】中醫學作為中國特色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在多次突發傳染病防治中展現出了其獨特的臨床意義和基礎研究價值。筆者將以突發呼吸道傳染病普遍的病因病機、辨證治療、預防調護為基礎,分析中醫藥如何在相關疾病防治中發揮自身優勢,并思考如何構建中醫藥防治突發傳染病體系。
【關鍵詞】突發傳染病;中醫藥;防治體系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1
1 引言:
中醫學作為中國特色的醫療體系在長期的發展中對于突發傳染病已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經驗,并在之前的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和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現代醫學面對突發傳染病大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研制疫苗或特效藥,缺乏特殊有效的治療方式。而中醫遵循的整體觀、辨證論治、“治未病”等思想就在認識疾病、治療疾病、預防疾病中體現出了其優勢所在,故構建中醫藥防治突發傳染病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2 病因病機分析
常見呼吸道突發傳染病的臨床表現與一般外感病相似,多表現為發熱和其他呼吸道癥狀,但其發展迅速,傳染性較強,如《內經》描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嚴重者可出現呼吸窘迫,甚至呼衰,具有一定的死亡率,故屬于中醫疫病范疇,與一般外感六淫所致疾病略有不同,單純用六淫學說無法解釋相關病因病機。筆者認為的此類疾病病因多是正氣虧虛而感受“非時”“非地”之氣,即風、寒、熱、濕三邪氣從口鼻而入,這與西醫對相關疾病的病因分析基本吻合,免疫力偏低者通過與患者的接觸,相關病原微生物從口鼻而入,隨之傳播開來。從《傷寒緒論·冬溫》的思想來看,本病雖為感邪而發,但與正氣虛弱,腎經不足有關,故顧護正氣對于預防此類疾病也具有重要意義。
3 傳變規律和辨證思路分析
3.1 發病初期(溫病衛分證)
如上所述,這些疾病是人體正氣虛弱、氣候失常、飲食不潔而感受“非時”“非地”的邪氣所致,但是本病終歸為外感疾病,與六淫所致疾病多具有相同的病機和病理表現,故在病理分析時,同樣可以從風、寒、熱、濕之邪從口鼻而入,侵犯機體這個思路入手,如溫病醫家葉天士所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惫食跗诓⌒岸嘣诒碓诜?,辨證多為溫病衛分證,癥狀較輕微和表淺,但隨著病情發展則可能逆傳心包出現神志癥狀。此時期可能出現寒濕郁肺或者濕熱犯肺兩種癥候,臨床上要注意區分。
3.2 發病中期(溫病氣分濕熱證)
此時邪入氣分,熱象較之前更為明顯,而痰熱壅塞于肺部,屬于濕溫病,邪熱濕濁留戀三焦,伏留不解,表現為身熱不退或往來寒熱,舌質紅,舌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疫毒夾濕邪內閉,灼傷肺絡,氣機不暢,肺無以宣發故胸悶氣促、咳嗽喘憋、氣喘、胸痛;肺無以肅降故腹脹便秘。該階段為控制病情,改變預后的關鍵時期,任由疾病發展可導致熱入營血,甚至內閉外脫。
3.3 發病后期(溫病熱入營血證和內閉外脫)
此時邪入營血,熱毒內結,耗傷津液,故見高熱、口渴、便秘、溲赤、脈數,“濕郁化熱,熱極成毒”,濕毒兼夾為患,舌苔厚膩,營陰大傷且“肺朝百脈”功能異常導致瘀血阻絡,故見舌質紅絳。病情發展到極為危重時,一方面使肺氣完全閉郁,呼吸困難,甚至需要輔助呼吸;另一方面熱閉心包,清竅不利,出現神昏譫語,煩躁不解等癥狀,邪熱格陰于外,內閉而外脫,冷汗淋漓出而四肢厥逆,“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最終可能導致陰陽亡失,預后極差。在舌脈方面的體現為舌質紫暗,脈浮大而無根。
4 中醫藥治療
4.1 發病初期中醫藥治療
發病初期根據分析辨證為寒濕郁肺的情況時,應該采用宣肺解表,健脾除濕的治法,臨床上可選用疏風解表宣肺的麻黃、羌活、生姜等藥物和健脾燥濕的蒼術、厚樸、藿香等藥物配合處方使用;若發病初期辨證為濕熱犯肺,則應該采用疏風透表,清熱化痰的治法,臨床上可選用辛涼解表的連翹、桑葉藥物和清熱化痰潤肺的鮮竹瀝、枇杷葉、蘆根、麥冬等藥物配合處方使用。
4.2 發病中期中醫藥治療
發病中期多表現為痰熱壅肺,故治療上宜滌痰瀉熱,寬胸開結,可選用《傷寒論》中的小陷胸湯進行加減,小陷胸湯包含黃連、半夏、瓜蔞三味藥,黃連其性苦寒可以邪胸中之熱,半夏可滌痰濕,而瓜蔞甘寒滑潤,與黃連配伍可增其邪熱之功,與半夏相配合則可增其滌痰之效,另外再加上助肺宣發的蒼術、麻黃等藥物和助肺肅降的杏仁、大黃等藥物,實為辛開苦降之意。
4.3 發病后期中醫藥治療
發病后期多表現為火毒熾盛,熱入營血,筆者認為該階段可以直接選用犀角地黃湯、清瘟敗毒散等專門針對溫病營血分疾病的處方,或者根據臨床患者情況,自行選用水牛角、丹皮、石膏、知母、元參、等涼血清熱解毒的藥物進行組方配伍,另外要配合物理降溫和西醫退燒藥物的使用,避免因長時間高熱對機體造成的傷害。當出現重癥征象時,多表現內閉外脫的神志異常癥狀,治療上應該采用急救相關方藥,比如安宮牛黃丸等清熱解毒,醒腦開竅的方劑,該階段病情危重,單純采用中藥急救治療可能延誤病情,影響預后,故該階段盡量結合西醫的急救治療方法進行處理,維持生命體征。
5 預防和調護
