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振中
(本文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書法家之一。與其他歷史人物一樣,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也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一位重要書法家歷史地位的變遷,許多細節需要細致的梳理,變遷的原因更是復雜。理清這些現象與原由,在某種程度上,即是探索影響書法史進程的因素。由于顏真卿的重要地位,顏真卿研究成為書法史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課題。
有關顏真卿的文獻十分豐富,現代研究中,基礎史料的考證以及傳記、年表的撰述等已有重要收獲,接受史的研究也已經開始。如何拓展顏真卿研究,我想不外兩個方面:一是對文獻加以深入的解讀,從中發現問題;二是開拓新的思路,把對顏真卿的思考引向從未關注過的方向。后者如白謙慎教授從社會史的角度對傅山的研究,這種研究憑借的是其他學科的相關進展與研究者的識見、才華,這里可開辟的道路無數。與此相比較,前一類研究有其特殊的困難,特別是對于相隔久遠的時代,新資料的出現機會極少,對已有文獻的利用便成為深入的關鍵。如何利用大家熟知的資料提出新的問題,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加以深入,成為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杜浩的著作屬于第一類研究。他選擇了后人對顏真卿書法的批評。在顏真卿研究中,對其書法的批評,無疑是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論說顏真卿的文章中都有所涉及,但沒人把這些材料當作一個整體,仔細研判其中所包含的種種問題。
杜浩圍繞這些史料,細心搜尋出有關的各種問題。其中有大家熟知的問題,也有他人未曾提出過的問題,他都能于其中引出新的認識,如人品與書品的關系、評價中的核心概念、某些內容的文化史分析(篆籀氣)、題跋與理論中論說的區別等。
這些是本書重要的貢獻。
本書所研究的范圍中,還留下了一些可以進一步討論的問題。杜浩在搜求資料時,可能較多關注對顏真卿研究的專題論文與著作,但忽略了某些其他類別著述中對顏真卿書法研究的觀點,例如顏真卿與時代風格的關系(對《審訊王奉仙文書》等唐代殘紙的研究)、顏真卿在筆法演變史上的地位(《關于筆法演變的若干問題》)等,都屬于顏真卿書法批評的范疇。
此外,書法史個案研究還有一些可以開拓和深化的途徑,例如一個時代的評說方式(心理基礎、批評語匯的變遷)以及與其他作者批評的比較(數量、重復性、類型、修辭、人品與書品的相關性)等。當然,這些既可以作為個案研究的延展,也可以作為新的課題來作專題研究,提出這些問題,供杜浩深想時參考。
書法研究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今天的書法研究已經成為一個現代學科,它的學術背景、成果累積、人才儲備等,都與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此書的出版,將加入當代書學的成果中,成為書法學科進一步發展的階石。
杜浩有良好的基礎訓練與研究素質,思想細致,反應敏捷,有深入問題的能力,希望杜浩與這個時代的研究者一道努力,在個人成長的同時,把書法研究推進至一個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