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寧,儲德平
(1.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桐城 231400; 2.江淮工業學校,安徽 桐城 231400)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 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1]中國的文化自信來源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以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它“關乎我們的民族風貌、地域特色、風俗習慣的延續和保持,甚至于行為品行、審美旨趣和生活德性的養成。”[2]因而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需要。本文以桐城文化為例,著重探討其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地方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肥沃的土壤、營養的來源,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各地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豐富的人文精神, 是人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1]。因此,弘揚地方優秀文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地方傳統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由人創造,為人所特有。一個地方的傳統文化是由當地的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勞作中所沉淀出來的東西,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習俗文化等。所以,地方傳統文化一般都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桐城是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地方傳統文化,同時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比如黃梅戲,依然在今天桐城的街頭巷尾傳唱著。桐城市建設了嚴鳳英戲迷俱樂部,請專家免費為市民提供黃梅戲教學服務;同時,俱樂部在全市所有鄉鎮和街道都建立了分支機構,吸引了大量的戲迷。除此之外,以“六尺巷”為代表的眾多民間故事與傳說,還有桐城的民間歌謠,均為桐城地方老百姓所耳熟能詳。
其次,地方傳統文化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精神支撐。文化含義的范疇很寬泛,但其核心還是思想,比如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甚至人的潛意識都會受到文化的影響。所以一個人在一個地方長大,耳濡目染,必然會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小到個人,大到城市,都會打上當地的文化烙印。因此,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這個地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桐城,其文化的內涵很豐富,有學者為其總結了六點基本特性:(1)中國農耕社會的儒家文化;(2)移民文化的包容性;(3)耕讀傳家的務實性;(4)家族傳嬗的延續性;(5)講學論文的擴散性;(6)與時俱進的開拓性[3]。從中可以看出桐城人有著崇實、尚文、精進、容通的精神。從改革開放初期開始,桐城人就以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和精明聰慧,活躍在祖國各地,并讓桐城的鄉鎮企業蓬勃興旺,前十年就由縣改為縣級市。桐城人還具有包容精神,“六尺巷”的故事便傳達了因為包容而帶來和諧的思想,這也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具備的精神。所以,桐城的傳統文化為桐城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撐。
再次,地方傳統文化含有豐富的教育資源。“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4]可見,對于傳統文化,一定要取其精華,學習其中對我們有益的部分。桐城文化中所蘊含的和諧禮讓、崇文重教、精忠體國等思想,是當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和所提倡的,這也決定著桐城的地方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這其中又以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為代表,它執文壇牛耳達二百余年,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而聞名,在當時形成了以桐城人為主體的作家群。曾任京師大學堂教習,清史館總纂的馬其昶就說過:“在小小的一縣范圍內,文儒碩輔多達千百位,人文盛況綿歷數百年,這在世界上恐怕也不多見”[5]。除了桐城古文派,桐城學派、桐城詩派、桐城書畫派及桐城民間文化等都蘊含有豐富的教育資源。
