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秀娟
【摘 要】目的: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別應用中醫針灸治療和西醫藥物治療兩種方式,并對比分析其效果。方法:選取我院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7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給予實驗組中醫針灸療法,給予對照組西藥治療法,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在治療后的VAS評分為(2.31±0.84)分,對照組的VAS評分為(5.45±0.98)分,實驗組的VA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43%,對照組大于實驗組11.43%,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時,使用中醫針灸療法能夠有效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較少并發癥發生率,具有安全可靠、效果顯著的特點,值得臨床退廣。
【關鍵詞】中醫針灸;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2
帶狀皰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科疾病,其臨床表現為在身體皮膚上沿神經分布,呈簇集性水皰狀或淋巴腫大。在治療結束后,部分患者會出現神經疼痛癥狀,臨床表現為刀割感疼痛或灼燒感疼痛,有礙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根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受患者的年齡因素影響,年齡越高,其發病概率越高、發病癥狀越疼痛、疼痛持續時間越長[1]。因此,醫院要及時對患者進行治療。目前的疼痛治療可包括中醫治療和西醫質量兩種。本文選取我院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7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應用中醫針灸治療和西醫藥物治療兩種方式,并對比分析其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7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在37-5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3±5.7)歲,病程范圍在3.7-9.4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5.2±0.6)個月;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在35-5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2±6.1)歲,病程范圍在3.8-9.2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5.4±0.7)個月。納入標準:無意識障礙;符合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診斷;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實驗組中醫針灸療法。工具選用長度0.5-1寸的28號毫針,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消毒針灸用的毫針;其次,圍繞明顯疼痛部分及疼痛周圍進行針灸,針灸位置為具體疼痛邊緣0.5厘米,圍刺角度為15°,圍刺針距為5厘米,值得注意的是,針灸的圍刺針距、圍刺次數、圍刺深度要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要進行相應的調整[2];最后,針灸次數為1天1次,1次1時,持續治療25天。
給予對照組西藥治療法。首先,服用消炎痛片,服用時間為飯后;服用方式為口服;服用次數為1天3次,1次25毫克;其次,在服用消炎痛片的同時,給予患者維生素B1和維生素B12的藥液注射,前者注射100毫克,后者注射500微克,頻率為1日1次。
1.3 觀察指標
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本次研究的疼痛評分采用患者自評模式,使用方法為視覺模擬(VAS)評分法,分值在0-10分之間,分數越高,其疼痛感越強;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相關的所有數據均通過分析軟件SPSS19.00進行處理,()表示疼痛評分情況,經t檢驗;%表示不良反應發生率,經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前,實驗組的VAS評分為(7.66±1.45)分,對照組為(7.53±1.62)分,兩組治療前的VAS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實驗組的VAS評分為(2.31±0.84)分,對照組為(5.45±0.98)分,實驗組的VAS評分小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不良情況發生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進行治療后,實驗組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為0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對照組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為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43%,對照組的反應率比實驗組高,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由帶狀皰疹治療后遺留下來的精神疼痛癥狀,其臨床癥狀表現為灼燒感或刀割感疼痛,具有持續性和自發性,患病人群多為中老年人,疼痛癥狀一般會維持三個月左右,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因此需要及時治療。關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機制眾說紛紜,既有認為是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的遺留問題所致,又有認為是獨立于帶狀皰疹的疾病,發病機制尚未統一[3]。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中醫針灸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治療后的VAS評分為(2.31±0.84)分,對照組的VAS評分為(5.45±0.98)分,實驗組的VA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實驗組所采用的中醫針灸療法,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神經痛癥狀。中醫認為,神經出現疼痛的原因多為情志內傷或者經脈阻滯,進而導致因經脈阻塞和氣滯血瘀而帶來的疼痛感,因此,其治療理念應是引氣和發散性治療[4]。而中醫中的針灸療法就是通過刺激脈絡的方式,將患者體內的熱毒引出,此外,在針灸治療時輔之以萎紅花飲,能夠進一步增強清熱降火、活血化瘀的效果,有利于治療疼痛之癥,具有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另外,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43%,對照組大于實驗組11.43%,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中醫針灸療法的安全性高于服用西藥。
綜上所述,在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時,使用中醫針灸療法能夠有效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較少并發癥發生率,具有安全可靠、效果顯著的特點,值得臨床退廣。
參考文獻
王俊霞.中醫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效果觀察[J].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2018,000(002):79.
李文朋.中醫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8,022(026):3731-3732.
龔玉瀅.中醫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效果分析[J].醫學食療與健康,2018,000(008):159,161.
唐傳其,洪文,成林平,等.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2017(10):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