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美, 李靜, 羅藍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肺病三科, 廣東 深圳518000)
人工氣道是將導管經上呼吸道置入氣管或直接置入氣管所建立的氣體通道, 為重癥肺疾病的常用治療手段, 能夠較好地保障患者通氣順暢[1-2]。 最常見的人工氣道建立方式包括氣管插管與氣管切開, 而重癥患者通常失去意識或自護能力, 因此對此類患者進行專業護理具有較高的必要性[3]。 常規護理難以適用于重癥患者, 無法準確掌握患者的氣道狀態, 導致最終護理效果不佳。 基于程序化氣道評估的氣道管理是一種通過擬定工作程序并嚴格遵從執行的護理管理模式, 對護理質量具有積極影響。 基于此, 本研究對重癥患者使用基于程序化氣道評估的氣道管理并與常規護理進行對比,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于我院接受人工氣道治療的60 例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①入ICU 后建立人工氣道; ②建立人工氣道不足48 h; ③未合并嚴重精神疾病; ④患者或其家屬于研究開展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合并呼吸系統先天發育異常患者; ②具有心肺手術史患者; ③中途死亡患者。 依據干預方式的不同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各30 例。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氣道管理,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基于程序化氣道評估的氣道管理。 本研究在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 觀察組男 12 例, 女 18 例; 年齡 36 ~ 57 歲, 平均年齡 (45.35 ±5.44) 歲; 受教育程度: 小學 5 例, 初中 8 例, 高中 10 例, 大學及以上 7 例; 原發疾病: 冠心病 10 例, 急性中毒 7 例, 呼吸衰竭7 例, 顱腦損傷6 例; 氣道建立方式: 經口氣管插管14例, 氣管切開 16 例。 對照組男 13 例, 女 17 例; 年齡 35 ~ 57歲, 平均年齡 (45.38 ± 5.47) 歲; 受教育程度: 小學 6 例, 初中 7 例, 高中 11 例, 大學及以上 6 例; 原發疾病: 冠心病 9例, 急性中毒 8 例, 呼吸衰竭 6 例, 顱腦損傷 7 例; 氣道建立方式: 經口氣管插管13 例, 氣管切開17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行常規氣道管理: ①結合患者基礎疾病及病歷資料進行必要的排痰、 吸痰工作; ②根據患者需求進行定時翻身、 叩背以促進痰液排出; ③患者狀態允許后抬高床頭約30°; ④使用呼吸機濕化器適度濕化氣道, 提醒患者接受霧化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基于程序化氣道評估的氣道管理: ①建立程序化氣道管理小組: 以ICU 臨床工作經驗5 年以上的護理人員作為候選組員, 以ICU 護士長作為組長, 通過查閱國內外資料進行培訓, 考核后按成績篩選成員入組。 ②建立氣道管理程序化框架: 將人工氣道中各類問題列出并以此為導向, 通過循環上升式護理模式確立 “收集問題-評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質量改進” 這一程序框架。 ③基礎措施主要包括監控病房濕度、 溫度及潔凈度, 定時消毒、 通風; 對機械通氣相關設備進行滅菌, 減少患者感染; 定期行口腔護理, 維持患者良好口腔健康。 所有患者的干預時間均為3 周。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 重癥監護時間。 ②護理滿意度: 使用我院自制量表測定護理滿意度, 該量表包含護理質量、 護理措施、 護理態度及護理管理4個維度, 0 ~ 62 分為不滿意, 63 ~ 91 分為滿意, 92 ~ 100 分為十分滿意。 ③統計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 呼吸道黏膜損傷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 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 x ± s 表示, 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 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機械通氣時間、 重癥監護時間觀察組的機械通氣時間、重癥監護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機械通氣時間、 重癥監護時間比較 ()

表1 兩組的機械通氣時間、 重癥監護時間比較 ()
組別 n 機械通氣時間 (d) 重癥監護時間 (d)觀察組 30 4.13±0.75 5.56±0.69對照組 30 5.56±0.81 8.20±0.97 t 7.095 12.147 P 0.000 0.000
2.2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2.3 并發癥觀察組發生1 例呼吸道黏膜損傷, 對照組發生3例肺部感染、 3 例呼吸道黏膜損傷。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 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 4.043, P = 0.044)。
人工氣道是保障危重癥患者正常通氣功能的常用急救措施之一, 是危重癥患者重要的生命通道, 為此類患者的臨床治療基礎。 在治療過程中保障氣道通暢, 維持其良好狀態是護理的難點與重點。 相關研究 [4-5] 顯示, 人工氣道的建立會對患者會厭功能產生較大影響, 導致咳嗽反射消失, 減弱患者排痰能力, 同時機械通氣可能影響纖毛運動, 導致大量分泌物積聚于氣道內, 綜合作用下可嚴重影響患者呼吸, 甚至導致死亡。
常規護理難以滿足重癥患者的需求, 且針對性較弱, 大量冗余的護理措施與人工氣道管理的結合性較弱, 長時間治療易造成患者反感等負面心理, 最終影響護理及治療效果。 基于此, 本研究對重癥患者應用基于程序化氣道評估的氣道管理,并與常規護理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機械通氣時間、重癥監護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表明重癥患者應用基于程序化氣道評估的氣道管理能夠顯著減少機械通氣時間、 重癥監護時間, 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分析原因在于, 基于程序化氣道評估的氣道管理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有序性, 通過程序化氣道評估能夠詳細了解患者狀態, 發現存在的健康問題, 并根據以上資料針對性制定護理措施, 同時在完成護理后對干預效果進行分析。 本研究氣道管理中的基礎措施對護理效果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如保持室內環境清潔、 定時通風、 定期消毒能夠有效降低病房細菌含量, 從而減少患者感染風險, 利于患者恢復[6-7]; 口腔護理、 相關器械滅菌亦能夠降低肺部感染及下呼吸道黏膜損傷發生率。 同時, 基于程序化氣道評估的氣道管理可進行逆推, 通過對感染原因的詳細分析, 發現導致感染及呼吸道黏膜損傷的原因, 進而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進行預防, 促進患者康復[8]。 此外, “收集問題-評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質量改進” 的模式不同于常規護理以護理人員為核心, 其以患者為中心, 從患者角度出發發現并解決問題, 患者更易于接受[9], 從而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 重癥患者應用基于程序化氣道評估的氣道管理能夠顯著減少機械通氣時間、 重癥監護時間, 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