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錦文, 詹偉海, 黎惠斌, 鄒群飛
(江門市婦幼保健院 麻醉科, 廣東 江門 529000)
硬膜外鎮痛是當下臨床上應用較廣的無痛分娩鎮痛手段,以持續硬膜外輸注 (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 CEI)、 程控硬膜外間歇脈沖輸注 (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 最為常用。 PIEB 是近年來一種新的硬膜外鎮痛方式,通過使藥物以脈沖式流出硬膜外導管前段和側孔, 提升了藥物與硬膜外腔及脊神經之間的接觸效率, 進而有效發揮鎮痛藥效, 并且能在上一次脈沖劑量消失殆盡前自行予以下一次劑量, 避免因藥物鎮痛滯后而形成的窗口期。 既往已有研究[1]顯示PIEB 的鎮痛效果優于其他硬膜外用藥。 本研究選擇300例無痛分娩產婦, 比較CEI、 PIEB 鎮痛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產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選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1 月于我院產房待產的足月 (妊娠≥37 周)、 單胎、 胎方位正常的 300 例初產婦,均有順產指征, 宮口開≥2 cm; 排除麻醉藥物過敏、 伴有心臟病或糖尿病病史者。 將產婦分為兩組各150 例。 甲組年齡22 ~36 歲, 平均 (26.87 ± 2.65) 歲; 體質量范圍 54 ~ 69 kg, 平均(62.18 ± 2.46) kg; 孕周 38 ~ 41 周, 平均 (38.54 ± 1.26) 周。 乙組年齡 23 ~ 37 歲, 平均 (27.50 ± 3.02) 歲; 體質量 53 ~ 71 kg,平均 (62.86 ± 2.68) kg; 孕周 37 ~ 42 周, 平均 (38.88 ± 1.57)周。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1.2 方法產婦進入產房待產, 監測心率、 血氧飽和度、 血壓及宮縮強度等指標, 并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2]評估疼痛程度。 甲組予以持續硬膜外輸注 (CEI)。 采用自控硬膜外鎮痛方式, 當檢測到宮口開≥2 cm 后, 取左側臥位, 開通靜脈通道, 選擇L2~L3間隙進行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導管, 硬膜外腔留置長為 4 cm, 輸注含有腎上腺素 (1 ∶200 000)的1.5%利多卡因3 mL 試驗劑量, 確定導管位置正確后銜接鎮痛泵。 配置 0.1%羅哌卡因和 0.5 μg/mL 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首劑及鎮痛維持, 設置首次劑量10 mL, 背景量為7 ~10 mL/h,單次自控劑量為6 mL, 鎖定時間20 min, 強麻醉平面調控在T10以下。 結合產婦不同產程階段的主觀疼痛情況, 酌情按壓鎮痛液按鈕。 乙組予以程控硬膜外間歇脈沖輸注 (PIEB)。 硬膜外穿刺置管部位、 藥物配方同甲組, 應用輸注泵推注首劑量,硬膜外導管和鎮痛泵系統輸注裝置PIEB (REHN11-脈沖), 首次劑量、 單次劑量、 自動間隔時間、 鎖定時間、 極限量依次為10 mL、 8 mL、 60 min、 22 min、 24.5 mL/h。 治療階段若產婦VAS 評分>3 分, 則可自行按下自控鍵以增加麻醉藥物輸注量。
1.3 觀察指標①鎮痛療效: 顯效: 分娩階段產婦自感無痛感,母嬰結局均良好; 有效: 分娩時存在一定痛感, 但產婦主觀上表示可以承受; 無效: 形成無法耐受的分娩痛。 總有效率 =(顯效例數 + 有效例數) /總例數 × 100%。 ②鎮痛情況: 分別記錄兩組產婦分娩階段的鎮痛起效時間, 記錄用藥后鎮痛前(T0)、 鎮痛 1 h (T1)、 鎮痛 2 h (T2)、 宮口開全時 (T3)、 分娩時 (T4) 的 VAS 評分。 ③分別記錄兩組產婦的總產程時間、 產時出血量、 產后24 h 出血量及新生兒Apgar 評分。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 軟件包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x ± s 表示, 采用 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檢驗, 檢驗水準 α = 0.05。
2.1 兩組的鎮痛療效比較乙組的總有效率為98.67%, 顯著高于甲組的 80.67%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鎮痛療效比較 [n (%)]
