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成,江旭聰,胡月英
(安徽科技學院 管理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安徽省水旱災害的發生非常頻繁,對安徽省農業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安徽省因其環境影響,農業災害多發易發,農業生產常受影響,其中對安徽省農業發展影響最大的是水旱災害[1]。安徽省是一個農業大省,也是一個災害大省,北部水旱災害發生高于南部,平原中河道排水不暢易發生水災[2]。農村由于耕地面積廣闊,水旱災害成災面積廣且連續性分布[3]。同時水旱災害造成的損失也非常大。從2006年開始平均每年洪澇受災面積 929 千公頃,成災千公頃,絕收 204千公頃,死亡 11 人,倒塌房屋 3.47 萬間,損失 65.7 億元。平均每年受旱面積1333 千公頃,受災 338千公頃,成災 151千公頃,損失 4.4 億元[4]。在水旱災害如此嚴重的情況下,分析水旱災害嚴重的因素并提出治理對策是非常重要的。

表1 安徽省水庫建設情況表
水庫對于防洪抗旱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通過對表1的分析得出安徽省到2018年建成水庫數量6063座,相對于991年增加了1527座,水庫增長率為33%。說明安徽省在目前的水利設施已經有了一定的的基礎,整體分析從1991~2010年的20年間的水庫數量得出,水庫數量只增長了8.6%,1991~2018年整體建設中水庫建設數量還出現了下降。而到2018年水庫總庫容僅為203.76億立方米,總庫容也出現了下降,說明安徽省對于水利建設重視時間較晚,水利建設的質量有待提高。繼續分析中國水利部發布的水旱災害公報提取出安徽省近年來水庫由于洪澇災害損毀的水庫數量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洪澇災害損毀水庫情況表
結果顯示,2006~2018年間只有2013、2014年安徽省未發生水庫損毀的情況,對比這兩年安徽省水災情況分析得出,這是由于這兩年安徽省基本沒有發生成規模的洪澇災害,大中型水庫由于洪澇災害造成的損毀數量累計達到34座,小型水庫損毀累計達到1292座,2007、2008、2016年損毀數均超過200座,綜上可知安徽省水庫建設在抗損毀的建設質量上有待提升,這也可能是造成安徽省水庫總容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現有的水庫對規模不大的洪澇災害和小規模干旱有著一定的抗災作用,但對大規模防汛抗旱的壓力下抗壓能力較弱。在安徽省水庫建設的過程中,相關的法規制度和政策不是很完善,對于法規政策來說僅僅只是制定下來,不容易施行,而且政策和法規無法得到長期堅持執行難度非常大。而每當政權交替時,新領導為了出政績,往往比較重視新的水利設施和水庫建設,但是對已建成的水利基礎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往往給忽略掉。落后的水庫設施無法維修,工程設施陳舊,無法發揮其功能和作用。

表3 安徽省除澇面積情況表
通過表3的除澇面積得出,從1991年開始至今除澇面積變化不大,每年保持穩定少量增長,面積一直維持在2000千公頃左右,但是安徽省每年洪澇災害發生頻率并不穩定,但是結合表1中的水災情況我們得出,安徽省就算在1991年發生最大規模的洪澇災害,受災面積達到5024千公頃時,安徽省1992~1994年年除澇面積為1979千公頃、1994千公頃、2020千公頃,2003年受災面積達到2415千公頃時,安徽省2004、2005、2006年的除澇面積為2219千公頃、2210千公頃和2194千公頃,在三年內年達到除澇標準的耕地面積變化也不大,再相比其他年份,得出無論安徽省洪澇災害有多嚴重,在三年之內安徽省的除澇面積雖然增長但是還是基本保持不變,正常來說發生洪澇災害后政府應該非常重視防災,從而大規模興修除澇工程或配套排澇設施,但是我們通過每次洪澇災害發生后的數據看出洪澇災害發生后三年的除澇面積增長情況并沒有顯示出安徽省重點治理易澇耕地的決心,也說明安徽省并沒有在水災結束后的幾年中大規模興修治澇工程或大規模安裝排澇機械,顯示出安徽省也沒有重視安徽省洪澇災害的發生頻率不穩定的情況,這也是安徽省洪澇災害成災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由表4可知,1991年有效灌溉面積為2719千公頃,2018年的有效灌溉面積為4538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增加了1818千公頃,增長率為66%,從增長率來看安徽省有效灌溉面積較高,但是相對于2018年的農作物播種面積而言,有效灌溉面積缺口依然較大,安徽省2018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為8771千公頃,而安徽省歷年來農作物播種面積變化不大。截至2018年安徽省有效灌溉面積仍然較低,在旱災年份農作物生產無法得到有效及時的灌溉,受災農作物容易受到影響,這也是安徽省旱災成災率較高的因素之一。

