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雪
提到《山海經》,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是記錄奇山異水和珍禽異獸的書籍,書中描繪的地理、民族、物產、生物、植物等,與今天人們所看所知的,有些能對得上號,有些則完全不同。
在研究者眼中,尋找《山海經》描繪的場景是他們的研究工作之一;而對同樣研究《山海經》的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國學研究院教授汪曉云來說,場景與故事不足為奇,《山海經》背后隱藏的“秘密”才是最值得研究的。她探秘《山海經》的新著是《一本萬殊:〈海山經〉文化尋蹤》。
“寫作這本書,是因為我無意中發現了中國古代‘圣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沿著這一源頭又發現一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種種誤解,因此就想以‘圣經為起點為中國文化正本清源。”汪曉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汪曉云最初并未意識到中國古代有“圣經”。“我最早是發現古代學者都在以各種方式揭示《山海經》被刪改、曲解,但為什么被刪改、又是如何被刪改,都讓我十分好奇。”汪曉云解釋說。
在找尋原因的過程中,汪曉云發現《山海經》注者郭璞曾提到“非天下之至通,難與言山海之義”。“這句話提醒我,《山海經》中的‘山與‘海并非現代自然物理意義中的山和海,而蘊含陰陽之意。”汪曉云說,氣以寓道,陰陽爭氣寓天人爭道是中國古代訓詁學的秘鑰。“山”在“海”前為扶陽抑陰,寓尊君抑臣,而“海”在“山”前則相反。
弄清“山”“海”二字的關系后,汪曉云又在“五藏山經”的表述方法中找到端倪:《山海經》不稱“五山經”而稱“五藏山經”;《漢書》與《論衡》則不言《山海經》而只言《山經》《山書》;《周易》又有“連山”“歸藏”之說;《史記》中也有“藏諸名山,副在中京”……“這些都是在有意揭示‘山顯‘海藏。”汪曉云說。
其實,中國古代“經”的本義并不是今天理解的文字表達的經典。在《說文解字》中,“經”解釋為“常”,“常”其實是常理、常法、常言,故為“經常”。
而且,中國古代“圣”的本義并非“圣人”。《說文解字》言“聖,通也,從耳,呈聲”。“聖”強調的“從耳”“聞聲知情”實即“口耳相傳”。“口耳相傳”為民眾表達方式,與“書之竹帛”的官方文字表達方式相對,“聖”寫為“口耳”在“王”之上,即因“圣經”為民在王之上、民為君立法。
“但是,《海山經》從文字出現之始就被改頭換面為《山海經》,因此,《山海經》就成為文本意義上的‘一本正經。”汪曉云說。
“關于《山海經》與《海山經》的關系,在今天看來似乎是最難以解釋的問題,因為從沒有人聽說過《海山經》。”汪曉云直言。為了追尋《海山經》的蹤跡,汪曉云遍閱文獻典籍、遍訪名勝古跡。“在文獻典籍中,《山海經》常常與一本稱謂特殊的書相提并論,這本與《山海經》相提并論卻不斷變換名稱的書,其實正是‘圣經《海山經》之托名。”
例如,古籍中多以“海運”“海防”“海禁”“海事”“海錯”等隱言防止一切反動書籍、言論。中國古代文化現象則以種種方式隱言“海”為道之源與經之源。汪曉云舉例說,北京法海寺經幢、法源寺“法海真源”即隱言“海”所寓“天道”“圣經”為“真經”“真源”。與之相反的是,“鎮海”“定海”“吞海”等文化現象則隱言《山海經》取代《海山經》、官方“圣經”取代民間“圣經”。
“現在大多數人對于中國古代‘圣經的疑惑可能沒有對于《海山經》的疑惑多,因為前者有白紙黑字與石刻碑銘作證,誰都可以看到;而《海山經》卻沒有具體的文本,要讓人相信就更加困難。”汪曉云說。
2014年,汪曉云曾經出版過《一本正“經”:隱秘的漢語圣經〈海山經〉》,但她發現這樣寫還不夠。“我還要從‘圣經本身出發,研究其來龍去脈”,于是,她開始整理文獻典籍的相關表述。在分析古代話語時,汪曉云發現,中國古代文獻典籍處處都是對文化現象的解釋,而中國古代文化現象也處處都是對文獻典籍的解釋。于是,她開始了走遍中國式的田野調查,為中國古代“圣經”進行文化尋蹤,同時也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研究。
在追蹤《海山經》的過程中,她自認是踽踽獨行者,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當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解。“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今天的學科體系卻將其肢解得支離破碎。僅以《山海經》而言,不在中國古代文化整體中研究《山海經》,是無法真正讀懂《山海經》的。但是在現代學科體系中,《山海經》并不登大雅之堂。你不能指望一個沒有研究《山海經》與中國文化整體的人讀懂你研究的《山海經》與中國傳統文化。此外,中國古代話語意義與今天話語意義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被誤解,是因為學者以今日語言文字的意義去理解古代語言文字的意義。”汪曉云坦言。
除了誤解,汪曉云在野外調查時,經歷的跋山涉水和忍饑挨餓對她來說是家常便飯,最艱難的是患有嚴重恐高癥的她,毅然攀上懸空寺、麥積山、武夷山狐貍洞等地。令汪曉云感到欣慰的是,2015年,與她素不相識的上海政法學院終身教授倪正茂無意中看到她的《一本正“經”》后,閱讀了相關的系列研究,并寫了封熱情洋溢的郵件給她,鼓勵她堅持自己的研究。“老一輩學者的肯定給了我繼續前行的動力。”汪曉云說。
在這本書中,汪曉云最滿意的部分是對《山海經》的文化尋蹤與分析。“因為我們從這里可以見證中國古代文化是統一的整體,雖包羅萬象但萬變不離其宗,也就是‘一本萬殊。與此同時,讀者也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為要向后人揭示中國古代文化的奧秘,打開中國文化奧秘的秘鑰就是‘陰陽五行‘以氣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