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認清形勢,選好路徑,做好事情,蘊藏著非常豐富的內容,開發商轉型開發園區,一定要有詳細的調查研究,切不可因為園區的產品表面上比較簡單,而輕視它。
關鍵詞:園區定位;招商政策;盈利能力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9138-(2020)08-0067-68 收稿日期:2020-06-04
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成熟,土地市場競爭也越發激烈,而進入住宅用地市場的門檻越來越高,從權威機構統計結果來看,2019年300城共成交住宅用地9281宗,成交總價為4.3萬億元,平均每宗地價格為4.6億元,超過了小型開發商的支付能力。而工業用地成交12391宗,成交總價為2246億元,平均單宗土地價格為1813萬元,遠遠低于住宅用地的價格(見圖1)。而從盈利能力來看,一個成功運作的住宅項目,一般利潤率只有10%-20%,甚至更低。而一個成功運作的產業地產項目,利潤甚至能超過50%。
資金需求量小,利潤率高,那么為什么很少有開發商做園區開發呢?
一個字,“難”。
首先,難在定位和產品設計。萬事開頭難,對于園區開發來說,開頭的定位和設計至關重要。園區不像住宅,普通購房者的需求其實比較雷同,只要分出高中低端需求,再考慮個性化需求,而且有大量的研究都集中于住宅領域,研究得很透徹了,開發商已經“唯手熟爾”了。而園區開發則不同,作為2B的產品,可以說不同行業,生產不同產品,就需要不同的園區建筑,標準化產品有沒有?也有,但不多。園區開發商中,聯東的園區標準化比較強,但即使有30多年的豐富經驗,發展到現在,也走了很多彎路。可以說標準化產品,表面上似乎比較容易,但實際運作起來,沒有豐富的經驗,是玩不轉的。
其次,難在招商,當前中國的各類園區15000個,各個園區都存在著不同的競爭關系。吸引企業,不僅需要良好的政策、各類的優惠,更需要良好的產業環境,企業入駐一個園區,往往首先要選擇城市,其次就是選擇園區的聚集產業,一個互聯網企業,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入駐醫療產業園的(當然,如果是醫療大數據產業園則另當別論)。
再次,運營難。園區開發完,招商超過80%。似乎就是萬事大吉了?完全沒有,實際上難題可能是剛剛開始。開業的熱鬧往往不能掩蓋后期存在的問題。中國有大量的園區都處于不景氣的狀態,企業來來去去。開始的時候,企業看中了園區的優惠政策或者產業環境,但很快有園區打著更優惠的政策,更好的產業環境,于是本來人園的企業,又搬出了園區,此類情況,數不勝數。
如何破解產業地產的開發難題?
可以用三個詞來總結:認清形勢、選好路徑、做好事情。
認清形勢,就是要對國家、地區的政策、法規以及發展規劃等,要有清醒的認識。比如目前國家提倡新基建,那么園區的定位,完全可以新基建為核心,但不能一窩蜂的進入某個新基建的領域。一方面要對整個形勢進行研究,國家的新基建總投資計劃是多少,就是這個市場總量有多少,一方面要研究目前有多少園區在做新基建,分析清楚餅有多大,有多少人來分?其實還有一方面很重要,就是新基建究竟能分多少領域,哪些領域還是空白,還是藍海?自己的園區能不能進入這片藍海?
選好路徑,要學習先進的經驗,可以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國外可以學習硅谷、倫敦金絲雀碼頭、緯壹科技城,國內的比如浦東新區、蘇州中新工業園,也可以學習聯東、華夏幸福、宏泰、億達等園區開發企業。當然不能盲目迷信海外的先進經驗,因為中國發展到現在,很多產業已經發展到國際的前列,有些產業即使略慢于其他國家,但也要考慮產業園建成后的整體形勢,總之一方面選擇的路徑要適合自己,另一方面就要適當超越當前的形勢,避免園區建成了,已經落后于行業了。在這技術快速迭代的時候,園區產品要有一定的靈活性。
最后就是做好事情,具體到做事的層次,都是繁復而重要的,魔鬼在細節,但細節又是太多而不能一一提及。在經營中,物業管理、園區人氣打造、產業形態的構建,都非常重要。一些不經意的小事,比如稅收的賬也是很重要的問題,現在開發園區,往往和當地政府簽一個很詳細的稅收方面的合同,如果園區在開發完成幾年內不能為當地政府貢獻一定數量的稅收,當地政府就可能收回園區(有可能給一定的補償,但微乎其微)。所以園區開發者必須算好這個賬,稅收問題有時會非常復雜。比如某企業從A城區的B產業園遷移到C產業園,但稅收并沒有轉移,C產業園所在地的政府,可能會因為某企業的稅收不能進入它的小區域,而不作為C產業園貢獻稅收,C產業園由于沒有詳細計算,造成稅收不達標,最后幾乎要被收回土地使用權。凡此種種,都要有仔細的統籌和計算。
破解產業地產開發的難題,以上三個詞也就夠用了,但簡單的三個詞,蘊藏著非常豐富的內容,開發商轉型開發園區,一定要有詳細的調查研究,切不可因為園區的產品表面上比較簡單而輕視它。
文章來源:本文由中國指數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