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霞
(安陽市婦幼保健院 婦產科, 河南 安陽 4550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見的良性腫瘤, 目前主要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但傳統子宮肌瘤剔除術損傷大, 術后恢復較差, 大多數患者往往不能接受;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因其損傷小、 術后恢復快、 并發癥少等優點, 在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中占據重要地位[1-2]。 減輕手術疼痛與術后應激反應一直是外科醫生關注的重點問題, P 物質 (substance P, SP) 與痛覺傳遞密切相關, 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 具有維持氧化-抗氧化平衡的作用, 其水平與機體氧化應激反應有關[3]。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100 例, 旨在探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血清SP、 GSH-Px 水平的影響, 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8 月我院婦科接診的子宮肌瘤患者100 例, 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各50 例。 對照組年齡 22 ~ 65 歲, 平均年齡 (42.65 ± 12.32) 歲; 病程 6 個月 ~2 年, 平均病程 (1.06 ± 0.23) 年; 疾病類型: 肌壁間肌瘤 21例, 漿膜肌瘤 18 例, 黏膜下肌瘤 11 例。 觀察組年齡 23 ~66歲, 平均年齡 (43.26 ± 12.12) 歲; 病程 7 個月 ~ 2 年, 平均病程 (1.11 ± 0.22) 年; 疾病類型: 肌壁間肌瘤 20 例, 漿膜下肌瘤19 例, 黏膜下肌瘤11 例。 兩組患者的年齡、 病程及疾病類型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 《婦產科學》 中有關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4]者; ②子宮肌瘤直徑為 4 ~ 10 cm 者; ③有生育意愿者。 排除標準: ①盆腔粘連嚴重者; ②哺乳期、 妊娠期婦女; ③表達障礙、 精神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行傳統子宮肌瘤剔除術: ①給予患者硬膜外麻醉, 取仰臥位, 在下腹部中間位置做一切口, 并逐層切開皮下組織, 使患者的盆腔充分暴露; ②探查盆腔、 子宮, 分離粘連; ③將子宮托出, 確認肌瘤的位置、 大小, 切開最腫脹的肌瘤; ④剝離肌瘤時, 注意電凝止血, 然后縫合瘤腔, 最后關閉創口; ⑤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感染治療。
1.3.2 觀察組 觀察組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 ①給予患者氣管插管靜脈全麻, 取膀胱截石位, 在臍上切開1 cm 左右的切口作為主操作孔, 置入10 mm Trocar; 穿刺臍兩側的下腹部作為副操作孔, 置入5 mm Trocar; ②確定切口大小、 方向,使用電凝鉤縱向切開肌瘤表面的包膜; ③使用抓鉗夾持肌瘤,進行包膜與瘤體的分離, 將腫瘤取出; ④對患者瘤腔底部進行電凝止血, 關閉瘤腔, 并縫合漿肌層; ⑤對手術區域進行沖洗,并關閉主、 副操作孔; ⑥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感染治療。
1.4 評價指標①相關手術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 ②血清SP、 GSH-Px 水平: 術前與術后1 d, 采集兩組患者的肘部靜脈血3 mL, 離心后分別檢測血清SP、 GSH-Px 水平。 血清SP 水平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 血清GSH-Px 水平檢測采用DTNB 直接顯色法。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x ± s 表示, 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 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
組別 n 住院時間(d)觀察組 50 4.53±1.10對照組 50 7.82±3.06 t 7.154 P 0.000手術時間(min)62.36±16.23 95.65±20.22 9.079 0.000肛門排氣時間(h)14.69±5.52 26.03±6.42 9.471 0.000
2.2 血清 SP、 GSH-Px 水平術前, 兩組患者的 SP 水平、GSH-Px 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術后, 觀察組患者的SP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GSH-Px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2。
表 2 兩組患者的血清 SP、 GSH-Px 水平比較 ()

表 2 兩組患者的血清 SP、 GSH-Px 水平比較 ()
注: 與同組術前比較, aP <0.05。
組別 n SP (μg/m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50 3.92±0.53 4.96±0.61a 91.05±8.02 79.12±7.16a對照組 50 3.87±0.49 8.02±0.88a 91.06±7.93 65.42±5.99a t 0.490 20.208 0.006 10.377 GSH-Px (U/L)0.625 0.000 0.995 0.000 P
子宮肌瘤是因女性子宮平滑肌增生所引起的一種生殖系統良性腫瘤, 多發于30 ~50 歲女性群體中, 常見臨床癥狀包括子宮出血、 白帶增多、 腹部包塊等, 發病率較高[5]。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與社會環境的變化, 子宮肌瘤的發病率逐年遞增, 且趨于年輕化, 嚴重危害女性的生命健康。 目前, 臨床上常采用手術方式治療子宮肌瘤, 目的是切除肌瘤, 改善臨床癥狀, 減少預后風險。 肌瘤剔除術是治療子宮肌瘤的首選方法, 能夠有效剔除肌瘤, 預防惡化。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因創面小、 術后恢復快等優點, 已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 該術式可在高清攝像下進行操作, 使手術視野更加清晰, 可有效避免切斷患者腹壁組織與神經, 減輕對患者的損傷, 維持患者內環境穩定性, 且術后炎性反應較輕, 可促進患者盡快康復[6]。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較傳統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用時更短、 患者恢復更快。
選擇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以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與氧化應激反應對肌瘤剔除術非常重要。 SP 可傳遞疼痛信號, 且在脊髓痛覺中作用顯著, 患者釋放大量的SP 可減弱鎮痛劑的止痛作用[7]。 外周損傷可釋放大量的 SP, 增加疼痛, 手術亦是不同程度的外周損傷, 使SP 大量釋放, 患者術后疼痛明顯。 GSHPx 屬于過氧化物酶, 對氧化反應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清除體內過多的氧自由基, 保護蛋白質的巰基, 通過其水平可以直接判斷機體抗氧化能力[8]。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術后的SP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GSH-Px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子宮肌瘤患者應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減輕術后疼痛與氧化應激反應,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顯著, 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 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減輕術后疼痛與氧化應激反應,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