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
無論是今年還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在我們有生之年,遇到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新的時代不只是“喊喊口號”的新時代,而確實是一個可以在歷史教科書里看到的變化之年。
我想著重從“雙循環與新基建”的角度分享一下最近幾年的觀察。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充滿了緊張感、焦慮感。無論你是來自于政府、投資機構,還是創業企業,過去只是在電視上看看而已的一些因素,現在要作為企業經營或者是投資當中的一個考量了。
新基建,就是現在必須要認真學習、認真思考、認真考量的一個事情。
5月份,中國正式提出了國內國際雙循環這樣一個構想。這個事非常重要,大家不要覺得這個宏大的命題或者是發展跟你沒什么關系,其實跟我們每個人密切相關。
“雙循環”的核心要義是什么呢?
5月23日,中國政府領導做了比較精確的闡述,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出發點、落腳點,特別強調的是“逐漸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短期來講,雙循環是“十四五”規劃重要的關健詞;長期來講,這意味著我們過去的國際大循環格局肯定會發生變化。
國內大循環可不可以搞成?可以,也是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徑。
那么在國際國內雙循環背景下,有哪些關鍵問題呢?我個人初步總結了一下,大概有6個關健詞。
未來的世界,從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角度來講,很難再回到全球化最繁榮的時候。
投資機構在全球的投資,對外幣基金的管理,還有創業企業的“產業鏈布局”,可能都要考慮“目的地”,特別是跟中國關系發生變化的這些國家或者是經濟體,了解他們對于投資和并購的態度。也就是說,我們的國際投資風險增加了。
簡而言之,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為過去的需求拉動主要是靠外需,這種局面確實要改變。但如何去啟動內需?啟動內需不是簡單的刺激消費,啟動內需需要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特別是生產要素改革。
簡而言之,在加入WTO之前,“統一市場”主要是消除地方保護主義,但在當前的內外形勢變化下,我們對市場統一性的要求更高了。這里面確實有大量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商業機會,比如說社保統一、市場行業管理統一、監管更加透明等等。
我相信我們這一輪的新基建或者是數字基建堪比美國90年代初期所謂的數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對中國最大的意義,就是基礎設施的升維。
很多城市的經濟功能,要面臨重新定位或者是區域上面臨大的重新劃分。
國際分工變化,倒逼技術革新、產業升級,競爭日益激烈。
所以新基建特別重要,最大的一點是基礎設備升維帶來一系列的變化,對于投資、創業機構來講,這是確定無疑的賽道,從政策上來講,支持力度也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