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汪小慧,曹家銘,趙柳絮,張 健 Lin Lin & Wang Xiaohui & Cao Jiaming & Zhao Liuxu & Zhang Jian
(1.北華大學吉林省木質材料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吉林吉林 132013;2.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南京 210037;3.北華大學理學院,吉林吉林 132013)
滿族文化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對于我國的歷史發展進程具有不可磨滅的深遠意義。東北地區是滿族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因而,滿族文化也成為了東北地區的一個極具標志性的特色。在滿族文化的大背景下,滿族炕家具作為民俗家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東北地區特有的本土民俗文化。滿族炕家具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條件、民族文化與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區別于其他民族且獨有的圖紋樣式和裝飾風格,同時也成為了滿族民俗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具受到了沖擊[1]。因此,將新的思維模式與民族家具相融合是民族家具走向的新趨勢,讓民族家具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2]。
東北地區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滿族散居全國各地,其中以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自治區等自治區、直轄市人口居多。滿族早期的時候大多是依山伴水而居,進而適應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等,滿族的民居充分體現了滿族民俗對自然地理環境的適應。
滿族是在建州女真的基礎上融合了蒙古族、朝鮮族、漢族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滿族實行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滿族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在原來的黃、白、紅、藍四旗的基礎上,分正、鑲派別,共八旗[3]。滿族人民有著十分豐富的生活習俗。例如: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備之品;結婚時,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兒童出生時,懸弓箭于門前。滿族農村房屋的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幾乎都是坐北朝南。家中一般北炕為大,南炕為小,因此,長輩大多住在北炕,小輩住南炕[4-5]。
早在半坡時期,我國的黃河流域中的半地穴建筑就有了炕的影子,炕被視為華夏祖先從穴居轉到室居的里程碑式的建筑之一。火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木材等燃料燃燒產生的熱量,慢慢地對火炕進行加熱,最后煙氣從煙囪排出。火炕的構造是由炕面及煙道組成,建造火炕的材料一般需要磚、水泥板、石頭、水泥、黃泥、保溫土等,在紅磚普及之前大多由土坯制成,目前是由紅磚和水泥鋪板而成[6]。煙道的結構為“S”形狀來回繞圈排列,煙道再用土填起來,這樣更結實并且炕面不易下沉。
火炕一般是建造在房間的南部且幾乎能占整個房間的一半,三面靠墻,其中南面有很大的窗戶[7]。北方建造的炕,內部是用磚堆砌的炕間墻,其中有煙道,然后用水泥板覆蓋在最上面,水泥板上面再用黃泥或水泥抹平,泥干后鋪上些稻殼,炕席鋪在稻殼上,稻殼使炕變得柔軟,使人坐臥在其上會感到更加舒適,最后將席子鋪在火炕上使用,稱為“炕席”。炕席(圖1)是過去東北人家的炕上用品,一般是用高粱桿的外皮或蘆葦破開編織的席子[8]。炕席的表面非常平整光潔、花紋美觀板正、寬窄均勻、易于擦拭,與火炕的搭配使用極其和諧,是編織的佳品[9]。火炕外邊靠過道側的炕上一般都使用炕沿,炕沿的材料一般選用樺木、椴木、柳木等。炕沿的使用有效避免了人與土坯的直接接觸,另外,炕沿也具有防寒的功效。
