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峰 韓清波 曾小貞 郭雪梅
分娩是一個神圣的生理過程,分娩疼痛是困擾產婦分娩的一個難題,疼痛指數高居第二,許多初產婦因難以忍受疼痛而選擇行剖宮產,導致我國成為剖宮產率最高的國家[1]。盡管不少產婦希望進行自然分娩,但往往因分娩疼痛的原因望而卻步,因此如何減輕產婦疼痛,提高產婦自然分娩率受到了近年圍產醫學的關注[2]。當前國內開展藥物與非藥物鎮痛的研究中,非藥物鎮痛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認為非藥物鎮痛方式對產婦及胎兒是最安全,經皮電刺激聯合仿生氣囊助產的方式引起了醫務人員和產婦的廣泛關注[3]。經皮電刺激通過刺激產婦中樞神經系統釋放鎮痛遞質,激活阿片受體從而發揮鎮痛作用,降低產婦痛覺;而仿生氣囊的技術原理則是通過氣囊模擬胎兒頭部,有助于促進產婦宮頸擴張,進而加快產程,進而提高陰道分娩率[4-5]。因此,本研究選取2019 年1-12 月于本院擬陰道分娩的100 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以期探討經皮電刺激分娩鎮痛結合氣囊仿生助產對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于本院擬陰道分娩的100 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產婦無產科合并癥;(2)經B 超明確為足月單胎初產婦。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2)不同意接受本次研究者;(3)有剖宮產指征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50例。所有產婦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分娩管理方式,指導呼吸減痛方法及給予全程陪伴護理[6-7]。試驗組采取經皮電刺激分娩鎮痛結合氣囊仿生助產方式進行分娩。在產婦有規律宮縮后給予經皮神經電刺激,將第一對電極置于產婦的第10 胸椎及第1 腰椎位置,第二對電極置于2~4 骶椎脊椎兩側,并給予40~80 Hz的頻率,5~40 mA 強度的電刺激,持續鎮痛至整個分娩過程結束。對宮口擴大5 cm 后未破膜者行人工破膜,聯合采用氣囊仿生助產,于陰道上段及下段進行“上二下一”擴張[8-9]。助產士將陰道消毒,緩慢置入氣囊手柄,將氣囊乳膠頭置于陰道上段,首先采用1 cm/s 的速度將氣囊緩慢擴張到5 cm,保持1 min 后再擴張至7.5~8.0 cm,期間遇到產婦產生宮縮時停止擴張氣囊,待宮縮結束時繼續擴張,氣囊保持2~3 min 后,結束氣囊充盈狀態。再重復以上操作,擴張陰道1 次;在陰道下段時,緩慢將氣囊擴張至直徑為5.5~6.0 cm,擴張1 次,保留3~5 min。若產婦存在會陰彈性差、陰道口狹小或會陰部有炎癥、水腫等情況,助產士估計胎兒娩出困難時,則行會陰側切以利于胎兒順利娩出。當出現胎位異常、胎心音異常,頭盆不稱、胎兒缺氧等情況時,應立即終止陰道試產轉剖宮產術,以確保母嬰生命安全。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會陰側切率及剖宮產率、新生兒窒息率。(2)比較兩組第一、二產程時間。因剖宮產者不具備完整產程故只比較兩組經陰道分娩者的第一、二產程時間。(3)比較兩組分娩疼痛及滿意度評分。分娩疼痛評分通過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總分為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10]。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評價量表進行滿意度評分,總分為10 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 試驗組年齡20~31歲,平均(23.55±3.17)歲,孕周37~41周,平均(38.50±1.41)周。對照組年齡19~29 歲,平均(24.12±2.57)歲,孕周37~41周,平均(38.47±1.39)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會陰側切、剖宮產及新生兒窒息率比較 試驗組會陰側切率、剖宮產率及新生兒窒息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會陰側切率、剖宮產率及新生兒窒息率比較 例(%)
2.3 兩組第一、二產程比較 試驗組第一、二產程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第一、二產程比較[min,()]

表2 兩組第一、二產程比較[min,()]
2.4 兩組分娩疼痛及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且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分娩疼痛及滿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分娩疼痛及滿意評分比較[分,()]
產婦分娩時生理和心理上會發生巨大變化,且分娩的疼痛指數高,再加上社會因素等影響,導致近年來剖宮產率不斷上升,數據顯示我國剖宮產率已遠遠超過WHO 規定標準的15%,產婦及胎兒的近遠期并發癥發生率也隨之升高[11-12]。因此,提高我國產婦陰道自然分娩率,減輕產婦分娩痛苦是當前產科醫護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13]。近年來,經皮電刺激分娩鎮痛及氣囊仿生助產作為“無痛分娩”的方式之一,受到了廣泛的關注[14]。
經皮電刺激是通過電極片安放在人體皮膚上,使用低頻脈沖電流刺激皮膚的感受器,達到減弱外周痛覺沖動的傳入的作用,同時促進機體釋放一些內源性鎮痛物質,如啡肽等[15]。其核心理論基于“閘門控制學說”與“啟動內源性阿片鎮痛系統”[16-17]。閘門控制理論為傳導外周觸覺和壓力感覺的神經纖維興奮時,脊髓后角的T 細胞周圍的膠質細胞可控制閘門的關閉,從而抑制傳導痛覺的細纖維。經皮電刺激鎮痛方式即興奮粗神經纖維抑制細纖維的傳入而減弱疼痛的傳導[18]。此外,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與周圍神經系統有內源性的阿片肽及其他神經遞質形成的內源性痛覺調節系統,對疼痛進行調節。國外有研究表明,經皮電刺激可促進啡肽、腦啡肽類物質的釋放,該類受體可進一步激活阿片受體,阻止痛覺的傳遞,加強鎮痛的效果,當使用電刺激分娩鎮痛時,孕婦疼痛感明顯減輕[19]。
氣囊仿生助產是我國自主創造發明的,在我國大部分醫療機構內使用,為產科事業的進步提供強大的助力。該技術主要通過模擬胎頭作用于子宮頸,給予機械性的刺激來擴張產婦的宮頸,使其擴張,當宮頸擴張后,內源性的縮宮素及前列腺素大量釋放,使宮頸口得到軟化,有利于胎兒的娩出[20]。胎頭壓迫宮頸后可促進宮縮,同時擴張陰道,是肌肉松弛,胎兒受到的助力減小,產力增大,縮短產程,減輕產婦的疼痛。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第一、二產程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且會陰側切率、剖宮產率及新生兒窒息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經皮電刺激分娩鎮痛結合氣囊仿生助產有助于縮短產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并改善胎兒氧供。此外,試驗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經皮電刺激分娩鎮痛結合氣囊仿生助產能夠有效緩解產婦疼痛,擴張產婦陰道和宮頸,降低產婦恐懼心理,從而顯著降低產婦疼痛感覺;同時,經皮電刺激產生的內源性鎮痛物質以及氣囊擴張發揮的機械性刺激均有助于產婦宮頸軟化和縮短,增強產力,減少了對盆底組織的損傷,有助于產后迅速恢復,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產婦的滿意度評價。
綜上所述,經皮電刺激分娩鎮痛結合氣囊仿生助產作用效果明顯優于傳統分娩管理方式,明顯縮短產程,產婦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