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奇
半月板是人體膝關節的組成結構之一,位于股骨髁間與脛骨平臺間,其對人體膝關節的功能、穩定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半月板損傷是常見的一種膝關節損傷,由于之前對半月板的了解不足,常用半月板切除術的方式進行治療,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多次研究發現半月板切除術后會引起膝關節軟骨發生改變,增加各種退變性疾病的發生風險[2]。隨著對半月板生理功能的不斷研究,目前半月板成形術逐漸成熟并取得滿意的效果[3]。本文為探討半月板成形術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94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7 例。(1)納入標準:①患者經關節鏡下檢查確診為半月板損傷;②精神、意識無障礙能夠配合完成研究。(2)排除標準:①合并患有其他嚴重的關節軟骨損傷或骨關節退變;②合并心、腎、肺等器官功能嚴重障礙;③重要資料不全無法獲取后期跟蹤信息。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本次研究的同意書,同時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對照組采用半月板切除術治療,常規鋪巾消毒后實施硬膜外麻醉,在患者大腿近端安置止血帶,穿刺點選擇髕下前內、外側,置入關節鏡,并向其注射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在關節鏡的輔助下觀察腔內組織,借助藍鉗咬除患者的半月板,清除碎屑,或者可以切開患者半月板的體部、后角、前角進行全部去除。清除完成后將關節腔內的碎屑、積液清洗干凈,放置引流管后加壓包扎。(2)研究組采用半月板成形術治療,常規鋪巾消毒后實施硬膜外麻醉,在患者大腿近端安置止血帶,穿刺點選擇髕下前內、外側,置入關節鏡,并向其注射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借助關節鏡依次探查患者關節腔內的組織、結構、半月板的損傷位置、程度及形態等,確定損傷類型后將破損的邊緣應用藍鉗咬除,殘端應用刨削器進行修整,將半月板組織寬度保留7 mm。對殘余的半月板進行修剪,形成半月板的體部、后角、前角,盡量多保留其組織。清除完成后將關節腔內的碎屑、積液清洗干凈,放置引流管后加壓包扎。兩組患者在手術完成后給予相同的訓練指導,以早活動、晚負重為原則,逐漸遞增活動量。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3.1 Lysholm 評分 分別在術前、術后14 d 和3 個月應用膝關節功能Lysholm 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進行分析,Lysholm 評分包括膝關節跛行、關節腫痛、承受、上下樓能力以及下蹲起立等項目,最后統計項目總分,總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恢復情況越優秀[4]。
1.3.2 膝關節功能主觀量表(IKDC)評分 分別在術前、術后14 d 和3 個月應用膝關節功能主觀評分量表(IKDC)對比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包括10 個項目,滿分為100 分,總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恢復情況越優秀[5]。
1.3.3 膝關節HSS 量表評分 在術后3 個月應用膝關節HSS 評分量表對比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包括疼痛、功能、活動度、肌力、屈曲畸形以及穩定性,滿分為100 分,總分越高表示術后患者的恢復情況越優秀[6]。
1.3.4 遠期膝關節功能 在術后6 個月應用Ikeuchi評價標準對比兩組患者的遠期膝關節功能,優秀:術后膝關節活動正常,無疼痛或其他體征;良好:術后膝關節活動正常,有輕微疼痛;一般:術后膝關節部分活動受限,伴有輕中度疼痛但可忍受;較差:術后各項指標均未達上述標準[7]。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SPSS 18.0 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6 例,女21 例;年 齡35~63 歲,平均(47.5±4.7)歲;病程0.2~15 個月,平均(7.5±2.3)個月;其中左膝受傷20 例,右膝受傷27 例。研究組男28 例,女19 例;年齡35~62 歲,平均(48.3±5.0)歲;病程0.3~14.7 個月,平均(7.2±2.5)個月;其中左膝受傷21 例,右膝受傷2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的Lysholm 評分對比 研究組術前Lysholm 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術后14 d、3 個月的Lysholm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Lysholm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Lysholm評分對比[分,()]
2.3 兩組患者的IKDC 評分對比 研究組術前、術后14 d 的IKDC 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術后3 個月的IKDC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IKDC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IKDC評分對比[分,()]
