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登欣
(本文作者為汶上縣文化和旅游局文博館員)

章仇氏造像碑 局部
在山東省汶上縣中都博物館內收藏著一通隋代碑刻——章仇氏造像碑,亦稱章仇禹生等造經像碑。因碑刻標題下刻有大像主章仇禹等字,題名也多章仇字樣,故名。
汶上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隸屬濟寧市,古稱“中都”。《山東通志》稱之為“封疆夾齊魯之間,險阻有湖山之據”1。汶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齊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運河文化的集聚地。公元前501年,孔子初仕中都宰,留下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治政美談。汶上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至唐宋時期成為北方佛教圣地。境內寺院林立,尤以昭空寺規模最大,宋咸平五年(1002)易名為寶相寺,大中祥符元年(1008)賜封為皇家寺院,被譽為“北朝最初名勝,東土第一道場”。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在縣境內西南部穿過,留下了素有“北方都江堰”美譽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
章仇氏造像碑原在今汶上縣劉樓鎮辛海村三官廟前(亦有記載稱三圣堂上)。但不同時期記載的地點似有不同。如有記載在“章仇村”“辛家海”“辛冢海”“辛塚海”或“城南辛家垓”等。可能是村名改變或著錄者別字等原因造成的,但地點可以確指一地無疑。
清末馬煥奎編撰的《汶上縣志》中提到章仇氏造像碑“碑載宋趙明誠《金石錄》”2,但筆者并未在《金石錄》找到相關信息。而且,正如馬煥奎所指出的汶上縣舊志“亦不載”。其他清末以前的《山東通志》《兗州府志》等山東省地方志中也沒有關于此碑的記載。從清代錢大昕所撰《潛研堂金石文跋尾》開始,先后被孫星衍所著《寰宇訪碑錄》、方若所著《增補校碑隨筆》等收錄。同時,有關山東的碑刻書籍如孫葆田《山東金石志》、法偉堂《山左訪碑錄》、阮元《山左金石志》等均有收錄,還收錄到清光緒年間的《山東通志》。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內務部為保存古物,命各省負責調查所屬古物,并將調查結果分類列表上報。1919年,山東省102縣完成調查,形成《山東古物調查表》,調查表分門別類列舉了各縣的遺跡、建筑、陵墓、金石等古器物的情況。章仇氏造像碑被調查表以《章仇氏造像記》 為題收入“金石”類3。
關于該碑書體,一般說“正書,開皇九年”4或“并碑側俱正書,開皇九年”。由此可知是碑立于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孫葆田《山東金石志》記載“除碑額佛像不計外,高五尺,廣二尺半”2。阮元《山左金石志》則說該碑“高五尺七寸,廣二尺七寸,厚五寸”6。今測得長寬分別為190厘米、90厘米,厚15厘米。該碑碑額為佛像,中央刻佛經,兩側有像主、菩提主、菩薩主等姓名。佛經為“佛在金棺上,云云,當是涅槃經也”7。因此,也就是“佛在金棺囑累經一卷”8。經文17行,每行48字。“字經寸續左右”。但也有數據說該碑“碑文18行,行38字”9。碑文17行或18行的區別可能是由于碑刻標題及其下刻的文字是否計算造成的。每行48字和每行38字的區別則可能與該碑的命運多舛有關。據記載,該碑在明代斷為兩截。到清乾隆年間,“上截已斷”10。金石家黃易任濟寧州運河同知,偶然得到此碑拓片收藏,“碑碎為二。初拓惟有下段,乾隆辛亥(1791)春,余又得上段”。后來,該碑上半截又失一角。之后長期又不知所蹤。對照古拓片可知,“自首行第8字至23字向左第十一行,斷去三角形一片,毀百余字”11。20世紀80年代,汶上縣將該碑下半截移至縣城文化館收藏。1997年,立于汶上縣中都博物館碑廊。2003年,當地村民在取土時發現上半截。幾經周折,轉到濟寧。2008年,在汶上縣文物部門的努力下,該碑上半截終于回到汶上縣中都博物館。自此,該碑仍缺其上半截一角。
隋代是我國書法史上一個重要的承上啟下的朝代。就章仇氏造像碑來說,也有此種轉變的痕跡。細審是碑,可見楷隸兼備,以至個別字并用篆體。“書體略兼隸、篆”。不少人認為該碑與開皇十三年的《曹子建碑》均出自一人之手。保守地說,該碑至少“與《曹子建碑》為近”12。但也有較大的區別,與《曹子建碑》相比,該碑“在一個字中,有提筆,有臥筆,有的筆畫瘦硬勁拔,有的筆畫豐腴柔潤”13。

章仇氏造像碑上部拓片
馬煥奎認為該碑“字極尖利,硬瘦”14。碑文側鋒用筆從容不迫,突出強調點畫線條的形態變化,形成鮮明的肥瘦對比和呼應。因此,此碑最大價值就是,透過此碑“已見褚遂良、顏真卿之先聲”15。
注釋
1清·趙祥星《(康熙)山東通志》卷五《形勢》。
2清·馬煥奎《(光緒)汶上縣志》卷七《古跡》。
3內務部(民國時期),《民國京魯晉豫古器物調查名錄》,281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4清·孫星衍所著《寰宇訪碑錄》卷二。
5清·楊士驤等修、孫葆田等纂《山東通志》卷一百五十。
6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十。
7清·楊士驤等修、孫葆田等纂《山東通志》卷一百五十。
8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十。
9包備五編著《齊魯碑刻》,143頁,齊魯書社,1996年。
10清·錢大昕撰《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續卷·第一。
11清·楊士驤等修、孫葆田等纂《山東通志》卷一百五十。
12清·楊士驤等修、孫葆田等纂《山東通志》卷一百五十。
13包備五編著《齊魯碑刻》,143頁,齊魯書社,1996年。
14清·馬煥奎《(光緒)汶上縣志》卷七《古跡》。
15歐陽中石主編《中國書法藝術》,200頁,外文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