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亮 陳伊瑋
1979年9月,時任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主任的谷牧赴日本,敲定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筆外國政府貸款,他成為日后大規模利用國外貸款的先行者。而到1988年時,谷牧已窮10年之功,為中國經濟由固步自封轉向融入世界打下了基礎。
震動:考察西歐帶來的“緊迫感”
1978年5月11日,“真理標準”一文已見諸報端,但尚未震動全國。第二天,中央派出的西歐考察的第一支隊伍抵達法國,分管經濟工作的副總理谷牧正是該團的負責人。
這是谷牧第一次出國。在回憶錄里,他僅用“緊迫感”簡單地表達了當時的心情,但考察團已被中西間真實的落差所震動。“已不是我們從蘇聯列昂節夫《政治經濟學》上獲得的那些老概念了”,谷牧說。
當然,另一方面,谷牧也看出中國市場對西歐各國的誘惑。副總理谷牧受到各國總統和總理們的會見和宴請,這出乎他的意料——若按照國際交往對等原則,此行的會談對象可能也是副總理一級的官員。
實踐:開放前線總指揮
考察報告首先得到了葉劍英、聶榮臻、李先念等老同志的支持,匯報會后,鄧小平找谷牧談話說:引進這件事反正要做,重要的是爭取時間。
當年7月6日,國務院召開關于現代化建設務虛會,有關部委的負責人悉數參加。在會上,谷牧再次強調說:一定要解放思想,開拓路子,再也不能貽誤時機了。
1979年5月,谷牧親赴廣東、福建兩省。20多天的調研結束后,他勾勒出了特區政策的輪廓:經濟計劃以省為主;賦予這兩省較多的機動權;財政上劃分收支,新增收益較多地留給地方;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各劃出一定區域辦出口特區,優惠稅率,吸引外資,發展出口商品的生產。
時至今日,這些最初政策雖已幾經調整,但其內核卻從未改變。
隨后,谷牧出任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主任,著手制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這是中國第一部利用外資的法律,吸收外資從此有了法律保障。
堅持:現實比信心走得更遠
1981年第四季度,廣東、福建走私販私愈演愈烈,消極情緒的彌散擰成了一股勢力。1982年,中央將兩省的負責人召集來,專門討論這一問題。在這次座談會上,一位領導要將《舊中國租界的由來》作為附件一并下發,在這篇文章中,特區被與清末上海的租界相提并論。
谷牧明確表示反對:“這樣做徒自造成思想混亂。”但文件還是下發。“街頭巷尾那些是是非非的議論隨它去,我還是要堅持把這樁事向前推進。”人心不穩時,他曾對下屬說:不論出什么問題,板子不會打到你們身上,只算我一個人的賬。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谷牧在給汕頭題詞時曾引用北宋改革派王安石的詩句。其中冷暖,怕只有飲水者自知。
1988年,谷牧年事已高,即將離開國務院領導崗位。當年3月,他在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工作會議上說:外向型經濟在沿海地區將會變成活生生的現實,“我有這個信心”。
這次報告被視為谷牧的“告別演說”。在谷牧告別之后的30年中,中國已同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密不可分。這足以告慰谷牧的努力:現實比他的信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