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鵬
(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四川省會理縣拉拉銅礦自1956年開展地質工作以來,經過了多家機構及國內外專家在該區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資料,對該礦床的成因提出了許多觀點,如淺成-超淺成火山巖經受變質而形成的銅礦床、中-低溫熱液充填交代型銅-鈷-鉬多金屬礦床、火山沉積變質礦床等等[1]。礦床成因是礦床研究的重要內容,關系到礦區找礦方向的確定以及成功與否“多來源、多成因”當然是對礦床,尤其是古老地層中的礦床成因的最全面的概括。在認識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我自己的成礦條件觀點。
拉拉礦區位于揚子準地臺康滇地軸中段,按板塊構造的觀點,屬揚子古板塊川滇島弧帶的西南緣,按地質力學的觀點,屬南嶺東西構造帶和川滇構造帶的復合部位。古元古界會理期,晉寧期以及震旦紀不同時期,不同性質的構造疊加形成,復合成本區獨特的地質構造格架[2,3]。
礦區內發育的地層主要為古元古代河口組,中元古代通安組和三疊系白果灣組。河口組底部被輝長巖體侵蝕,未見下伏地層。河口組之上為通安組,雖在礦區西側出露,但是兩者以斷層相隔,未見連續的接觸關系。三疊系白果灣組主要分布于礦區南東部,在礦區北西角也有零星分布,它們受南北向斷裂控制,不整合于河口群之上;礦區內已發現斷層共14條,分東西,北東,北西向三組,東西向和北東向斷層形成時期最早,東西向斷層早期表現為壓扭性,北東向則標線為張性;礦區內巖漿活動以晉寧期最活躍,次為海西期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其規模甚小,晉寧中期以海底間歇噴溢為主,其鈉質火山巖為區域成礦母巖。
拉拉銅礦床礦體主要賦存于河口組四段第三層(Pt1h143)中下部,由32個礦體組成。礦區礦體的總體走向近東西或北西,傾向南或南西,傾角15°~40°。礦體一般呈層狀、透鏡狀。以疊瓦狀形式產出,膨脹、分支復合、尖滅再現等現象明顯[4]。產狀與圍巖基本相同,受巖性、構造控制明顯,礦體一般賦存于黑云石英片巖與石英鈉長巖接觸處或這些巖石交替頻繁的部位,同時收早期東西向褶皺構造和近南北向斷裂構造控制,礦化較均勻,礦體連續性較好,變化較大,尖滅突然,礦化亦不均勻(圖1)。
(1)礦石礦物。根據野外搜集資料與所采標本,結合室內鏡下觀察,可知拉拉銅礦床中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銅礦、黃鐵礦、磁鐵礦為主,其次為輝鋁礦、斑銅礦、輝銅礦、閃鋅礦、方鉛礦、褐鐵礦等;也可見少量的赤鐵礦、鏡鐵礦、自然金、蘭銅礦等。根據前人資料發現有金紅石、錫石、赤銅礦、磁黃鐵礦、自然銀、毒砂和硫鈷銅礦等,總的說來礦床中的礦石礦物種類比較豐富[5]。
(2)脈石礦物。據野外和室內觀察,礦區礦石主要脈石礦物有石英、鈉長石、黑云母等,次要礦物有方解石、白云母、瑩石、綠泥石、石榴了石、孔雀石等,此外還可見少量的角閃石、斜長石、磷灰石、陽起石。據前人資料礦區脈石礦物還有含鐵白云石、榍石、獨居石、透閃石、更長石、綠簾石、鋯石、重晶石和膽礬等。
(3)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結構以晶粒狀變晶結構及交代結構為主;礦石構造主要有浸染狀、條帶狀和條紋狀構造。
圍巖蝕變是指在熱液作用下,與有用元素,有關的特征礦物在有用元素富集的礦體中或其周圍形成環狀分布的分散暈和侵染體的一種地質作用。礦區含礦巖石的種類較多,與礦化有關的圍巖蝕變比較復雜。其中以黑云母化、硅化和碳酸鹽化分布廣泛,與礦化關系密切。

圖1 拉拉礦區地質剖面圖[1]
(1)成礦溫度。前人通過對本區不同成礦期成礦階段的礦物進行包裹體均一法和爆裂法測溫,得出火山噴氣-沉積期的成礦溫度為292℃~370℃,平均330℃;熱液期的溫度變化范圍較大,180℃~305℃,其中石英硫化物階段的成礦溫度為265℃~305℃,平均290℃,方解石硫化物階段為230℃~278℃,平均260℃。方解石階段為180℃~220℃,平均190℃[6]。
(2)成礦壓力。火山噴氣-沉積期的成礦壓力可近似地看作上部海水的壓力。含礦溶液從上升到成礦有兩種情況:一是含礦溶液還沒有到達海底,就因壓力的突然降低而發生沸騰,使含礦溶液的物理化學條件改變而沉積成礦;另一種情況是含礦溶液在到達海底之后,由于其溫度壓力的改變與海水的混合而成礦。后一種情況一般很少發生沸騰,這與上部海水的壓力作用有一定關系,上部海水越深,其壓力越大,越能夠阻止熱液沸騰。除壓力外,影響沸騰的因素還有溶液本身的溫度和鹽度。由于在本區火山噴氣-沉積期礦石中沒有發現熱液沸騰的證據,所以陳根文等(1991)根據該期的成礦壓力、溫度、鹽度對海水深度進行推測,由深度計算其火山噴氣-沉積期的成礦壓力為8.5MPa。
(1)地層。礦床位于揚子古板塊川滇島弧帶的西南緣。礦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元古界會理群河口組、通安組,三疊系白果灣組及第四系。工業礦體主要賦存在河口組上部變質火山巖段的中上部。
(2)構造。拉拉礦區位于河口復背斜南翼,礦區地層總的走向近于東西,傾向南,為傾角20°~30°的單斜構造。它控制著礦區內礦體的產出形態和分布范圍。后期斷層和火山巖對礦體均起破壞作用。
(3)巖漿巖。拉拉銅礦區巖漿巖分布廣泛,活動時期主要有會理、晉寧兩期,特別是會理期的細碧-角閃巖系火山建造,構成礦區的含礦層位,對銅礦床的形成有直接的關系。晉寧期以基性侵入巖為主,表面上對礦體起了破壞作用,但從礦山生產揭露的情況看,礦體與早期的輝長巖關系十分密切,這類巖脈或巖體附近存在富礦,或其圍巖就是富礦體。
(1)地層:礦床位于揚子古板塊川滇島弧帶的西南緣。礦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元古界會理群河口組、通安組,三疊系白果灣組及第四系。工業礦體主要賦存在河口組上部變質火山巖段的中上部。
(2)構造:拉拉礦區位于河口復背斜南翼,礦區地層總的走向近于東西,傾向南,為傾角20°~30°的單斜構造,它控制著礦區內礦體的產出形態和分布范圍。
(3)巖漿巖:晉寧期以基性侵入巖為主,表面上對礦體起了破壞作用,但從礦山生產揭露的情況看,礦體與早期的輝長巖關系十分密切,這類巖脈或巖體附近存在富礦,或其圍巖就是富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