炕居家具已經普遍流行在宮廷之中、市井之中,不同的場所中所使用的炕居家具的用材也是不盡相同的,其中,宮廷家具通常顯示著皇家尊貴顯赫的地位,因而偏好較深沉的顏色,這種顏色會顯得居室高貴、典雅,因此一般采用紫檀木、黃花梨、紅木、雞翅木等木材。而百姓家中不會經常使用這些貴重而珍稀的木材,同樣也沒有宮廷家具那么講究,但是民間也有很多商人、官員及寺廟等,由于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其木材材質的要求也相對較高[10]。如:椅子、凳子等家具一般使用榆木、柞木等柔韌性較好的木材,箱子、柜子等家具,一般使用榆木、楸木等強度較高的木材,桌案類家具一般使用榆木、柏木等[11]。

炕桌的造型結構特點幾乎是在模仿大型桌案的工藝手法,但它的外觀造型卻更富于變化。如:鼓腿膨牙炕桌,三彎腿外翻炕桌等。炕案相對炕桌要窄一些,一般情況下是靠著墻壁放在炕的兩側,炕案的上面可以擺一些陳設或日常生活用品[12]。炕幾的別名又稱“靠幾”,炕幾的長寬比例與炕案相似,但炕幾的高度一般比炕案矮一些。它的外觀造型豐富多樣、用材講究、雕飾繁瑣、整體尺寸寬大、氣勢宏偉,觀賞性和裝飾性極佳[13]。炕柜的整體略小,只能擺放在炕上,并在炕上使用。一般來講,“炕柜”是屬于東北地區的特有家具,有圓角柜和方角柜。
裝飾紋樣一般呈現在家具的表面,用來裝飾家具。不同的裝飾紋樣代表著不同的寓意,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東北傳統炕居家具的裝飾紋樣一般分為以下幾種:
①植物裝飾紋樣:竹子紋、松樹紋、梅花紋、蓮花紋等。
②動物裝飾紋樣:龍紋(圖2)、鳳紋、麒麟紋、仙鶴紋等。
③人物裝飾紋樣:神仙紋、戲劇人物紋、侍女紋等。
④文字裝飾紋樣:回字紋、福字紋、順字紋、祿字紋等。
⑤宗教裝飾紋樣:鳥形紋、日月紋、星辰紋、云紋等[14]。
滿族博物館中的火炕較好地還原了吉林地區滿族火炕的家具特點。該火炕為萬字炕,分為南炕、北炕和西炕。南炕長大約2.4m、寬約1.2m左右;北炕長大約2.4m,寬約2.0m;西炕長大約1.6m,寬約0.6m;炕的高度大約在0.7m(圖3)。一般情況下,南、北炕較寬,較大,南、北炕是供人們生活起居所使用的,人們的吃飯、寫字、睡覺等活動都是在炕上進行的,是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心,而西炕會比南、北炕窄一些,但偶爾也有同寬的情況,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圣地,也有“佛爺炕”之稱,任何人不得在此坐臥、用飯、放置雜物等,這也是正所謂的“西炕為大”。西炕與南、北炕相連,構成了我們所熟知的萬字炕[15]。
火炕一般由土坯或磚塊建造而成,炕面一般是由黃泥或水泥涂抹而成。為了炕面的潔凈,要在炕面鋪上一層席子,稱為“炕席”,滿族博物館中火炕的炕席,是采用蘆葦條編織而成。蘆葦有利血通脈、逆不下食等預防和保健的性能,另外長期使用蘆葦炕席,可取心體之火、預防感冒、牙齦腫痛和預防血脂稠、偏癱等功效。同時,蘆葦炕席也有平整光滑、舒適親膚、冰而不寒等優點,與火炕搭配使用起來非常和諧[16-17]。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將滿族炕文化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當今社會發展極其迅速,大眾對民俗文化日漸冷落,現代家具幾乎占盡市場。因此,將滿族炕家具與現代工藝相結合是滿族炕家具發展的新趨勢。滿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少數民族的智慧結晶,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滿族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沖擊。為了保護傳承民俗文化,將滿族這種特色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中,將火炕及炕居家具與現代家具形式相結合,使現代人們在感受時代發展帶來的便捷的同時體驗、感受并傳承民族文化。
本文從滿族家具入手,圍繞著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社會經濟條件分析了炕及炕居家具的歷史背景和發展現狀。東北地區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這為東北傳統炕家具的制作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材料。家具與民居、建筑是密切相關的,通過充分認識滿族炕家具的基本特性,從造型、符號、材料、裝飾紋樣等方面提煉出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的基本元素,為滿族炕居文化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