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面臨的機遇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實踐教學的時空限制,豐富了實踐教學的形式;挑戰是盲目跟風、淺嘗輒止,各自為陣、缺乏協同。文章采取“六化同步”模式,即全程化、規范化、主題化、項目化、智能化和標準化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踐教學,使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關鍵詞:“六化同步”;思政課;混合式實踐教學;再設計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而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指納入教學計劃,要求在規定的課時里完成的實踐活動,以達到對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學以致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目的。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并相繼出臺了一些指導性意見。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同時,也為激活新時代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生動力提供更可行的技術手段和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早在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這些重要講話既賦予了新時代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責任和使命,也為其創新發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一、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
信息技術風起云涌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征,人們的生
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學習革命,這對于高職院校思政課
實踐教學而言,帶來很多機遇:
1.突破了實踐教學的時空限制
過去的實踐教學豐富多彩,從課內的討論、視頻觀摩、情景劇表演到校內的詩歌朗誦、經典誦讀、征文比賽,再到校外的參觀調研、志愿者服務、文化下鄉等,形式多樣,生動真實,極大地滿足了學生錘煉品格、陶冶情操、了解國情民意的美好愿望,但是這些教學活動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完成,無法全程回放。出于經費、安全等因素的考慮,也難以做到學生廣覆蓋、全滲透。但是,有了互聯網,特別是在在線課程的推動下,實踐教學突破了時空局限,實現了課前、課中和課后活動的有機銜接和全程回放,有效解決了過去實踐活動覆蓋不廣影響不深傳播不久的弊端。
2.豐富了實踐教學的親和形式
互聯網的普及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了革命性變革,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海量的知識和信息,圖片、小視頻、動漫等讓學生樂在其中?!皟晌⒁欢恕钡男旅襟w傳播手段快捷便利又豐富有趣,美文妙語、視聽盛宴一網打盡。各種視頻剪輯工具的運用,讓學生的作品更富有立體感和沖擊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創造潛能,也使曾經習以為常的實踐形式和實踐手段實現了耳目一新的變化和顛覆,這為實踐教學釋放親和魅力和全方位互動提供了更多技術可能。
(二)挑戰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雖然為實踐教學助力,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
1.盲目跟風,淺嘗輒止
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課程為例,目前實踐教學雖然豐富多彩,轟轟烈烈,但也存在著散、亂、同的情況,沒有體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實際需求。雖然在結合新媒體方面做了一些改進,如利用“兩微一端”、QQ等新媒體和學生互動,答疑釋惑;推送思政課的教學信息和相關學習文章;利用抖音手段直播實踐活動等,影響力傳播力有一定擴大。但是這種創新由于沒有緊扣課程性質、課程目標以及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方案而陷入了盲目跟風、淺嘗輒止的怪圈。所以這種嘗試和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教學還有一段距離。
2.各自為陣,缺乏協同
由于教師互聯網思維的建立和互聯網技術的熟練運用都需要一個過程,線上線下實踐教學活動容易各自為陣,且主要依賴線下開展實踐教學。使實踐教學陷入“兩張皮”“不同步”等尷尬境地,線上僅成了“展廳”、擺設,成為線下實踐教學的陪襯和輔助。缺乏協同融合,導致“觸網”但沒有“入網”的問題。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原有的輔助式在線實踐教學缺少了線下的參與式體驗式實踐教學的支撐而顯得落寞和孤寂,難以體現其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和人文情懷。在教學反饋方面,課堂上的教學效果和學情分析由于受時空限制,難以幫助師生回放查閱,并形成整體性教學評價。
二、“六化同步”的混合式實踐教學再設計思路
為了解決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面臨的挑戰,我們緊密結合“概論”課的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圍繞“六化同步”,即全程化、規范化、主題化、項目化、智能化和標準化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踐教學,厚植實踐教學的深度、厚度和溫度,使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進一步增強,不斷提升學生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一)全程化
在實踐教學中,力求既要符合課程目標,又要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和成長規律,把實踐教學貫穿教學全過程,合理安排,均勻分布,避免形式主義、眼球效應,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成功做好循循善誘春風化雨的基礎性工作。以“概論”課為例,我們把14個章節分成三個模塊,即毛澤東思想、鄧三科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毛澤東思想模塊,設計了毛澤東詩詞朗誦大賽和講1個黨史小故事兩個項目。在鄧三科理論模塊中,設計了繪學習海報活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模塊中,設計了參觀考察寫報告和微視頻拍攝與分享兩個項目。力求做到理實結合,過程起伏,前后呼應。
(二)規范化
規范化就是為保證實踐教學的順利實施,對其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的各環節等制訂制度文件、實施規程和考核標準等,并嚴格地實施這些規范。根據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概論”課教學大綱和考核大綱要求,實踐教學共計20課時,設計了5個實踐項目,即毛澤東詩詞朗誦大賽、制作黨史小故事課件、繪學習海報、社會考察寫報告和拍攝微視頻。這5個項目與課時數、實踐目的、實施方案和評價標準等相關制度安排相對應?;顒咏Y束后,還要對開展情況進行總結分析,計入平時成績,并把成果編撰歸檔,以確保實踐教學的規范化、程序化,有效發揮實踐教學的教育功能,避免了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或隨心所欲。
(三)主題化
主題思想,是指活動要表達的中心意思。它是整個活動的靈魂和統帥。主題語句凝練、立意深刻、立場鮮明,可以達到畫龍點睛、永生難忘和指引方向的功能。要使實踐教學做到有條不紊,有的放矢,擲地有聲,回音嘹亮,必須確定一個體現活動意義和內容的主題。使學生易懂好記、刻骨銘心,又能找準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如“了解黨史國史,緬懷先輩先烈——講1個黨史小故事,說說自己的愛國情奮斗夢”等,讓凝煉雋永激情四溢的活動主題打動心弦催人奮進,同時也進一步昭示了活動和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的關系,使實踐教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相得益彰,達到啟迪思想,醍醐灌頂,增強學生“四個自信”的育人目的。
