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如果你熱愛教育,喜歡農村,那么特崗適合你;如果你想拿特崗做墊腳石,那么這塊墊腳石不夠高。”在一個關于特崗教師的網帖下,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鄭新蓉這些年在調研中發現,近70%的特崗教師表示喜歡當老師。這個結果讓她感到欣慰。
在她看來,特崗計劃實施15年,制度已經相對比較成熟,年輕人選擇當特崗教師,更多是出于理性,而不是一時沖動。因此,要讓更多教師愿意留在農村任教,情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職業的專業性以及相關制度不斷優化。
有些地方特崗計劃常常招不滿,有些地方報名人數眾多、競爭激烈,《民生周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同樣是特崗計劃,在不同地區的招聘情況差別很大,甚至是冰火兩重天。
“招不滿的一般是偏遠地區的艱苦崗位。”鄭新蓉說,“造成教師招不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里留不住教師,在不停地流失教師。”
在農村青壯年不斷外出務工的情況下,青年教師到農村任教,其實是一種逆行。尤其在偏遠農村地區,交通不便,生活也不便利,對于已經上過大學、習慣城市生活的青年教師來說,落差太大,難以接受。
青年教師的婚配也是一個難題。他們很難在當地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如果在其他地方找,又會面臨兩地分居的問題。
有的偏遠地區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如深山、高寒等,沒有一定的忍耐力和適應能力,很難留下來。
鄭新蓉了解到,中西部地區的特崗教師工資待遇有差別,但是在具體的艱苦崗位上,目前工資待遇沒有太大的傾斜。
她建議給偏遠地區更多政策支持,比如,提高工資,并且在服務期滿后給予一些其他形式的補償,如職稱評定等。
老少邊窮地區的一些學校往往學生少,教師離家也遠,屬于艱苦崗位,需要特別支持。“通常一個縣可能會有3到5個這樣的學校,也有的偏遠縣會有10到20個這樣的學校崗位,要給這些艱苦崗位更高待遇。”
鄭新蓉強調,這樣的扶持不一定要以扎根為目的,只要有教育學意義上相對的穩定性,能在那里任教3到6年就可以,這樣可以鼓勵社會上更多人到艱苦崗位上奉獻一段青春力量。
對于特崗教師來說,最扎心的事情莫過于工作多年后,發現自己與留在城市的同學拉開很大差距,這種差距不僅在工資收入上,也在專業成長上。
鄭新蓉通過大量問卷調查發現,這一代鄉村教師都受過高等教育,有更多新的理念,更看重兒童,更認同教師是一個專業性強的職業。教學生做人、讓學生學好知識等工作都有很大的專業性,不僅僅是奉獻和犧牲。
大多數特崗教師都渴望更大的專業成長。但相對于城市,這種成長來得并不容易。在城市學校,老教師往往是新教師的領路人。但在農村學校,老教師往往不是那么自信,認為自己在知識上不如年輕教師。而且,農村普遍缺乏名師、名班主任這樣的機制,年輕教師在成長的路上缺少師傅和引路人。
鄭新蓉
“農村老教師的優勢是熟悉本鄉本土,熟悉學生,熟悉家長,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辦法,讓老教師從這方面給新教師一些引導。”鄭新蓉說。
還能給農村年輕教師專業支持的是互聯網課程。近年來,一些對于農村教師的網絡培訓、交流興起,給了他們很多支持。比如,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即青椒計劃),在提供網絡課程之外,還讓青年教師結群相互幫助。
“信息高速公路上有很多東西,但真正有用的是貼近青年教師成長的資源。不能讓他們漫山遍野地去尋覓這些資源,浪費時間。”鄭新蓉說,“希望有一個專業的機構,能對網絡資源做一些適切性的評估。”
鄭新蓉表示,下一步可以發掘全國優秀教師的資源,讓特崗教師在網上拜師,也可以到現場學習。“這對他們很重要。讓他們在專業發展方面得到及時有效的支持,對他們的穩定很有意義,對他們愛上教育事業并盡快成為鄉村好老師也很有意義。”
特崗教師的服務期一般是3年,服務期滿后,可以留任也可以選擇離開。鄭新蓉在調研中發現,特崗教師的留任率比較高,有些地方能達到90%。
“特崗教師留任后一般能落實編制,這對于很多人有吸引力。”鄭新蓉說,“但我們不是追求留任,我們追求好的教師,能長時間地在農村教育崗位上工作。”
相對于數量,鄭新蓉更看重特崗教師的質量。“數量很容易填滿,降低標準錄取就行了。但我們不能這么做,把不合適的人留在農村任教,既耽誤他自己,也耽誤孩子。”
她希望,有能力從教又安心從教的特崗教師能留下來長期任教。“他們真心喜歡孩子、喜歡教育、喜歡農民和農村,是一支高素質的農村教師隊伍。”
一些特崗教師在結婚、生孩子后,在工作崗位上可能會有新的需求,他們不一定會要求調到城里,但希望能跟愛人在同一個地方,或者回到自己家鄉的農村學校,方便照顧父母。“對于親人團聚這樣的需求應該給予考慮。”鄭新蓉說。
但對于這種變動,現在的制度基本要求辭職重考。進城要考試,換地區要考試,調外縣更要考試,層層考試擺在他們面前,甚至考過了還不放行。
“這是讓我很心痛的地方。”鄭新蓉說,“農村教師隊伍追求的應該是動態的穩定,在差不多情形的鄉村學校,可以用調動的方式。”
在鄭新蓉看來,留住特崗教師、培養他們、解決他們的經濟困難和需求,做好這3點,他們就能心安,心安就有所作為。孩子們的依戀、依賴、信任就會建立,教育質量和社區融入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