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會然
(安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內一科, 河南 安陽 455000)
高血壓是糖尿病腎病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的獨立危險因素, 當DN 患者合并高血壓時, 更易引發腦血管疾病、尿毒癥、 腎功能衰竭等, 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1]。 目前,對于DN 合并高血壓并無特異療法, 主要以抑制患者病情發展為目的, 進而改善患者預后。 本研究旨在比較替米沙坦與依那普利治療DN 合并高血壓的臨床效果, 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腎病合并高血壓患者98 例, 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 49 例。 A 組患者中女 19 例, 男 30 例; 年齡 50 ~ 71 歲, 平均年齡 (60.63 ± 5.26) 歲; 病程 3 ~ 14 年, 平均病程 (8.66 ±2.56) 年; DN 臨床分期: Ⅰ期 15 例, Ⅱ期 16 例, Ⅲ期 12 例,Ⅳ期 6 例。 B 組患者中女 21 例, 男 28 例; 年齡 48 ~ 72 歲,平均年齡 (59.56 ± 5.41) 歲; 病程 2 ~ 15 年, 病程 (8.14 ±2.68) 年; DN 臨床分期: Ⅰ期 14 例, Ⅱ期 17 例, Ⅲ期 13 例,Ⅳ期5 例。 兩組患者的性別、 年齡、 病程、 DN 臨床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符合 《中國糖尿病腎臟疾病防治臨床指南》 中 DN 診斷標準[2]; 未服用降壓藥的情況下收縮壓≥140 mm Hg、 舒張壓≥90 mm Hg; 患者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 伴有神經系統疾病、 心肝肺功能異常、 低蛋白癥、嚴重感染者; 原發性腎臟病者; 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予以降血糖等常規治療。 同時, A組采用替米沙坦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批準文號: H20171003; 規格: 80 mg) 治療, 口服, 1 片 /次,qd, 連續服藥 3 個月。 B 組采用依那普利 (Berlin-Chemie AG;批準文號: H20150634; 規格: 5 mg) 治療, 口服, 2 片 /次,qd, 連續服藥 3 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的血壓 [收縮壓 (SBP)、 舒張壓 (DBP)] 水平, 靜息 15 min, 取坐位,以血壓計測量右臂動脈血壓, 測量3 次, 取平均值。 ②觀察兩組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的腎功能指標 (24 h 尿蛋白含量、 血清肌酐水平), 以放射免疫法測定24 h 尿蛋白含量, 抽取患者3 mL 空腹靜脈血, 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日本奧林巴斯公司, AU640) 測定血清肌酐水平。 ③統計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包括眩暈、 水腫、 咳嗽等。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x ± s 表示, 行 t 檢驗; 計數資料以 n (%) 表示, 行 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壓治療前, 兩組的 SBP、 DBP 水平比較, 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治療 3 個月后, 兩組的 SBP、 DBP 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 (P <0.05), 但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見表 1。
表 1 兩組的 SBP、 DBP 水平比較 (, mmHg)

表 1 兩組的 SBP、 DBP 水平比較 (, mmHg)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aP <0.05。
組別 n SBP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A 組 49 132.57±12.38 126.07±11.34a 85.47±7.22 75.82±7.85a B 組 49 130.14±11.75 125.52±11.06a 84.31±6.85 76.73±7.24a t 值 0.997 0.243 0.816 0.597 DBP P 值 0.322 0.809 0.417 0.552
2.2 腎功能治療前, 兩組的24 h 尿蛋白含量、 血清肌酐水平比較, 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治療 3 個月后, 兩組的 24 h尿蛋白含量、 血清肌酐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 (P <0.05),且A 組的24 h 尿蛋白含量、 血清肌酐水平均顯著低于B 組 (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的24h 尿蛋白含量、 血清肌酐水平比較 ()

表2 兩組的24h 尿蛋白含量、 血清肌酐水平比較 ()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aP <0.05。
組別 n 24h 尿蛋白含量 (mg/24h)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A 組 49 165.28±29.36 134.85±11.51a 356.86±34.19 277.46±27.74a B 組 49 160.44±30.08 144.67±16.02a 348.32±33.21 311.65±31.85a t 值 0.806 3.485 1.254 5.666血清肌酐水平 (μmlo/L)P 值 0.422 0.001 0.213 0.000
2.3 不良反應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無統計學差異 (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
DN 的發生與血糖長期得不到良好控制有關, 若治療不及時, 會導致腎臟功能障礙, 嚴重時可造成腎功能衰竭, 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 通常情況下, 約有4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壓。 DN 患者合并高血壓時, 會引發血管病變, 冠心病、 心力衰竭和腦血管病發生率也隨之上升,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死亡率[4]。 因此, 在 DN 合并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期間, 降糖、 降壓同樣重要。
依那普利屬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 可穩定機體血壓水平[5], 同時還能阻止血管緊張素Ⅱ形成, 降低腎小球內壓力,抑制血漿大分子排出, 改善濾過膜電荷分布, 降低24 h 尿蛋白排泄量, 減輕腎小球間質損傷, 發揮腎臟保護作用。 替米沙坦屬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 通過上調整合素 β2、 β3的表達, 可阻止足細胞脫落, 還可降低腎小球高濾過, 刺激脂肪細胞分化,減弱游離脂肪酸的毒性, 使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下降, 進而減少蛋白尿; 且替米沙坦化學結構獨特, 可發揮PPAR-γ 激動劑作用, 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從而提升降糖效果, 利于控制 DN 患者血糖水平[6-7]。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 3 個月后, 兩組的 SBP、 DBP 水平均下降 (P <0.05), 但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表明替米沙坦與依那普利在 DN 合并高血壓的治療中降壓效果相當, 且安全性均較好, 與相關研究 [1] 結果一致。 尿蛋白為早期診斷DN 最有價值的指標之一, DN 患者糖代謝異常會引發腎小球硬化, 隨之出現尿蛋白含量上升;血清肌酐為DN 患者常用的腎功能標志物之一, 主要由腎小球排出, 其水平明顯上升提示腎小球濾過功能降低。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3 個月后, 兩組的24 h 尿蛋白含量、 血清肌酐水平均下降, 且 A 組顯著低于 B 組 (P <0.05), 表明與依那普利相比, 替米沙坦在改善DN 合并高血壓患者腎功能方面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 替米沙坦與依那普利治療DN 合并高血壓均有良好的降壓效果, 且安全性均較高, 但替米沙坦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