文化的傳承創新不僅是高校發展的基礎,同時,它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職責[6]。有高校的文化研究者就提出“高校文化傳承創新職能已經繼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之后成為高校第四大職能。”[7]所以,高校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頂端,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文化傳承創新的主陣地。尤其地方高校通常是一個地區教育、文化的中心,所以,它在傳承當地的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作為地方高校,由于長年根植于本地區,在保護和傳承地方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桐城師專是一所百年老校,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一直坐落在桐城這片土地上,浸染了這片熱土的風土人情。學校以及桐城市的圖書館、檔案館,還有市文化館、博物館等相關部門,藏有大量的書籍、實物等檔案資料,這些實物資料可以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提供物質支持。同時,在采集和整理桐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方面,本地學校有著人力和物力的雙重優勢,工作開展起來更為便捷,更有成效。
文化傳承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而高校作為一種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高深學術的文化機構,是高學歷人才集中的地方,吸納了眾多優秀文化傳承和思想文化創新的學者,這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桐城師專雖然只是一所地方專科學校,但也擁有一批熱愛桐城文化的研究者,而且其中大多數都是土生土長的桐城人。因為長期在桐城生活、工作,深受桐城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們對桐城文化有著天然的認同感和親近感。這使得他們在保護和弘揚桐城文化時擁有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同時在桐城文化的研究與傳承方面也會更為積極和主動,這也為文化傳承工作提供了良好條件。
文化的傳承工作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它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后盾才能運轉起來。國家通過制度關懷和財政撥款,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而處在教育頂端的高校,資金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桐城師專作為桐城市唯一的一所高校,它的辦學發展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資金方面有著穩定的來源和保障。另外,學校也非常重視桐城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在政策和資金上都給予了很大支持。在教師的科研工作上,有配套的研究經費,這樣的專款專用,提高了研究人員的科研積極性。
文化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它的傳承方式也不是獨立進行的。所謂傳承,就是傳授與繼承,所傳承的內容多種多樣,但傳承的對象必定是人,而且能夠傳承的人越多越好。中國很多傳統的學問、技藝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漸漸失傳,原因就在于有人傳授,無人繼承。所以,高校在文化傳承中,要發揮積極作用,要充分利用課堂陣地、科研陣地、活動陣地來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
學校是學生學習文化的場所,其最主要的陣地便是課堂,而且課堂上的莊重感、嚴肅性會讓學生認真對待。在課堂上傳播傳統文化,是最為直接也最為有效的一種傳播方式。這種傳播可以分為開設專題選修課和在教學中滲透兩種形式。
3.1.1 開設專題選修課 面對桐城的文化寶藏,桐城師專各個系針對自己系的特點,開設了很多相關的專題選修課。比如小學教育系,開設了《桐城派與桐城文化》的選修課,具體教學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根據學校編寫的教材進行教學,另一種是學校所有研究桐城文化的老師根據自己研究的領域開設講座,這兩種形式互為補充。藝術設計系,開設了桐城歌的表演課,聘請非遺文化傳承人來進行教學,通過舞蹈和音樂的形式來學習并傳承這門綜合的藝術。另外,藝術設計系還開設了地方戲曲黃梅戲的藝術欣賞課。學前教學系,傳承桐城歌謠,將桐城人的育兒智慧代代相傳。這些專題課的開設都有計劃地系統地傳播了桐城文化。
3.1.2 滲透到教學中 與專門開設的選修課相比,在其他課程中融入桐城傳統文化的形式是一種補充,是教師作為桐城人熱愛本地文化的一種自覺行為。它可以是在備課時的一種有意識的拓展,也可以是老師在教學時臨時性的延伸,是自己平時積累的一種傳授。這兩種方式都要求傳授的內容與課程內容息息相關,是教學內容的拓展,是自然的滲透,而不是牽強的捆綁。
