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紅生 梁朝瑩 羅任 蒙芝健 勞世高 李旭 張梅馨 韋振飛陳科光 張健 胡思科 黃耀晴 雷梁
腰腿痛是指發生于機體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等處的疼痛,可伴有一側或兩側下肢痛、馬尾神經癥狀,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具有反復發作、病程長及治療困難等特點,若不及時有效診斷并對癥治療,將會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威脅患者健康水平[1-2]。研究表明,腰腿痛已成為影響軀體功能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3],且臨床要以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和提高生活質量為主要治療目的。Modic 改變是指在MRI 影像學檢查中椎間盤終板與終板下骨信號的異常變化,其與機體腰腿痛、治療方式選擇及預后評估等存在明顯關系[4-5],因而確定患者Modic 改變分型,對臨床評估腰腿痛、改善患者生存條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目前關于Modic 改變的影響因素尚無統一定論,且臨床研究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而對于欠發達地區的研究相對較少[6]。廣西欽州市地處西南,經濟和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為探究廣西欽州市腰腿痛患者腰椎Modic 改變的影響因素,本文選擇欽州市1 520 例慢性腰腿痛患者,采用單因素和logistic回歸分析其病例資料,旨在為臨床診治和預防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6 年4 月-2019 年4 月于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的1 520 例慢性腰腿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MRI 影像學診斷結果,將患者分成Modic 改變組(n=257)和對照組(n=1 263)。(1)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腰腿痛診斷標準,即存在下腰、臀部及骶髂等部位疼痛感,并伴有下肢疼痛或馬尾神經等癥狀[7];②慢性腰腿痛癥狀持續至少12 周;③所有患者均能耐受腰椎磁共振檢查;④年齡18~65 歲;⑤患者病例資料齊全、完整。(2)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系統或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合并腰部創傷或先天性畸形者;③合并肝、腎及心臟等重要臟器官嚴重損傷者;④行腰椎相關手術者;⑤不配合者。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該研究方案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批準。
1.2 方法
1.2.1 基線資料 研究人員自行設計調查問卷,采集慢性腰腿痛患者基線資料,內容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民族、居住地、婚姻、職業(輕體力勞動者:企事業單位白領、公務員等辦公室職員類;中體力勞動者:餐飲服務、廚師、技師等服務行業;重體力勞動者:農林牧漁業,裝卸工等)、學歷等人口學資料;冠心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病程、腰腿痛視覺模擬(VAS)評分、椎間盤退行性改變Pfirrmann 分級、椎間盤突出、Schmorl 結節及腰椎滑脫等病情狀況;空腹血糖和血脂等生化指標。
1.2.2 質量控制 由研究人員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以一問一答或收集入院患者基線資料等形式填寫,雙人復核,體質量指數、生化指標檢測均以校正計量后的儀器、儀表測量,研究人員不得有任何結果的暗示,同時在調查結束后復檢10%的研究對象,抽查不合格率小于0.5%,確保病例資料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1.2.3 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者均行MRI 檢查,設備為德國西門子MAGNETOM ESSNZA 型號1.5T磁共振掃描儀,T1加權像(T1WI)掃描序列:TR/TE=420/13.6 ms;T2加權像(T2WI)掃描序列:TR/TE=3 000/100 ms,層厚5.00 mm,層距6.25 mm,采集兩次,矢狀位椎間盤T1與T2加權均掃描9 個層面,應用自旋回波脈沖序列成像法。
1.3 評價標準 (1)Modic 改變診斷標準,Ⅰ型:T1WI 上終板和鄰近骨質為低信號,T2WI 上相對正常終板為高信號,臨床表現為炎癥或水腫;Ⅱ型:T1WI 上比正常骨髓信號高,T2WI 上也升高,但不如T1WI 顯著,臨床表現為骨髓由黃色替代成紅色;Ⅲ型:T1和T2均為低信號,臨床表現為骨纖維化甚至骨硬化[8]。(2)VAS:應用10 cm 評分法,分值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9]。(3)Pfirrmann 分級:應用Ⅰ~Ⅴ級表示,分級越高,表明患者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越嚴重,其中Ⅰ、Ⅱ級為正常,Ⅲ、Ⅳ、Ⅴ級分別表示輕度、中度及重度退變[10]。
1.4 統計學處理 SPSS 25.0 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行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在1 520 例慢性腰腿痛患者中,257 例(16.91%)患者出現Modic 改變,設為Modic 改變組,Modic Ⅰ、Ⅱ、Ⅲ型分別有87、137、33 例;其他1 263 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吸煙史、飲酒史、職業、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病程、Pfirrmann分級、椎間盤突出、Schmorl 結節和腰椎滑脫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他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以是否發生Modic 改變為因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體質量指數、Pfirrmann 分級、椎間盤突出和職業是發生Modic 改變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3。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例(%)