(四)項目化
為避免實踐教學雜亂無章或一時心血來潮,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項目化實施為重點,以不斷創新為動力,以參觀式、調研式、體驗式、分享式等實踐形式設計項目,共同完成思政課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既增強了實踐教學的生動趣味,調動了學生各方面的技能和才藝,強化了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又保證了活動的完整性獨立性。為此,根據“概論”課的教學目的,把實踐教學的5個項目進行獨立設計和包裝,使5個項目既相互關聯,又自成一體,個性鮮明。保證了實踐教學的落地落實,也有效促進了思政課從理論傳授向知行合一—教育引導—職業素質養成的轉變,育人效果顯著。
(五)智能化
充分利用信息手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踐教學,能更好地體現理實結合、知行統一、虛實聯動,心靈交互,思想共振,從而促進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目的。利用線上學習平臺開展實踐教學,既彌補了線下實踐教學的形式單一和時空盲點,又令學生感到別具一格,鮮活了實踐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如線下開展毛澤東詩詞朗誦大賽、制作微視頻等,在線課程同步直播、優秀微視頻展播,學生在一睹同學風采的同時,也留下了情真意切的感言體會,更激發了他們比拼趕超的學習勁頭。在面臨重大疫情的特殊時期,把課堂搬到線上,如借助騰訊會議等學習平臺,采取共享屏幕+在線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同步分享學習體會,交流學習經驗,使師生盡管天各一方,但仍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思維碰撞和執著追求。線上智能考核對學生參與的每個項目進行實時監控和評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有利于教師全程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及時調整實踐教學策略。“這是高校思政課學習的一種活化,更是思政課接地氣的一種表現,而不是停留在花哨的多媒體呈現或淺層次的模仿與反饋。這充分體現了“互聯網 +”以人為本的思維,即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
(六)標準化
實踐教學實現標準化,確保每一個活動項目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有評價標準,避免活動安排雜亂無章,評價因人而異。以“了解黨史國史,緬懷先輩先烈——講1個黨史小故事,說說自己的愛國情奮斗夢”為例,統一撰寫實踐方案,明確實踐主題、實踐依據、實踐意義、實踐要求、成果形式,并分別制定了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級線下評價標準和對應分數,同時根據學生在線訪問量、實踐活動完成質量制定了優秀、合格和不合格線上三級評價標準和對應分數,設置了線上學習預警紅線。這就保證了實踐教學項目的實施標準化、精細化,避免了實施中失之過嚴或者失之過松的現象。
三、成效
(一)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真正落地
通過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再設計,能真正做到全過程覆蓋,全員參與,推動了思政課改革創新。根據理論講授內容、進度設計實踐教學項目,有助于加深對理論的針對性和跟進式理解,做到理實結合,同時也避免實踐教學一窩蜂實施。過去,出于經費和安全考慮,實踐教學不可能做到全覆蓋。但是,現在借助在線課程等學習平臺,把個人、小組、班級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同一項目采取多形式集聚多方力量共同完成和分享,發揚了團隊合作精神。如“最美思政課”分享課實踐項目,學生結合教材第十章所學內容,確立“生態文明你我共建”的主題,劃分小組、研討方案、撰寫腳本、拍攝編輯,在制作過程中鞏固了關于生態文明理念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國策等理論知識,又結合學習和生活實際指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和不足,并獻計獻策,強化了學生的責任擔當,還掌握了一定的拍攝技巧和視頻編輯技術,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選取制作精良、富有創意的微視頻在課堂上分享點評,上傳至在線課程,供不同專業、不同班級的學生隨時隨地隨心隨意地在線瀏覽、分享交流、切磋技藝、共同成長,拓寬了實踐教學的時空限制,讓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特殊時期“停課不停學”,還可以借助騰訊會議等學習平臺實現戰場轉移,但分享點評的環節沒有省略。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做到了增強大學生的“四個自信”,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鞏固好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的初心和使命不改,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理念真正落地。
(二)線上線下資源深度融合,協同推進,智能考核實時監控
充分利用線上資源和網絡手段,整合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和路徑,激發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生動力,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再設計的根本目的。為此,把實踐教學和現有的在線課程、騰訊會議等學習平臺深度融合,協同推進,實踐教學的開放性、互動性和先進性大大增強,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天地更加廣闊,使思政課的傳播力更強,影響力更大。而實踐教學的智能考核評價,也要根據不同的實踐項目,設計不同的評價指標,并借助在線課程網等學習平臺,實時動態捕捉學生的實施過程、實踐行為、活動效果等數據,以進行階段性、過程性、結果性的自評、互評,使學生對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有了全方位的認知和訓練,幫助他們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真正實現了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擲地有聲、回味無窮。既和理論教學相得益彰,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質課程,又較好地引導大學生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自強不息的意志品格、甘于奉獻的思想境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他更好地肩負起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揮灑青春奉獻才干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魯英.“互聯網 +”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探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2).
編輯∕李夢迪
作者簡介:漆曉玲(1969—),女,四川成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18年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教育科學研究項目“互聯網時代下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系統設計——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2018cdfzjj06)