在所有的學科中,除了專門的傳統文化課程外,大學語文與文化的關系最緊密,它輻射面廣,涵括內容豐富,可謂博大精深,所以地域文化傳承可以很自然地滲透到大學語文的教學中。除此以外,桐城的民間文學也是桐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豐富的桐城故事,也可以融入到大學語文、思政課的教學中;桐城派的名人名文可以融入到古代文學和古代漢語的課程中;桐城歌也可以進入樂理課中。
傳統文化的內容五花八門,并非都是有益的,要通過學術界的深入研究,才能剔除糟粕,吸取精華,正確認識和把握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揚。另外,傳統文化因年代久遠和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以及缺少相應的保護等各種原因,它的傳承工作面臨諸多困難,實物破損、文獻殘缺、資料不全等,尤其是一些非遺文化的傳承,由于老人的漸漸離世,而年輕人興趣不大,使得這方面的文化傳承難有接班人。而面對已有的資料,不能僅僅是保護,地方高校應擔負起研究的責任,挖掘價值,并進行科學的傳播。
3.2.1 組織團隊專項研究 研究工作不能單打獨斗,必須建立學術團隊,確立研究目標,充分發揮團隊作用。桐城師專成立了“桐城派研究中心”,吸納了大批熱衷于桐城文化研究和傳承工作的老師。他們積極開展了很多桐城文化的研究和傳承工作,比如設立了“桐城歌傳習基地”,進行田野調查,拍攝原汁原味的桐城歌視頻;建設“桐城派特色資源庫”搜集、梳理桐城派資料,使得這些資料系統化、條理化;開展暑期桐城文化的社會實踐,進行文化整理和傳播工作;設立“惜抱講壇”,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以及“非遺”傳承人,舉辦桐城文化方面的學術講座;組織桐城派研究會議,邀請國內外研究桐城派的專家進行研討等。
3.2.2 編寫校本教材及專著 開發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是高校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主要形式。課堂教學應以教材為依據,站在傳承地方文化的角度,最合適的教材是根據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目的、教學需要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自行編寫的校本教材。針對桐城派,桐城師專老師編寫了一系列的相關教材,如《桐城文化研究》《桐城派散文賞析》《桐城派名家文選》《桐城派學術研究精選集》《戴名世山水游記散文寫作技法評析》等。這些教材的使用,除了上述老師在課堂和講座中運用外,還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究,在探索中學習感悟,在研究中出成果,在研究中帶動風尚,一舉多得。
3.3.1 重視信息化傳播渠道 桐城師專在傳承桐城文化時,除了通過教學的形式傳播外,信息化的手段運用也非常廣泛。在學校里傳承的對象主要都是年輕人,所以用他們感興趣的方式,會使他們接受起來更為主動,也更為高效。首先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了保存資料,同時也是方便更多的人學習和了解桐城文化,學校把桐城文化的名師課堂和講座錄制下來,上傳到學校網站,成為共享資源;其次,建立了桐城文化愛好者的微信群、QQ群,方便大家交流學習;再次,開設桐城文化的微信公眾號,定期上傳一些與桐城文化有關的文章;最后,開設抖音號,拍攝一些與桐城文化有關的小視頻,比如桐城的風景名勝、民俗風情、校園里的相關文化活動,甚至桐城文化界的大事小事。這些信息化渠道提高了傳播的效率,尤其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3.3.2 建立文化傳承基地 文化的傳承除了課堂上的傳播和信息化的渠道外,還需要固定的場所作為文化傳承的基地。除了校外的考察場所,校內也可以建設以桐城文化為主題的文化館,以展示桐城各方面的文化,包括桐城派、桐城詩派、桐城畫派、民間文學、民俗文化、黃梅戲等。桐城師專的展覽館除了傳統的以史料文字和圖片為主的平面展示外,還有立體模型的展示,并運用聲光電的高科技,讓參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桐城文化。內容上除了桐城文化的直觀展示外,還有學校在桐城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們開展的各項活動的記錄,文化館成為學校的一張重要名片。
作為傳統文化,因其時代性、歷史性相對比較強,當代青年與其有一定的隔閡,如果只靠課堂上的知識傳授,其效果難以理想,學生也難以產生興趣,所以開辟第二課堂來讓學生傳承至關重要,以課堂活動的多種形式讓學生全方位、更直接地感受桐城地方文化,讓學生們產生興趣。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可以多樣化,比如可以開展桐城優秀古詩文的誦讀比賽、講述桐城故事比賽活動,通過誦讀詩文、講述故事來了解桐城先輩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們的故事;可以將桐城的名人故事搬上舞臺,以話劇的形式宣傳桐城的歷史文化;還可以走出校園進行實地的文化考查等。
文化的傳承是一項龐大的、系統的、復雜的、長久的活動,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個別少數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熱愛者去共同努力。高校因其擁有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以及具有廣大的受眾,所以在地方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