表1 (續)

表1 (續)

表1 (續)

表1 (續)

表1 (續)

表1 (續)

表2 變量賦值情況

表3 logistic回歸分析
慢性腰腿痛是中老年常見的病癥之一,其是指發生于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等處的疼痛,可伴有一側或兩側下肢痛、馬尾神經癥狀,其病因較為復雜,可能與退行性病理改變、腰肌勞損、先天發育異常及外傷后遺癥等有關[11]。研究表明,終板是維持椎體和椎間盤組織轉化和吸收脊柱負荷功能的重要構成,其生理或病理改變會影響機體椎間盤功能[12],而不同程度的Modic 改變則表示終板不同程度的退變和損傷,且Modic 改變與機體腰腿痛存在一定的聯系,而腰椎間盤突出是椎間盤功能退變的一種表現形式,故而推測Modic 改變與機體腰椎間盤突出存在某種聯系,但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尚無定論,且與不同地區亦有關系[13]。為探討廣西欽州市慢性腰腿痛患者Modic 改變的相關因素,本文選擇2016 年4 月-2019 年4 月1 520 例慢性腰腿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Modic 改變的影響因素,旨在為臨床診治和預防提供參考。
本研究中的1 520 慢性腰腿痛患者,257 例患者出現Modic 改變,發生率為16.91%,而崔鳳珍等[14]研究529 例頸部疼痛患者表明,其Modic 改變有102 例,發病率為19.28%,略高于本文研究結果,可能與患者發病部位和樣本量有關。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吸煙史、飲酒史、職業、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病程、Pfirrmann 分級、椎間盤突出、Schmorl 結節和腰椎滑脫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對上述指標行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體質量指數、Pfirrmann 分級、椎間盤突出和職業是發生Modic 改變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分析認為,高齡是發生Modic 改變的獨立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軟骨終板呈現緩慢退變過程,椎間盤正常營養代謝功能紊亂,進而因外力承受力降低而出現椎間盤下骨骨折,誘發終板功能異常,同時高齡患者往往伴隨骨質疏松,增加骨折的發生率[15-16];體質量指數可反映機體的胖瘦程度,超重和重體力勞動者具有共同的特點,即椎體負荷大,機體磨損退變嚴重,增加終板壓力而使機體出現炎癥或微小骨折,引發Modic 改變[17-18]。Modic 改變的發病機制與反復力學負荷引發的終板微小損傷有關,而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可能是其主要因素,終板與軟骨下骨的連接處較為薄弱,當發生椎間盤突出時,可能誘發薄弱處顯微骨折,同時椎間盤反復受損或退變,易聚集髓核內炎癥因子,加重Modic改變進程,而Pfirrmann 分級是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常用指標,腰椎間盤突出是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主要形式,因而Pfirrmann 分級是腰椎間盤突出嚴重程度的具體表現[19-20]。臨床應綜合考慮上述諸影響因素,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和防治措施。首先應用影像學準確評估Pfirrmann 分級、腰椎間盤突出及Modic 改變分型,確定最佳的治療方式和手段;針對高齡患者,適當給予抗骨質疏松治療,縮短康復周期;針對高血壓患者,需密切關注患者血壓變化,防止高血壓引發的并發癥;針對高強度職業患者,宜根據勞動強度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適當降低勞動強度,以降低Modic 改變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次研究對象僅限就診于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1 520 例慢性腰腿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不能完全反映欽州市腰腿痛患者全部因素,同時缺乏本地區相類似慢性腰腿痛與腰椎Modic 改變關系的研究,因而臨床仍需進一步擴充樣本量和研究時間,以驗證并補充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年齡、體質量指數、Pfirrmann 分級、椎間盤突出和職業是發生Modic 改變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宜針對上述因素制定切實可行并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降低慢性腰腿痛患者Modic 改變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