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李軍 9月23~24日,由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山西省呂梁市人民政府、中華合作時報·中國農資傳媒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有機肥產業發展大會”在山西省汾陽市召開,旨在為畜禽動物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一個技術創新與合作交流的平臺,探索有機肥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為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產品支撐。來自全國各地的有機肥行業人士200余人參會,共商發展大計。
23日上午,在山西呂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廠區舉行了大會開幕式。開幕式上,呂梁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巨才表示,離柳集團帶頭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通過研發生產生物有機肥,探索形成了旱作農業有機種植、畜禽規范養殖、區域白酒提質的綠色循環發展的呂梁模式。希望廣大企業進一步踐行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奮力在生態高標準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展現擔當、樹立標桿。
24日上午,以“喚醒沉睡資源、助推有機農業、發展循環經濟”為主題的2020中國有機肥發展論壇在汾陽市賈家莊舉行,論壇圍繞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生物有機肥的創新方向、有機肥行業概況及發展趨勢、有機肥標準和政策走向以及供應鏈金融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目前,我國有機肥行業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有機肥的使用對發展循環經濟、土壤環境修復、土壤地力提升、農業生態環境改善和農產品品質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成為政府鼓勵、企業發力、農民獲益的風口產業。如何通過技術、模式和機制創新來推動有機肥行業健康發展,成為與會代表探討的焦點。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生產資料與棉麻局二級巡視員、中國農資流通協會有機肥分會理事長符純華指出,有機肥產業技術需要創新升級,要加快制定有機肥原料、生產、設備制造、施用等產業鏈關鍵節點的行業標準,搭建技術交流平臺,提高行業產品質量,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同時要協調政策、資金、科技力量,以產業模式為基點,合力推動農業循環產業鏈條的形成,促進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
山西省呂梁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尉文龍在發言中介紹了綠色有機循環農業“呂梁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他指出,呂梁農業發展正在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他提出“呂梁模式”的五個關鍵詞:為民、自然、兩山、系統和精準,并向與會代表重點介紹方山縣肉牛循環產業、交口縣食用菌產業集群、嵐縣馬鈴薯產業融合、臨縣前曲峪村林下經濟等四大典型發展模式。
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透露,我國有機肥現用量在4000萬噸(純養分)左右,占資源量6719.8萬噸的59.5%,充分開發、利用有機肥資源潛力仍很大。他建議商品有機肥企業尤其要重視有機肥的充分腐熟,呼吁有機肥行業抵制將城市垃圾、污泥等生產的有機肥用于農田,更不能將此類垃圾摻入其他肥料而失去監管控制。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彥明指出,我國有機肥企業仍以小規模生產為主,實際生產能力在4.99萬噸以下的占79.12%;實際生產能力超過10萬噸的僅占5.3%,有機肥產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但前景廣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副研究員阮志勇提出了我國微生物肥料產業創新發展的重點,并指出,未來十年,微生物肥料仍將以10%的年增長速度發展,市場前景廣闊。預計到2025年結束時總產量比現在翻一番,達到4000萬噸以上。
金融等外部資源的進入,也將給有機肥企業的創新發展插上翅膀。中經博雅財經研究院執行院長何毅就供應鏈金融如何助力有機肥及農業產業化進行了分享,他表示,有金融、政策、規劃、技術、訂單和培訓等多方資源聚合發力,有機肥行業的發展將更加良性。
山西呂農生物有限公司從成立之初,就在科技創新上大力探索,力爭成為科技引領的有機肥標桿企業。山西呂梁智能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崔潤蘭分享了呂農生物布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平臺,建設智能化企業的創新實踐。
會議期間,參會代表集體參觀了山西呂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數據平臺、生產車間及有機高粱示范基地。此外,還舉辦了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有機肥分會第二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