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1月從美國西海岸出發,3月停靠關島海軍基地的美國“西奧多·羅斯福”號航母(以下簡稱“‘羅斯福號航母”)正在經歷一場看不見的“斗爭”:直徑60—140納米的新冠肺炎病毒造訪了總長332.9米的“羅斯福號”航母,并以后者千億分之一的體量導致“羅斯福”號航母“休克”。
截至4月29日,一路攻城拔寨的疫情已造成969名艦員檢測結果呈陽性。在確診名單中,包括此前因疫情暴發向國防部發出求援信,被美國高層批評“極差判斷力”而遭到解職的前艦長克羅澤。
對于擁有龐大航母群的美國而言,這艘史上造價最高的大型核動力移動作戰平臺出現疫情,并不會對美國軍事實力產生影響,但在近幾年的軍事轉型及戰略調整中,美國為維護其單邊主義霸權過于依賴航母導致其身陷“航母困境”的現象引人深思。
當地時間4月2日,在近5000名“羅斯福”號航母海軍艦員的不舍目送中,海軍上校布雷特·克羅澤被解職,離開了載有上百億昂貴軍事武器的“羅斯福”號航母。
消息傳出,立即引發美國各界對美國海軍包括美國五角大樓的不滿及抗議。抗議者認為,美國政界及軍方不能因為克羅澤肩負海軍指揮人員的身份,就要求他必須在任何時候無條件地服從上級指揮,并且不能提出任何異議。
“美軍航母是否處于作戰狀態,是決定美國海軍高層在此次疫情中的做法是否符合軍方要求的問題關鍵。”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葉海林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
葉海林告訴記者,美軍在亞太和印太地區對“羅斯福”號航母的戰略部署并非作戰性質,并且克羅澤在擔任艦長期間作出求助決定時,美軍并未處于作戰狀態下。如果航母未處于作戰狀態,航母就是一個軍事單位,這種情況下艦長對自己的艦員負責,提出要求軍艦靠港隔離治病,沒有不妥。
在上述事實基礎上,美國軍方公開表示的所謂的“克羅澤指揮的‘羅斯福號處于作戰狀態,因而必須無條件執行作戰任務”這種說法,并未得到包括航母艦員及美國公眾的支持。“美國公眾普遍認為,此時應首先考慮艦員的安全問題。”葉海林說。
疫情并未中止美國軍方繼續推進戰略部署的行動。盡管美國海軍4月23日表示,“羅斯福”號航母官兵已全員接受新冠病毒檢測,但準備前往西太平洋接替“羅斯福”號的“尼米茲”號航母也有艦員感染。在此之前,分別停靠在日本和美國西海岸的“羅納德·里根”號航母和“卡爾·文森”號航母也相繼“感染”。美軍太平洋艦隊4艘航母全部留下了新冠肺炎病毒“造訪”的腳印。無生命的病毒無形中揭示出了一個涉及美國海軍眾多艦員生命的問題:疫情當前,為何美國航母并未停下遠航腳步,并且接連“感染”?
關于美國多艘航母出現新冠肺炎病毒的原因,有多種猜測。“從流行病學調查的技術性角度來說,一艘航空母艦的行動軌跡、接觸途徑是有限的,調查本身相對陸地上的城市而言沒有那么難,但問題在于截至目前,美國還沒有對“羅斯福”號航母的感染途徑作出說明,流行病學調查也沒有一個結論。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不是說美國對此重視不夠,美軍不可能對自己的航空母艦‘感染這件事不重視,只能說明盡管它的技術水平很高,但它的流調水平以及對疫情的管理和能力存有很大的反思空間。這也是為什么美國現在很多軍事基地出現相互感染,包括美國各州之間無法切斷傳染源的重要原因之一。”葉海林指出。
盡管美國政府在應對疫情方面的表現乏善可陳,但這并未阻止美國政府在疫情期間發表雙標言論。“美國政府一方面對外要求他國公開疫情,一方面在疫情初期維持本國確診方面的不透明行為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關注。世衛組織1月份曾對媒體指出,某些發達國家在提供國內案例確診方面非常不配合。”
疫情困住了航母,導致艦長被解職、代理海軍部長被撤職,是偶然還是必然?
葉海林對本刊記者說,疫情發生時,美國正在大力推動軍事改革與重新部署,戰略方向從過去的全球控制轉向重點遏制亞太地區主要對手,為此進行了一系列軍方人事調整,包括海軍在內的美國軍方的很多高層人士都處在劇烈的人事變動中。
前代理海軍部長莫德利因在解職克羅澤一事中表現出的辱罵行為被撤職,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只是美國此次軍事體制改革過程中的一個縮影。美軍處于調整作戰架構、重新進行戰略部署的改革“窗口期”,是導致艦長被解職、代理部長被撤職的第一個因素。
“其次,美軍跟其他國家軍隊存在非常明顯的不同。美軍是一支全球部署、隨時處于戰備狀態下的軍隊,軍事機器24小時滿負荷運轉,在此情況下,一旦出現疫情,對美國軍方的部署情況、戰備能力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美國非常害怕在疫情中失去對主要對手的威懾力,所以希望盡可能地保存戰斗力,這種目的和軍隊在疫情面前保證部隊安全之間存在矛盾,是導致在全世界所有軍隊中,美軍疫情最為嚴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葉海林同時表示,美國軍方目前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即:盡管特朗普用來貫徹其軍事改革想法的這批人也有軍方履歷及經驗,但普遍由于離開軍隊已有一段時間,與現役職業軍官之間存在認知方面的矛盾。“在理順關系、制定改革方案時,美國軍方內部實際上矛盾重重,所以特朗普任命的很多軍事部門的主官都不‘長命。這使得本來就處于體制改革混亂狀態下的美國軍方出現了高級指揮人員面對疫情時反應非常遲鈍、對突發問題處置沒有章法的局面。”
作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轉型的下屬的組成部分,美國政府從2017年12月份開始進行軍事轉型,大力推動印太戰略,將作戰目標從過去對全球進行控制轉向大國競爭,因此它的軍事體制、軍事部署都要進行相應調整,要提出新的軍事理論去與對手對抗。
為實現軍事戰略,美國要對軍隊進行重新調配與部署,包括后撤陸戰隊與轟炸機,前置兩棲攻擊艦武裝力量。葉海林表示,美國一方面要推進全球行動,另一方面要重新部署戰略,兩者同時推進導致部署難度大增,相當于在不關機的狀態下給電腦重做系統并配置硬盤。
“美國海軍目前的全球作戰能力中,航空母艦是核心,每艘航母都有明確的任務活動區域。疫情期間,其部署在印太地區的4艘航母皆出現病例,這使美國認為航母停擺對其全球霸權戰略造成了威脅,但從軍事戰略角度來講,這種擔心并無依據。”葉海林指出。
疫情無形中成了一面放大鏡,凸顯了美軍海軍存在過度依賴航母的問題。葉海林指出,從目前來看,航母在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方面的表現非常脆弱。盡管美國在無人機、無人艦艇,包括小型艦艇常態化、前沿化方面作出了布置,但截至目前并不能取代航母,美國未來仍不得不依賴航母。由于航母造價及維護的時間及經濟成本高昂,如果美軍對航母依賴不減,航母的作用會越來越大,相應的弱點就會越來越明顯,美國海軍或將陷入“功也航母,過也航母”的“航母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