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茂林, 陽純兵, 肖勇, 宋夢潔, 李天尹
(粵北人民醫院 燒傷整形科, 廣東 韶關 521000)
燒傷創面往往伴隨著組織受損、 皮膚腐爛等現象, 嚴重影響皮膚屏障功能[1]。 燒傷后可能引發人體各系統及器官病變,患者易發生不良預后[2]。 因此采取有效的燒傷創面治療方式,及時控制燒傷引發的炎性反應, 降低全身性感染發生率極其重要。 目前臨床常采取紅外線照射和磺胺嘧啶銀混懸液對燒傷患者進行治療, 均有一定的臨床療效[3], 但兩者聯合治療的相關研究較少。 為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燒傷創面患者, 探討磺胺嘧啶銀混懸液聯合紅外線治療燒傷創面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 82例燒傷創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符合 《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納入標準: ①燒傷總面積30% ~50%; ②均在傷后24 h 內入院; ③認知功能正常; ④致病因素均為火焰; ⑤自愿參加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既往有精神病史者; ②妊娠期、 哺乳期患者; ③藥物過敏者; ④依從性差、 不配合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兩組。 觀察組41 例, 男24例, 女 17 例; 年齡 18 ~ 59 歲, 平均年齡 (38.58 ± 3.51) 歲;平均燒傷總面積 (39.41 ± 4.12) %, 深Ⅱ度燒傷面積 (36.34 ±4.91) %, Ⅲ度燒傷面積 (38.61 ± 4.14) %。 對照組 41 例, 男23 例, 女 18 例; 年齡 18 ~ 58 歲, 平均年齡 (38.15 ± 3.89)歲; 平均燒傷總面積 (40.97 ± 7.35) %, 深Ⅱ度燒傷 面積(35.71 ± 4.89) %, Ⅲ度燒傷面積 (39.82 ± 4.35) %。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給予常規燒傷治療及護理, 包括常規抗感染治療及專科護理。 醫務人員對創面進行徹底清創, 清除水皰、 腐皮及壞死組織, 對未明顯損傷的水皰進行皰液引流, 并采用生理鹽水對創面進行清潔。 此外, 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常規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預。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磺胺嘧啶銀混懸液聯合紅外線治療。 磺胺嘧啶銀混懸液 (國藥準字H41023128, 河南全宇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治療: 根據患者創傷面積大小, 向蒸餾水中加入適量磺胺嘧啶銀干粉, 配成均勻的1% ~2%混懸液。 將配好的磺胺嘧啶銀混懸液涂抹于清創后的創面, 厚度0.5 cm。 涂好后需充分暴露創面, 每日一次。 當患者創面滲出量較多時需在引流后進行涂抹。 紅外線治療: 根據患者燒傷面積大小選擇合適的紅外線治療機進行創面照射, 溫度在35 ℃左右為宜, 距離創面約35 cm, 以患者感覺溫熱為佳。 每日照射 20 min, 每日 3 ~ 5 次。
1.3 觀察指標①醫務人員每日對患者燒傷創面的愈合情況進行觀察, 統計患者的創面愈合時間、 結痂時間、 抗生素使用時間、 創面滲出情況及全身性感染情況。 ②采用VAS 量表評估患者治療第3 天的疼痛情況, 總分10 分, 其中0 分表示無痛,1~ 3 表示輕度疼痛, 4 ~ 6 分表示中度疼痛, 7 ~ 9 分表示重度疼痛、 影響睡眠, 10 分表示劇痛, 分值越高則疼痛程度越嚴重。 ③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 不用對患者實施抗真菌感染治療,患者大部分體征和癥狀消失; 有效: 患者需要實施抗真菌感染治療, 患者部分體征和臨床感染癥狀獲得改善; 無效: 患者需實施進一步抗真菌治療, 同時臨床體征和疾病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總有效率 = (顯效例數 + 有效例數) /總例數 × 100%。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 x ± s 表示, 采用 t 檢驗; 計數資料以 n (%) 表示, 采用 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燒傷創面愈合時間、 結痂時間及抗生素使用時間比較觀察組的燒傷創面愈合時間、 結痂時間及抗生素使用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燒傷創面愈合時間、 結痂時間及抗生素使用時間比較(, d)

表1 兩組的燒傷創面愈合時間、 結痂時間及抗生素使用時間比較(, d)
抗生素使用時間觀察組 41 18.63±2.13 3.23±1.14 7.13±0.64對照組 41 23.25±2.87 4.25±0.79 9.78±0.71 t 9.632 5.321 7.152 P 0.000 0.000 0.000組別 n 燒傷創面愈合時間結痂時間
2.2 兩組的第3 d 疼痛評分、 平均創面滲出量及全身性感染情況比較觀察組的第3 d 疼痛評分、 平均創面滲出量及全身性感染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的第3d 疼痛評分、 平均創面滲出量及全身性感染率比較[, n (%)]

表2 兩組的第3d 疼痛評分、 平均創面滲出量及全身性感染率比較[, n (%)]
全身性感染觀察組 41 3.16±1.43 1387.56±125.62 1 (2.44)對照組 41 5.25±1.29 1892.63±103.15 5 (12.20)t/χ2 7.256 13.255 7.020 P 0.000 0.000 0.008組別 n 第3d VAS 評分(分)平均創面滲出量(ml)
2.3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12%,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73.1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3。

表3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燒傷后由于皮膚屏障功能受損, 加上燒傷引起部分組織壞死以及創面滲出液容易導致細菌的滋生, 若創面處理不及時或操作不當, 極易引發感染, 嚴重者甚至引發全身性感染[4-5],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燒傷創面愈合時間及結痂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這是因為紅外線照射可加快分子運動速度, 使患者創面溫度升高, 而溫度的升高可促進人體毛細血管擴張, 使血液流速加快, 進而促進血液循環, 改善機體新陳代謝, 促進組織再生[6]。 而磺胺嘧啶銀混懸液具有較強的抗感染效果, 可阻止細菌感染創面, 減少創面細菌含量, 減輕創面負擔, 還可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時間; 同時磺胺嘧啶銀混懸液是一種較為安全的外用藥物, 不會使皮膚產生不良反應, 綜合作用下可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及結痂時間。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第3 d 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這是由于紅外線照射后可加速血液循環, 具有消炎、 鎮痛之效, 同時磺胺嘧啶銀混懸液涂抹代替傳統包扎, 可減少紗布拉扯的疼痛感, 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另外,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12%,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73.17%, 表明應用磺胺嘧啶銀混懸液聯合紅外線治療燒傷創面, 能獲得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磺胺嘧啶銀混懸液聯合紅外線治療燒傷創面患者, 可有效縮短創面愈合時間, 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提高臨床療效,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