對于呼吸系統傳染病除了基本的減少外出活動、佩戴口罩、勤洗手,主動做好個人和家庭的健康監測等措施以外,結合“治未病”理論,中醫藥在面對此次疫情時的預防和調護措施是多種多樣的[2],首先,我們要通過增強人體抵抗外邪侵襲的能力,調動人體的一切積極因素預防傳染性疾病,我們可以通過順應自然、情志調養、藏精固本、飲食調節等方法來扶助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具體體現在注重保暖、緩解恐慌情緒、勞逸結合、飲食清淡等。報告顯示,非典定性肺炎致死病例中患者多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而疾病出現這樣暴發與逆轉之原因不外乎邪壅毒盛而素體虛弱,故在疾病發展到中期以前,即邪入衛分、氣分時,就應該積極宣化濕熱,清熱解毒,阻斷逆傳變證的產生。大病初愈以后,機體正氣仍處于受損狀態,各器官特別是呼吸系統機能并未恢復,此時需要患者于家中休息半月,并配合醫生進行相關復查。另外中醫理論還特別強調疾病初愈后的飲食調養,不可過食生冷辛辣油膩,謹防造成食復[3]。
6 中醫藥防治突發傳染病的優勢
綜上所述,中醫藥防治突發傳染病的優勢如下:①獨特理論體系指導下的應急處理效率高。在西醫病原微生物研究以及疫苗、特效藥研發階段就可通過整體觀、辨證論治、溫病學等思想給出符合患者當前病情狀況的治療意見,并且有針對性的緩解病人不適癥狀;②增效減毒,避免激素、細胞毒性藥物等西藥的濫用。眾所周知,在抗擊“非典”時濫用抗生素導致大部分治愈患者都出現了后遺癥,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4]。中藥的扶正祛邪配合治療可以減少激素和抗病毒藥物的用量或減輕它們引起的毒副作用,防止各臟腑的衰竭,甚至只有在極危重情況下才考慮用激素急救,大幅提高了治愈患者的生活質量;③簡便廉驗,經濟高效。本次疫情所造成的國內經濟損失嚴重,中醫藥“簡便廉驗”的特點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國家醫保和財政部的巨大花銷;④中醫藥治未病,預防作用顯著。中醫藥屆往往在類似急性傳染病發生第一時間發布了適合大部分人服用的“預防方”,有效降低了人民群眾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幾率,另外“五禽戲”“八段錦”等中醫常用的養生運動療法也為全球急性傳染病預防提供了新的思路[5]。
7 關于完善中醫藥防治突發傳染病體系的思考
早在2013年,國家中醫藥局已初步建立突發公共事件中醫藥應急體系,對于突發傳染病防治時期的醫藥物資、人員、資金的調配以及各中醫醫療單位緊急處理等各方面已經有了基本的運作體系,在但經過此次疫情防治,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還是有所暴露,比如疫情防治前線中醫藥運用空間不足、中西醫結合未能真正體現、抹黑中醫藥的謠言四起等。以下就是筆者對于完善中醫藥防治突發傳染病體系的一些思考:①加強中西醫結合前線運用空間。要在第一時間允許中醫介入相關治療,并可對比單純西醫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療效和患者愈后機體恢復情況,總結出適用于大部分患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供所有醫護人員參考使用;②加強臨床醫生應對能力。臨床醫生加強中醫溫病學說的臨床和理論基礎研究,丟掉經典的中醫并不能算是優秀的傳承者;③培養后繼人才。中醫學子是未來醫療行業的“頂梁柱”,故各中醫院校也應當在課程設置中增添一些中醫藥防治突發傳染病的相關內容,臨床實習中也可安排到相關傳染病科室,給溫病學理論和其他疫病理論的當代發展帶來新的活力;④官方應及時“辟謠”中醫藥相關謠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以及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在疫情期間更多地利用新媒體平臺,針對一些中醫藥相關虛假信息給出及時回應更正,避免患者或廣大群眾對于中醫藥療效產生質疑和不理解。
以上僅為筆者根據近幾年幾次呼吸道急性傳染病相關報告所提示的病理特征和臨床見癥,分析中醫藥在本次疫情防治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面對突發傳染病時的優勢所在,同時希望中醫藥防治突發傳染病體系能夠進一步完善,讓傳承數千年的寶貴財富能夠在人類面對一次次新的健康危機時發揮出其前所未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王文遠.古代中國防疫思想與方法及其現代應用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1.
陳玫芬.疫病之中醫預防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1.
李可建.食復理論探析與實驗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01.
肖倩倩,張福利.中醫治療突發傳染病的優勢回顧及構建溫病學防治傳染病體系之思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09):2860-2863.
關峰,關偉,宋憲強.中醫養生運動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概況[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13(06):69-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