2.2 兩組的鎮痛情況比較乙組的鎮痛起效時間為 (3.4 ± 0.5)min, 顯著短于甲組的 (6.6 ± 1.4) min (P <0.05)。 乙組在 T0~T4時的 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甲組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產婦給藥后不同時間點的VAS 評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產婦給藥后不同時間點的VAS 評分比較 (, 分)
組別 n T0 T1 T2 T3 T4乙組 150 2.97±0.35 1.37±0.31 1.14±0.34 1.54±0.25 1.84±0.61甲組 150 7.32±2.42 3.58±1.25 2.45±0.55 2.72±0.93 2.58±1.74 P<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的總產程時間、 出血量及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乙組的總產程時間、 產時出血量、 產后24 h 出血量及新生兒Apgar 評分依次為 (241.41 ± 71.23) min、 (82.56 ± 10.23) mL、(151.23 ± 20.31) mL、 (9.47 ± 1.23) 分, 均顯著優于甲組的(382.41 ± 142.23) min、 (314.21 ± 50.87) mL、 (479.54 ±110.23) mL、 (8.47 ± 1.13) 分 (P <0.05)。
分娩是大部分女性生命周期中必須經歷的過程, 分娩疼痛屬于正常生理現象, 但是部分產婦因畏懼或無法承受分娩疼痛而選擇剖宮產, 這是我國剖宮產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統計資料[3]顯示, 當下我國是世界上剖宮產率最高的國家,高達 50.0%, 而無痛分娩率不足 1.0%。 造成該現象的原因, 不僅僅是由于當下國內醫務人員專業鎮痛技能偏差, 還與價格、醫院體制、 分娩觀念等諸多因素有關。 最大限度地減輕產婦產程階段承受的疼痛感, 能間接地呈現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也表現出對生命機體持有的尊重感[4]。 故而, 倡導無痛分娩模式, 降低剖宮產率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與社會意義。 針對誘發分娩疼痛的因素, 相關研究 [5] 指出, 一方面是由于子宮規律性收縮、 拉長或者撕裂子宮肌纖維而形成的劇烈性疼痛, 另一方面在于胎兒經過產道時形成一定壓迫, 特別是子宮下段、 宮頸結構遭受損傷時, 會進一步加重分娩過程中產婦的疼痛感。
當下, 硬膜外阻滯分娩鎮痛被國內臨床認為是進行無痛分娩的最有效、 直接方法, 主要優勢有用藥便捷, 短時間內見效, 鎮痛效果顯著, 能滿足產婦整個產程對無痛分娩的要求,能降低母體分娩階段體能耗損量等[6]。 過往, 臨床多采用CEI+ 自控硬膜外鎮痛 (PCEA) 的智能化用藥方式, 但 CEI +PCEA 進行分娩鎮痛后期鎮痛完善性不足, 以致大部分產婦過度依賴自控給藥增加麻醉藥物劑量, 進而達到減輕分娩疼痛感的目標, 麻醉藥物使用劑量較大, 產婦主觀滿意度偏低。 而PIEB 能實現脈沖式快速給藥, 保證麻醉藥物能更均勻地分布在硬膜外腔, 維持麻醉平面的相對穩定性, 鎮痛效果較好[7]。 本研究結果顯示, 乙組的鎮痛總有效率為98.67%, 顯著高于甲組的 80.67% (P <0.05); 乙組產婦在 T0~ T4時的 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甲組 (P <0.05); 提示與 CEI 相比, PIEB 能更有效地減輕產婦產程階段的疼痛感。 新生兒Apgar 評分是新生兒出生后立即檢查其身體狀況的標準評估法, 滿分10 分提示為正常新生兒, 評分為<7 分考慮新生兒伴有輕度窒息。 本研究中, 乙組的總產程時間、 出血量及新生兒Apgar 評分均顯著優于甲組(P <0.05), 提示 PIEB 有益于縮短產程時間、 降低圍產期失血量, 且不會對新生兒健康形成不良影響, 有較高的安全性。
盡管PIEB 的無痛分娩鎮痛效果顯著優于CEI, 但在臨床應用階段, 依然要重視如下幾點問題[8]: ①啟動 PIEB 模式后,因為PIEB 輸注壓力偏高、 給藥較快速, 故而要加強麻醉用藥量及間隔時間的控制, 整個產程要密切關注產婦生命體征; ②雖然PIEB 對運動阻滯形成的影響較輕微, 但產婦下床活動時,依然要小心; ③關注鎮痛30 min, 產婦移床階段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及一過性的胎心改變。
綜上所述, 與CEI 相比, PIEB 用于無痛分娩中能更有效地減輕產婦分娩疼痛, 縮短產程時間, 減少失血量, 改善新生兒預后, 具有更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