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術后10d、3個月及6個月,觀察組低中度近視、高度近視患者的Q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角膜全層厚度均小于對照組(P【關鍵詞】飛秒激光;個體化準分子;近視【"/>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敏 趙海蔓 許利利

【摘 要】目的:在近視治療中應用飛秒激光個體化準分子手術,并分析其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120例近視患者,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采取機械刀制瓣ORK術治療;觀察組60例,采取飛秒激光ORK術治療。結果:術后10d、3個月及6個月,兩組患者的視力水平均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10d、3個月及6個月,觀察組低中度近視、高度近視患者的Q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角膜全層厚度均小于對照組(P<0.05)。結論:飛秒激光ORK術治療近視可更好地維持角膜非球面形態,提高視覺效果,減少角膜損傷。
【關鍵詞】飛秒激光;個體化準分子;近視
【中圖分類號】R779.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2
近年來,我國近視的發病率仍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約為31%,明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臨床治療上,除框架眼鏡、角膜接觸鏡等非手術方式外,臨床上常采取飛秒激光角膜屈光手術、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等方案治療[1]。研究發現,飛秒激光結合準分子激光可獲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提高手術安全性,同時還能夠減少常規手術高階像差升高以及角膜瓣微褶皺等并發癥風險[2]。因此,本文將在近視治療中應用飛秒激光個體化準分子手術,并分析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120例近視患者,均選單眼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具備手術治療指征,無手術禁忌;(2)屈光度穩定≥2a;(3)角膜、眼底正常;(4)既往無眼部手術史;(5)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經倫理委員會審批。排除標準:(1)瞳孔、玻璃體、角膜疾病患者;(2)意識不清或有精神障礙史患者;(3)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患者等。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齡19~38歲,平均(29.73±4.59)歲,低中度近視34例,高度近視26例。對照組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齡18~37歲,平均(28.78±5.16)歲,低中度近視32例,高度近視28例。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機械刀制瓣的個體化準分子手術(ORK)治療,沖洗結膜瓣,進行消毒、鋪巾,使用0.4%的倍諾喜滴眼液,進行表面麻醉,開瞼處理后,選擇合適型號的負壓環,負壓固定角膜,使用110μm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利用個性化切削CAM程序,使用準分子激光切削角膜。完成切削后,對術區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吸干創面上水分后,進行角膜瓣復位。術后佩戴透明眼罩。觀察組患者采取飛秒激光ORK術治療,制作角膜瓣前的步驟與對照組相同,制作角膜瓣時,使用美國IntralaseFS飛秒激光系統,同時利用個性化切削CAM程序,使用準分子激光切削角膜。完成切削后,對術區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吸干創面上的水分,進行角膜瓣復位。術后佩戴透明眼罩。
1.3 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不同階段(10d、3個月、6個月)的角膜非球面系數(Q值)、視力、角膜全層厚度等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使用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視力變化情況對比
術后10d、3個月及6個月,兩組患者的視力水平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以往有報道顯示,對近視患者采取飛秒激光ORK術治療后,其術后16周的Q值、角膜全層厚度均明顯優于機械刀制瓣ORK術治療患者[5]。在本次研究中,術后10d、3個月及6個月,兩組患者的視力水平均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10d、3個月及6個月,觀察組低中度近視、高度近視患者的Q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角膜全層厚度均小于對照組(P<0.05),也證實了飛秒激光ORK術的視力恢復效果與機械刀制瓣ORK術相當,但由于其精準度更高,角膜損傷更小,因此對角膜形態及角膜全層厚度影響更小,有利于獲得更加理想的視覺質量。
綜上所述,飛秒激光ORK術治療近視可更好地維持角膜非球面形態,提高視覺效果,減少角膜損傷。
參考文獻
莫俊柏,方學軍.飛秒激光制瓣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治療高度近視角膜曲率變化的觀察[J].當代醫學,2016,22(3):6-8.
賈驥.飛秒激光個體化準分子手術治療近視的臨床效果[J].國際眼科雜志,2016,16(10):1908-1910.
趙雷.飛秒激光個體化準分子手術治療近視的效果探討[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