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中圖分類號】R4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2
骨折手術結束以后康復訓練可以協調運動,預防和避免出現一些其它并發癥,促進患者身體骨折處愈合、康復,一般情況下,康復治療的方法通常都是運用物理和作業療法以及針灸推拿。科學合理的使用物理治療方式能夠極大的幫助身體水腫快速消退,讓病人的創面能夠盡快恢復,進一步減少身體肌肉的萎縮程度,避免出現關節僵硬的現象,加快身體骨折處愈合速度,提高功能障礙后期的手術效果。
一 骨折手術后何時開始功能鍛煉
骨折手術結束以后,康復訓練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一些針對骨折處的訓練,幫助身體骨折后機體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癥、繼發癥的情況。對于一些骨折嚴重病人、失去功能病人,要讓其已有功能的訓練能夠對已失去功能的部分,進行代償,提高生活質量。骨折手術結束以后,康復訓練的開始時間要盡
可能的提前,一般在身體骨折處得到復位固定后可以開始康復訓練。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后指的是石膏固定已經干了或牽引已經安裝好或已施行了內固定手術結束以后,病情穩定即可開始。
二 骨折后康復鍛煉的重要性
骨折在治療中一般情況下都需要較長時間固定受傷處,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導致受傷處因為長期固定不動導致骨折處肌肉萎縮、關節內粘連或韌帶退變失去彈性,容易出現雖然骨折已愈合,但肢體仍不能恢復正常功能,甚至存在嚴重功能障礙。骨折手術結束以后進行功能鍛煉,通過肌肉運動刺激運動功能恢復,肌肉的活動可以促進傷處的血液循環,促進骨折處消腫,促進局部炎癥的吸收,可使肌肉韌帶的狀態改善,恢復其彈性和延展性,增強肌肉力量,減少肌肉萎縮,當然還可以使用一些富有針對性的訓練使病人恢復日常生活和勞動能力,功能鍛煉必須在骨折復位固定后的早期就開始實行。凡未固定的肢體和關節都要每天定時、定量地進行主動充分活動,促進新陳代謝,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
三 骨折手術結束以后的三個治療階段
(一)在骨折手術后利用肌肉收縮與放松,開展早期康復訓練
這個時期就是骨折救治后的一到兩周內,這個時候病人傷肢處腫脹、疼痛、骨折斷端不穩定,十分容易再次移位。病人身體功能在這個時候主要目的是利用鍛煉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穩定骨折。康復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傷肢肌肉的等長收縮,即在關節不動的前提下,讓骨折處的肌肉做有節奏的靜力收縮和放松,即醫生日常工作中所說的繃勁和松勁,通過肌肉的等長收縮可以預防肌肉萎縮或粘連,減少病人出現一些病情惡化的現象。這個時期的康復訓練,在理論上除了骨折處上下關節不運動外,身體的其他部位都需要進行正常的活動。
(二)利用骨折處近段或者遠端的關節活動,開展中期康復訓練
這個時候就是病人后的第二周到骨折的臨床愈合,這個時候病人的骨折處腫脹漸漸的消退,傷處疼痛感會漸漸的減輕,骨折斷端有纖維連接,并漸漸的形成骨痂,骨折處日趨穩定。這個時候除去繼續做傷肢的肌肉收縮訓練外,還能夠在專業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漸漸的恢復骨折近端、遠端未固定的關節的活動和骨折處上下關節的活動,并漸漸的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以防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在病情允許情況下,應盡早起床進行一些輕微的全身性活動。于此之外,可配合理療以達到消腫、化瘀并促進骨痂形成的目的。在骨折后五到六周的時候,骨折有足夠的骨痂形成,可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范圍和力量,由一個關節到多個關節漸漸的增加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累及關節面的骨折,常遺留較顯著的關節功能障礙,因此,最好于固定兩周左右就開始關節面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運動后再予以固定。這樣,通過關節軟骨面間的互相擠壓和磨擦,可促進關節軟骨的修復,并使其有較好的塑形,同時,可以防止關節內粘連形成。
(三)是傷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練習,開展后期的康復訓練
這個時候病人已達到臨床愈合或已經去除外固定,此時骨性骨痂已形成,X線檢查已顯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撐力,但大多存在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等功能障礙。此期康復的目的是恢復受累關節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的力量,使肢體功能恢復。康復訓練主要形式是傷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練習,使各關節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的正常力量。骨折治療最終目的是使病人最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任何手術絕不可能是治療的全部,故康復訓練在骨折病人的治療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康復訓練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加速骨折愈合,避免組織粘連、瘢痕形成、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將康復訓練實施于病人整個骨折治療過程中,有計劃的對病人在住院期間及院外進行康復訓練以達到促進骨折愈合、改善關節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總而言之,骨折手術結束以后盡早進行康復訓練,需要科學合理的安排病人的訓練計劃,在專業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完成康復訓練,能夠使患者避免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盡可能恢復肢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