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瑾 時潘 仝文婷 張舒雅 王勝潔 李晶
【摘 要】針對當前新環境下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現代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實現“SPOC”。“SPOC”即小規模局限性在線課程,是對慕課強有力的補充和延續,是現代混合式教育模式必不可少的部分。促使教學網絡平臺應用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構建學習的網絡環境,完成教學方式的更新與轉變實現教學創新。
【關鍵詞】組織胚胎學;SPOC;在線學習;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R64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1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研究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一門基礎醫學學科,是學好生理學和病理學的重要理論基礎。然而,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新知識、新理論不斷增加,使教學內容量增多,但教學學時數減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學得精而廣,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網絡教學具有時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個別化等特點,同時先進的網絡技術也為網絡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基于此,針對我校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要求和特點,將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探索出一種以網絡教學輔助傳統教學的教學模式為了評價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我們對該教學模式實行前后的學生成績進行比較分析,并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SPOC教學模式的應用
教師通過“SPOC”相應平臺的幫助實現傳統面授與互聯網絡優勢的結合,既有線上學習也有線下學習,將教學資源進行優化組合的同時,更好的發揮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啟發和對整個教學過程監控的主導作用,同時也充分體現出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以組織胚胎學教學為例,教師將教學內容進行碎片化,以知識單元為單位,根據教學大綱、重難點以及每個班級學生基礎等具體情況,設定單元學習目標后,靈活創建教學設計。通過平臺學生可隨時隨地學習課件PPT、觀看教學視頻、知識拓展、完成課堂或課后作業、參加在線測驗或搶答、進行課后練習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教師通過提前發布預習作業或閱讀、開展難點討論組,進行課后總結等,引導和監控學習過程的同時,構建起網絡平臺的學習資源及學習過程引導從而對面授教學進行的補充和延伸。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實現教學網絡平臺應用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構建學習的網絡環境。使學生可在不同場所,利用零碎時間隨時登錄網絡資源平臺開展自主學習。同時,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利用互聯平臺實時發布任務進行實時互動,如手勢或二維碼簽到、搶答、問卷調查、直播等實現師生交互與溝通。既符合學習理論規律,又吻合了當前新環境下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從而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習也變得有趣,學生思維更加活躍,達到教學的目的同時提高學習成效。傳統與創新的結合,教師還可以通過追蹤學習者平時網上學習行為、學生在線測評反饋,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及學習情況等,并結合個人的興趣及知識層次等個性化特點,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量身打造個性化的“學習包”,開展“點餐式”的學習推薦服務,以達到教師多維度、多角度、多方面參與、引導、監督學習活動的目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回顧學習“軌跡”更加了解自身學習習慣、學習行為,及時查缺補漏、糾正不足。
1.2 網絡環境下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應用
1.2.1 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主探究動機。教師在整個學期授課完成1/3左右布置課外探究任務,要求以小組(3~5人)為單位在15d內完成,可選擇老師提供的題目做,也可以確定各組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做;分工合作,共同討論,制作成PPT,最后派1名代表做5min的演示,并在PPT頁面上注明小組成員及他們在團隊合作所起的作用或者做了些什么工作。教師結合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的題目包括人工生物膜在醫藥學領域中的應用;溶酶體與疾病;細胞周期理論與腫瘤治療;細胞凋亡與疾病;細胞膜與疾病;縫隙連接與腫瘤;肥大細胞與過敏性疾病;巨噬細胞與矽肺、塵肺的發生;阿爾茨海默病;高血壓病及其治療進展;胃潰瘍、闌尾炎、結腸癌;肥胖病及其治療進展;糖尿病及其治療進展;肝硬化及其治療進展;肝炎及其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腎衰竭與腎移植;生殖克隆和胚胎干細胞;不孕癥;試管嬰兒。2018年在全科醫學本科班進行了初步的試驗,在2109年以后,在任務說明結束之后增加播放一段學生成果匯報和討論的視頻,展示上一屆學生的PPT作品,實踐表明這一做法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形成學習的心理準備。
1.2.2 自主探究
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或其他途徑獲取的認知工具和學習資源,圍繞小組感興趣的項目進行自主探究。收集與探究問題有關的各種信息并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共享、分析、加工與評價,然后制作PPT,形成對所探究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中途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一起帶來,集中做一次PPT制作的輔導,抽簽確定演講順序。
1.2.3 協作交流
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的建構,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以討論形式開展小組內的協作與交流,通過共享學習資源與學習成果形式,由小組推薦演講人先在小組內試講,小組成員對其提出改進意見,在協作與交流過程中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教師在此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協作交流的工具,同時對如何開展集體討論、如何面對小組成員的分歧等協作學習策略作適時的指導,而且教師在必要時也參與學生的討論和交流。
2 結語
網絡輔助教學模式融合了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兩種教學模式的優勢,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應用于現在的課堂教學,實現優勢互補,才能真正實現教學“高質、高量、高效”的目標。本次初步實踐也表明這種教學模式在當前我國全日制高校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的教育體制下是有效的然而教學模式的創新有其多元性和復雜性,如何做到網絡輔助教學模式的系統化和規范化,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完善。
參考文獻
陳旭東,華新宇,王曉蘭,等.網絡與移動環境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組織學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18,41(06):104-105.
王金花,黃凌凌,吳榮敏,等.互聯網環境下形成性評價在人體組織學與胚胎學大班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19,10(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