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冠青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困難群體受到高度關注,各地都在積極做好困難群體的生活保障,加大臨時救助制度。其中,不能忽視的還有疫情沖擊下的打零工群體。他們很多是進城務工、通過臨時性工作貼補家用的低收入人員,工作機會受市場變化影響較大,抵抗風險的能力也相對較低。
受疫情影響,餐飲、建筑、家政、維修等強接觸性行業都遭到較大沖擊,而這些正是打零工群體較集中的領域。由于他們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較為松散,很多人通過“日結”的方式獲得勞動報酬。一旦在長時間缺少工作機會,他們的正常家庭運轉就會遭遇困境,還可能產生致貧返貧的風險。
對此,可以通過村(居)委會、社區網格員等基層工作人員的全面摸查,對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困難的家庭提供一段時間的現金補貼、基本生活物資等,完善臨時救助機制。針對居無定所的外來務工者,也可以設置臨時安置點予以幫扶,解決基本生活困難。
從長遠來看,仍有必要在法律層面明確零工經濟的勞動關系性質,使其納入社會保障和管理的范疇。零工經濟,由于勞動者流動性較強、工作關系變動較多等特點,不僅使其難以正常受益于公共福利體系,也給相關監管工作帶來困難。因此,有必要從法律上厘清勞動性質和主體責任,在制度上實現“應保盡保”。
傳統找工渠道不暢,并不意味著打零工群體就無用武之地。在市場環境的變化之下,不少企業都考慮采用靈活的用工模式,以更多元的雇傭結構提高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政府有關部門需組織搭建信息發布平臺,讓供需雙方都能精準、及時、全面地獲取相關信息,并通過組織在線招聘會等方式拓展找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