表4 安徽省有效灌溉面積情況表

表5 安徽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情況表
由表5可得,安徽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從1998~2018年并不是保持逐年增長,而是總體增長存在波動的情況,1998年安徽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672千公頃,2018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相比1998年的30年間的年治理面積只增加了317千公頃。例如,安徽省2018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為1989.18千公頃,但是水土流失面積仍然達到1231.3千公頃,說明安徽省一直到2018年水土流失仍然很嚴重,水土流失會造成農田的生產力下降,并且水土流失會讓沙土堆積在河道中,使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汛期河流吞吐量下降、排水困難,使洪澇災害在汛期極易發生,而對于湖泊來說,會降低其對水資源的調節問題以及蓄水能力,造成汛期容易發生洪澇災害,非汛期和旱年水資源不足的情況,可見安徽省在水土流失的治理上遠遠不夠,這也是安徽省水旱災害災情較重的原因之一。
分調研全省實際狀況,利用地形地理地貌特征,在適合和必須修建水庫水利設施的地區要大力建設水利工程。對于正在建設中的水庫水利工程需要進行嚴格的質量監督,尤其要注意過程監管,應充分利用當地監管機構,從工程建設中的例如設計、監理、材料采購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監督。加大對水利設施后續維護管理的資金支持力度。建立水利渠道建設基金,由安徽省單位,行業和協會籌集資金建設和修復水利設施,政府根據其建設和修復情況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這樣就提高了了動員全省參與水利的建設和維修的積極性。
農田基礎設施由于建設點較多,建設面廣,建設和維修難度較大,雖然建設投資小但是投資面太大,只靠政府來維持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實現農田在水旱災害發生時得到快速排澇和得到有效的灌溉,快速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和除澇面積,建議讓市場經濟參與進來,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讓社會投資者積極參與小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市場投資的積極性;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鼓勵民營企業集體企業積極的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這樣可以增加小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和資金總量,可以進一步完善小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追求農業高產量從而盲目擴大耕地面積上,擴大耕地面積,必然需要占用其他功能的土地。這主要體現在占用林地、圍湖造田和圍灘造田三個方面。長期看來對水旱災害的防災減損無疑是不利的。那么就需要對不利于耕作的區域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和退耕還河等措施來壓縮農業用地。保證安徽省尤其是西部南部山區的植被覆蓋。嚴格篩查山區,河道和湖泊的耕地,從而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這也在側面保證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壓力的減輕。
本文通過分析安徽省的水庫建設、除澇面積、有效灌溉面積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四個方面分析安徽省水旱災害嚴重的原因。在安徽省水利設施建設上存在水利設施建設速度慢,水利設施建設質量不高,水庫容量不高。造成水庫蓄洪能力不強,蓄水量較低,容易造成洪災嚴重無法蓄洪,水利設施容易被破壞,旱災農作物無法獲取足夠水資源,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除澇設施建設反應慢,沒有積極吸取教訓,農田除澇能力不強。有效灌溉面積方面,有效灌溉率較低,旱災年份農作物無法得到有效的灌溉。水土流失治理與水土流失差距較大。安徽省必須從水庫建設和修復、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入手來減輕水旱災害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