2.4 兩組患者術后的HSS 評分對比 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功能、活動度、肌力、屈曲畸形、穩定性、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的HSS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的HSS評分對比[分,()]
2.5 兩組患者術后遠期膝關節功能對比 研究組患者術后遠期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遠期膝關節功能對比 例(%)
臨床研究發現,老年患者發生半月板損傷在病理方面與中青年患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中青年患者疾病的發生大多是暴力所致,而老年患者的發生大多是與半月板變性相關[8]。隨著年齡的增加,半月板的水分會逐漸減少,引起半月板厚度變薄、彈性降低,同時增加滑膜炎的發生,引起半月板粘連影響活動度,隨著彈性應變、緩沖作用的不斷下降,最終引起半月板撕裂、磨損損傷的發生[9]。
下半月板切除術是臨床中治療半月板損傷應用較早的手術方法,其能夠有效地緩解臨床癥狀,從而恢復患者的關節功能,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隨著研究及長期的跟蹤回訪發現,患者在接受半月板切除術后,患者的脛、股骨間接觸面降低,導致負荷傳導受阻[10-11]。同時臨床研究發現半月板切除后,脛骨平臺與股骨髁間的壓力發生驟增,導致關節軟骨的退變速度增加,引起骨性關節炎提早出現,遠期的預后較差[12]。隨著研究的不斷發展,臨床提出在治療半月板損傷的時候要盡量保留半月板組織,并將其前角、后角、體部修整成均存在,保證其外形、厚度與正常的半月板組織差異降低,因此近年來半月板成形術逐漸被臨床廣泛應用[13]。
半月板成形術是對患者的病損部位進行修復,最大可能的修復受損的半月板,實在不能滿足修補原則的損傷部分再給予切除[14]。同時在切除不能修復的半月板后,對殘余的半月板進行修整重建,將其體部、前角以及后角三部分重新修正建立,使其形態盡可能地和原有的半月板保持相似性,該種手術有利于膝關節穩定性的維持,降低退行性病變的發生[15]。同時臨床大量研究證實,半月板成形術后重建的軟骨接觸面能夠降低對半月板應力的下降,從而降低發生骨關節炎等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在關節鏡下實施半月板成形術,不僅可以有效地清除患者半月板的異常破損部分,還消除了因受損引起的臨床表現癥狀,促進了短期癥狀的緩解;同時半月板成形術保留了半月板周圍游離緣的組織,對于患者術后的膝關節的功能改善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16]。通過本次的研究可以發現,對兩組患者應用不同評分量表對膝關節的功能進行評分,研究組術后14 d、3 個月的Lysholm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3 個月的IKDC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示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治療過程中,實施半月板成形術更有利于改善術后患者的膝關節的功能。
臨床研究指出,在進行半月板成形術后,就算僅保留患者少量半月軟骨的邊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發揮半月板的作用,因為其保留了部分半月板的生理功能[17]。在半月板成形術中,應用關節鏡能夠詳細的觀察患者半月板的損傷形態和范圍,從而確定半月板邊緣的保留范圍。通常保留半月板邊緣的范圍是在7 mm 左右,因此半月板邊緣保留過少會對半月板正常功能造成極大的影響[18]。在本次研究中發現,兩組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相比沒有明顯的差異,但是研究組的功能、活動度、肌力、屈曲畸形、穩定性、總分均高于對照組;表示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治療過程中,實施半月板成形術能夠更好的保留患者的膝關節功能,促進術后的恢復。同時在術后6 個月回訪患者,對其遠期的功能恢復程度進行對比,研究組患者術后遠期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了半月板成形術能夠更好的恢復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延緩術后退行性病變的發生。同時在術后給予兩組患者一定康復鍛煉的指導,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但是在手術中要注意的是,當患者半月板的關節囊至脛骨平臺部位發生完全撕裂,引起半月板供血障礙時,不建議應用半月板成形術,應盡快實施半月板全切術,因此在術前要仔細地對患者的損傷程度進行診斷[19-20]。
綜上所述,在半月板損傷的治療過程當中,半月板成形術的治療效果理想,能夠更有利于術后膝關節的穩定,更好地改善患者膝關節的遠期功能,同時能夠提高患者關節的活動度,降低了對患者日常活動造成的影響,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是研究也存在著樣本量小、研究指標缺乏等缺點,在后期的研究中應當擴大樣本及研究指標的選擇,使其結果數據更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